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s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美國猶太作家,被稱為20世紀短篇小說大師。於197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1904年7月14日,辛格出生於波蘭一個哈西迪教派的拉比(猶太教中智者的稱呼)世家,從小受到希伯來語、阿拉米語和意第緒語薰陶,並在源於巴比倫文化的猶太教法典的感化下長大成人,對波蘭猶太人社區的猶太人生活及其宗教慶典儀式和活動十分熟稔。
1908年,辛格4歲時,全家搬到了華沙,開始了他在教區學校的學習生涯。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17年辛格隨母親和弟弟到達母親的故鄉畢爾格雷小鎮。
1920年,還只有16歲的辛格被父親送進了華沙神學院。作為一個虔敬派拉比的兒子和神學院的學生,辛格受到了比一般人更嚴格的宗教訓練。
1935年,在兄長的幫助下逃離波蘭到美國。
1945年,開始用意第緒語創作《莫斯卡特一家》。
辛格在31歲以前一直生活在波蘭,而東歐的猶太人一直沿襲著極為濃重的猶太教傳統。辛格家庭的猶太教信仰更有家族淵源。他的祖父、外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掌管宗教和世俗權力的拉比。他們為了把辛格也培養成一個虔誠的拉比接班人,從小就把他禁錮在“上帝的世界裡”。
辛格更主要地接受了哥哥伊斯雷爾的思想。辛格的哥哥伊斯雷爾是一個充滿叛逆精神的人。他比辛格大11歲,在辛格逐漸懂事時,他哥哥已經開始具有獨立的思想,經常在家裡就宗教信仰與父親大聲辯論,哥哥“理性主義者”的話深深地印在小辛格的心裡。對上帝的懷疑從這時起紮根。辛格不但沒有成為虔誠的猶太教徒

文學之路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辛格熟悉猶太教的經典和宗教儀式以及猶太民族的風俗習慣等,這一切都鑄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辛格的第一部短篇小說《在晚年》(InOldAge)於1927年發表在《文學之頁》(LiteraturePages)上。在此期間,辛格Globus雜誌發表了幾部短篇小說和連載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格雷的撒旦》(SataninGoray,1933)。
1943年,辛格連續發表5部短篇小說,以寓言的講述方式展示了邪惡的、非理性力量的勝利,並以此聲援處於戰火中的歐洲。
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隨著他的作品《莫斯凱家族》(TheFamilyMoskate)的創作和發表,辛格逐漸被更多的美國讀者所認識。該部以紀念逝去兄長為名而創作的長篇小說,繼續沿用史詩的寫作手法,探討波蘭猶太人的生存狀況。《莫斯凱家族》儘管在商業上並未獲得巨大成功,但卻引起包括《紐約時報》(TheNewYorkTimes)在內的諸多媒體的關注。
1953年,辛格的短篇小說《傻瓜吉姆佩爾》發表在《黨派評論》(PartisanReview)上。
1974年,辛格憑藉短篇小說集《皇冠上的羽毛》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1978年,辛格最終獲諾貝爾文學獎,登上文學事業的巔峰。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作品類型 出版時間
《撒旦在戈雷》(《撒旦在哥瑞》) 長篇小說 1935
《莫斯卡特一家》 長篇小說 1950
《傻瓜吉姆佩爾》 短篇小說 1953
《傻瓜吉姆佩爾及其他故事》 短篇小說集 1957
《盧布林的魔術師》 長篇小說 1960
《市場街的斯賓諾莎及其他故事》 短篇小說集 1961
《奴隸》 長篇小說 1962
《短暫的星期五及其他故事》 短篇小說集 1964
《莊園》 自傳體長篇小說 1967
《降神會及其他故事》 短篇小說集 1968
《產業》 長篇小說 1969
《卡夫卡的朋友及其他故事》 短篇小說集 1970
《仇敵:一個愛情的故事》 長篇小說 1972
《羽毛的王冠及其他故事》 短篇小說集 1973
《冤家,一個愛情的故事》
1978
《羽毛的皇冠》 短篇小說集 1978
《舒莎》 長篇小說 1978
《老有所愛及其他故事》 短篇小說集 1979
《辛格短篇小說集》 短篇小說集 1982
《意象集》 短篇小說集 1985
《梅休塞拉赫之死及其他故事》 短篇小說集 1988

人物影響

中國影響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中國文壇的1979年堪稱辛格年。1979年1月,《讀書》發表了梅紹武《1978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艾薩克·辛格》和馮亦代的《卡靜論辛格》。兩篇短文互相呼應,對辛格做了初步介紹。。隨後《世界文學》、《外國文藝》、《譯林》等幾乎所有在中國的外國文學雜誌都爭相譯介辛格作品。同年10月,鹿金、吳勞翻譯的辛格長篇代表作《盧布林的魔術師》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在譯者《序》里,譯者以《辛格和他的〈盧布林的魔術師〉》為題,對辛格生平、創作生涯、創作思想、主要作品以及辛格主要使用的東歐猶太世俗語言——意第緒語作了在第一波辛格熱中,最全面的介紹。
這輪辛格熱持續到1980年。1980年9月,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多名譯界名人加盟的《辛格短篇小說集》。第一波辛格熱也由此達到高潮。這個精選的《辛格短篇小說集》第一版印了9萬冊,內容基本上包括了辛格短篇小說漢語譯本的精華。
辛格對許多當代中國作家都有深刻的影響。作家何小竹曾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由於太喜歡辛格的短篇小說了,他甚至產生過把單點陣圖書館的《辛格短篇小說集》據為己有的念頭。作家蘇童也表示,他一直迷戀辛格的小說特有的猶太味道,坦言見到的第一片世界文學風景,就是“《市場街的斯賓諾莎》中那個迂腐、充滿學究氣的老光棍形象”。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陸建德強調:“中國圖書界的諾貝爾獎效應,大概就是始於辛格。”。

世界影響

波蘭從2003年5月23日起,把今後每年的5月23日定為比爾戈雷鎮的“辛格日”。

人物評價

諾獎評語
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他(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這種既紮根於波蘭人的文化傳統,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
學者評語
辛格在作品中將宗教和性愛結合起來寫有其特別用心——是在表達一種對人類本性與宇宙間矛盾關係的反諷立場。——倫納德·普拉格(LeonardPrager,美國文學批評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