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月
1月2日-20日——華東解放軍舉行魯南戰役,在魯南嶧縣、棗莊地區殲敵兩個整編師和一個快速縱隊,共五萬三千餘人。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指出:中國時局已發展到新的人民大革命高潮的前夜。會議討論並發出《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指出人民解放軍作戰的勝利和蔣管區人民運動的發展,預示著中國革命的新高潮即將到來。由於美蔣反動派採取了變中國為美國殖民地的政策、發動內戰的政策和加強法西斯統治的政策,“迫使中國各階層人民處於團結自救的地位。
2月20日-23日——華東野戰軍進行萊蕪戰役,殲敵五萬六千餘人,連同南線及膠濟路東段的作戰,共殲敵七個整旅共七萬六千餘人。
2月28日——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
2月27日、28日——國民黨政府先後通知中國共產黨駐南京、上海、重慶等地擔任談判聯絡工作的代表全部撤回,宣告國共談判的完全破裂。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蔣管區的工作方針和鬥爭策略的指示》,指示國統區黨組織“應擴大宣傳,避免碰硬,爭取中間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力求從為生存而鬥爭的基礎上,建立反賣國、反內亂、反獨裁與反特務恐怖的廣大陣線”。
3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開展蔣管區農村游擊戰爭的指示。在此前後,中共中央多次指示,要趁國民黨統治區後方兵力空虛、徵兵征糧使民不聊生、民眾鬥爭情緒普遍增高的有利時機,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有步驟地發動與組織農民民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游擊根據地。經過各地黨組織的努力,在閩粵贛邊區、湘粵贛邊區、海南島、粵桂邊區、桂滇黔邊區、雲南南部、皖浙贛邊區和浙南、浙東、浙西、閩浙贛邊區等地,恢復、發展了游擊戰爭,建立了根據地,起了破壞敵人的後方、配合我軍正面戰場作戰的作用。
3月13日——蔣介石令胡宗南率大軍二十五萬人從南、西、北三面進攻陝北解放區。這是國民黨的全面進攻改變為向陝北、山東兩翼重點進攻的開始。18日和19日,中共中央機關和邊區部隊主動撤出延安,開始轉戰陝北,以便拖住國民黨軍胡宗南部,為人民解放軍在其他戰場舉行戰略反攻創造有利條件。
3月23日-5月25日——晉冀魯豫軍區主力在聯結陝北、山東戰場的樞紐地帶豫北舉行反攻,殲敵四萬五千餘人。
3月25日-5月4日——西北野戰兵團在彭德懷指揮下,與十倍於己之敵進行周鏇,使其陷於疲勞和缺糧的困境中,相繼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共殲敵一萬四千餘人,奠定了粉碎胡宗南進攻的基礎。
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清澗縣棗林溝村舉行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堅持在陝北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其他兩位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朱德前往華北,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4月9日,中央在陝北橫山縣和靖邊縣交界處的青陽岔鎮發出通知說:“必須用堅決戰鬥精神保衛和發展陝甘寧邊區和西北解放區”,“我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必須繼續留在陝甘寧邊區。
4月4日-5月11日——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在晉南舉行反攻,殲敵一萬四千餘人,收復縣城二十餘座,徹底粉碎了胡宗南、閻錫山兩部的聯防體系。
4月8日-5月4日——晉察冀軍區主力在正太路舉行反攻,殲敵三萬五千餘人,孤立了石家莊之敵,打通了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解放區的聯繫。
4月11日——中共中央決定由葉劍英、楊尚昆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大部分機關轉移到晉西北的臨縣地區,組成中央後方委員會,統籌後方工作。
4月2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央城市工作部工作方針及各地城市工作部工作辦法的指示,規定中央城工部的任務是在中央領導下,研討與經管黨在蔣管區的一切工作(包括工、農、青、婦),並負責訓練這方面的幹部;還規定各解放區的中央局、分局和有關區黨委均設城工部,並明確其工作範圍和辦法。5月6日,中央又發出關於上海中央分局改為上海中央局的通知,以上海局管轄長江流域及西南各省與平、津、青島、台灣,香港分局管轄華南及南洋各地,上海局並於必要時指導香港分局。
4月——中央召開華北財經工作會議,提出今後要逐步達到各解放區財經工作進一步的統一,並成立了華北財經辦事處,負責統一華北各解放區財經政策,調劑各區財經關係的工作。
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正式成立,烏蘭夫當選為自治區政府主席。這是抗日戰爭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內蒙古區域自治運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19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聯合復電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祝賀我國建立了第一個規模較大的民族自治區。為了加強對內蒙古自治區的領導,黨的內蒙古工作委員會於7月9日宣告成立。 5月1日,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第一任主席烏蘭夫。
5月13日-16日——華東野戰軍在山東蒙陰孟良崮山區全殲敵人自詡為“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共三萬二千餘人。
