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書簡介
作者:(德國)托馬斯·曼(1875-1955年)類型:小說
成書時間:1924年
背景搜尋
![《魔山》](/img/d/114/nBnauM3X2UzMwUjN0UzN0Q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1c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894年中學畢業後,他也去了慕尼黑,在一家保險公司當實習生,並在慕尼黑幾所大學旁聽歷史和文學史課程,還參與編輯《二十世紀》和《痴兒》雜誌。處女作中篇小說《淪落》於1894年發表,1901年發表成名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此後便專事創作,1924年他發表了長篇哲理小說《魔山》,進一步奠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
他在祖國德國的名聲於20年代達到了最高峰,1929年,他以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之後,他擔任了很有影響的德國文學藝術院的院長,雖然他對種種纏身的公務感到不滿,但他意識到,這一職位使他在幫助其他作家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也使他有了避開納粹輿論攻擊的威望。
![《魔山》](/img/b/140/nBnauM3X2ADM5gzM3QzN0Q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0c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52年托馬斯·曼移居瑞士。托馬斯·曼堅持寫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他還寫了大量的評論文章和書信,在他漫長的文學生涯中總共寫了2萬多封信。1955年在瑞士蘇黎士附近的基爾希貝格逝世。
推薦閱讀版本:錢鴻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內容精要
![《魔山》](/img/c/f29/nBnauM3XxIzN2QjNwYzN0Q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2c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在這7年裡,漢斯接觸了療養院裡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沒有工作,沒有職業,沒有婚姻,沒有孩子,沒有任何經濟、政治活動,只靠股息和年金度日,懷著醉生夢死的病態心理,百無聊賴,無所事事。他們沉醉在療養院的病態環境里,誰要是落進這個世界,就會被病魔所侵襲,很難擺脫。漢斯最後領悟到人為了善和愛就不應該讓死亡統治自己,終於拋棄了等待死亡的思想,離開了療養院。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已經打響,漢斯和其他青年一樣,被驅趕上硝煙瀰漫的戰場。
專家點評
![《魔山》](/img/6/2de/nBnauM3X1QzMwAzM2YzN0Q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2c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魔山》的偉大,在於將當時整個文化予以濃縮後再敘述出來。在漢斯的講述中,托馬斯·曼藉助對話與象徵、幻像與夢、議論、獨白、哲學式的辯解,將西歐人的精神生活濃縮了出來。漢斯所處的這所療養院其實就是歐洲的縮影。歐洲已在1914年的巨大變動中死滅,它不斷地與其他文化融合,從而形成一種使人無法看懂也無法明確的全新文化。托馬斯·曼在書中已經無數次觸及了21世紀統治人們思想的主題與問題,例如精神分析、心靈論、病與死的枷鎖、愛因斯坦的時間相對性、人類的適當教育等等。《魔山》的舞台其實有兩個,一個是思考的世界,一個是微妙的人際關係世界。後一種世界已經因為環境的特殊,與正常人所居住、深受時間束縛的世界相隔離。
![《魔山》](/img/6/467/nBnauM3XxAzM0MDMxczN0Q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3c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事實上自從漢斯的眼皮被療養院醫生的食指和中指撥拉了一下後,他就注定要遠離那個受時間束縛的健康世界。時間也隨之成為某種遁地遠去的異質之物。他只是自以為在時間之中,其實則在時間之外。
當身處於迷惘的生活狀態時,再長的時間也是沒有意義的,然而人的知性一旦復甦,便會在剎那間體會生命的意義和永恆。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時刻,時間在漢斯體內“活過來了”。仰觀天象之時,他腦子裡竟然對3000年前的古人也產生了一種親切的想法,時間的距離好像已經不存在了。漢斯自由自在的生命情境疊合著生死莫測的自然情境,紛飛狂舞的雪花就像他的思緒一樣。托馬斯·曼在寫出大量雪花般飛舞的句子之後,轉眼又以一種毫無預感的口氣驚嘆:“還不到五點———遠遠沒到五點。差十二三分鐘。好奇怪啊!可能嗎,他在這兒的雪地里才呆了十分鐘多一點,卻夢見了那么多幸福的和可怕的景象,走完了那么一條大膽離奇的思路。”
![《魔山》](/img/7/5f9/nBnauM3XxUjM2QzN3czN0QjNxITMygTN4kTMwADMwAzMxAzL3c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托馬斯·曼的小說,結構嚴謹,獨具匠心。他的創作方法以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為主,同時又吸收了現代派的藝術手法。從藝術風格來說,他在繼承德國文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深受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托馬斯·曼自己列出了一張長長的名單,都是對他影響頗深的作家,包括歌德、尼采、康拉德、惠特曼、易卜生、弗洛伊德等等。
托馬斯·曼在50多年的創作中,始終懷著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心,持守著進步的人道主義思想。在創作上,他把繼承歐洲古典作家的優良傳統和探索新的藝術手法、表現時代精神融為一體。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