5月20日——國民黨當局對舉行反飢餓、反內戰遊行的學生採取暴力手段,在南京、天津造成血案。這一天參加遊行的有:京、滬、蘇、杭十六所專科以上學校學生五千多人,天津四所大專學校學生一千多人,北平十二所大專學校、六所中學學生一萬五千人。
6月3日——英國政府制定的《印度獨立方案》由印度總督蒙巴頓將軍公布――此方案又稱《蒙巴頓方案》。
6月5日——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提出馬歇爾計畫。
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縱隊13個旅12萬餘人強渡黃河天險,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黃河防線,轉入外線作戰,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7月4日——羅斯威爾事件。7月22日——印度制憲會議批准使用現在的印度國旗。
8月7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兵分三路,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征程。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歷時21天,先後解放11座縣城。
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
9月18日——根據美國國會制定的《國家安全法》而成立了美國中央情報局。9月7日-9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菏澤以東的沙土集地區取得轉入外線後的第一個勝仗,全殲敵軍整編第五十七師九千餘人。
9月10日-10月10日——為抑留敵軍以策應外線主力挺進中原,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在膠東進行阻擊作戰,殲敵二萬六千餘人並轉入反攻。
10月14日——耶格爾駕駛X-1試驗飛機在加州南部上空達到1078千米每小時的速度(M 1.015),首次突破音障。
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
10月10日——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固定下來
11月12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在香港成立。12月30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名人出生
1月8日——大衛·鮑伊,歌手。1月18日——北野武,日本電影導演、演員。
1月21日——熱比婭·卡德爾,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成員。
1月31日——諾蘭·萊恩,美國職棒大聯盟生涯奪三振、單季奪三振紀錄保持人。
2月19日——林懷民,台灣雲門舞集創辦人。
2月24日——鄭少秋,香港演員。
3月25日——艾爾頓·約翰,歌手。
3月25日——林濁水,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前立委。
4月5日——格洛麗亞·阿羅約,菲律賓總統。
4月8日——侯孝賢,台灣導演。
4月16日——卡里姆·阿卜杜勒·賈巴爾,NBA生涯總得分紀錄保持人。
6月19日——薩爾曼·魯西迪,伊朗作家。
7月7日——賈南德拉,尼泊爾國王。
7月17日——卡蜜拉,英國康沃爾公爵夫人。
7月19日——布賴恩·梅,英國吉他手,皇后樂隊成員。
7月20日——卡洛斯·山塔那,墨西哥吉他手。
7月28日——蘇貞昌,台灣政治人物,前行政院長。
7月30日——阿諾·施瓦辛格,奧地利-美國演員,加利福尼亞州州長。
8月24日——保羅·科爾賀,巴西著名作家。
9月12日——鄭南榕,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1989年逝世)
10月26日——希拉蕊·柯林頓,美國參議員,前美國第一夫人。
11月6日——楊德昌,台灣電影導演。(2007年逝世)
12月27日——史蒂芬·史匹柏,美國電影導演
名人逝世
1月25日——艾爾·卡彭(Al Capone),美國黑手黨首領。2月23日——楊子榮,東北人民解放軍牡丹江軍分區軍官。(-1917年)
2月25日——弗里德里希·帕邢,德國物理學家。
3月10日——蕭朝金,台灣牧師,二二八事件受難者。(-1910年)
3月13日——湯德章,台灣律師,二二八事件受難者。(-1907年)
3月25日——陳澄波,台灣畫家,二二八事件受難者。(-1895年)
3月27日——田中久一,日本軍人,前台灣軍參謀長、前香港總督。(-1888年)
3月31日——王育霖,台灣檢察官,二二八事件受難者。(-1919年)
4月1日——喬治二世,希臘國王。
4月7日——亨利·福特(Henry Ford),美國工業家。
4月26日——谷壽夫,日本軍人,南京大屠殺主要責任人。(-1882年)
7月19日——德欽昂山,緬甸獨立運動領袖、臨時政府首腦,被刺。
10月4日——馬克斯·普朗克,德國物理學家。(-1858年)
12月14日——斯坦利·鮑德溫,前英國首相。(-1867年)
諾貝爾獎
物理:愛得華·維克多·阿普頓(Edward Victor Appleton)化學:羅伯特·魯賓遜(Robert Robinson)
生理和醫學:卡爾·費迪南德·柯里(Carl Ferdinand Cori),給締·特麗薩·柯里(Gerty Theresa Cori)和剝納多·阿伯托·胡賽(Bernardo Alberto Houssay)
文學: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
和平:宗教協會之友
奧斯卡金像獎
(第20屆,1948年頒發)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艾里亞·卡塞(Elia Kazan) 《君子協定》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羅納德·考爾門(Ronald Colman) 《雙重生活》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洛麗泰·揚(Loretta Young)《農家女》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埃德蒙·格溫(Edmund Gwenn) 《34號街奇蹟》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塞萊斯特·霍爾姆(Celeste Holm) 《君子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