饊子

饊子

饊子,一種用糯粉和面扭成環的油炸麵食品。饊子,用麵粉製成,細如麵條,呈環形柵狀。油炸麵食。古代稱寒具,是寒食節食品。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就詳細記載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寒具的製作方法。歷代又有粔籹、細環餅、捻頭等名稱。用水和面,搓成細條,扭結為環釧形狀,油炸而成。酥脆香甜,口感好。現為日常點心。安徽地區,每逢節日,則以此祭祖並互相饋贈。回族、東鄉族也做饊子,配料、方法和漢族不盡相同。饊子,蘇東坡在徐州的時候,喜歡吃這種饊子,在他的《寒具詩》中寫到,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玉黃深,夜來春睡霧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其中寒具是饊子兩漢時期的別稱。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炸饊子: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索索扭捻成釧之形,油煎食之。

基本信息

歷史由來

饊子饊子
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火時食用的“寒具”即為饊子。那時候,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既是為寒食節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詞人、美食家林洪考證:“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餦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詳細記載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寒具的製作方法。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名為《寒具》的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記載:“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新中國成立後,寒食節逐步與清明節融合在一天,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也早已遺失,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喜愛,時至今日,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時令食品。

美食簡介

饊子油饊子
回族的一種小吃,用紅糖、蜂蜜花椒、紅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適量的雞蛋、清油和面,然後反覆揉壓,搓成粗條,捻成麵團,搓成或抻成由粗細勻稱、盤連有序的圓條構成環壯物放入油鍋炸至棕黃色即成。在寧夏各地,每逢節日喜慶,回族婦女同胞便各顯身手,做出圖形各異的多種饊子,點綴節日氣氛。如今,在許多飯店和早點鋪或菜市場上,饊子也以已成為常見食品,隨時可以買到。

饊子是一種油炸麵食。在西北地區都有吃饊子的習慣。一般漢族在臘月底製作,過年時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的民眾,在每年歡度傳統的“古爾邦節”、“爾德節”、“聖紀節”,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饊子作為待客的主要麵食品。

饊子是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的風味名點之一。在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饊子。

當客人來到的時候,賓主互致節日問候。客人入座後,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饊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後斟上香噴噴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給客人泡上主人喜歡食用的新疆石河子產的方塊糖。客人吃著油饊子喝著茶,主人高興地連聲說:“熱合買提,熱合買提。”(漢語“謝謝”的意思),感謝客人的光臨。

饊子色澤黃亮,香脆味甘。現在過春節,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民族鄰里巧手幫做油饊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見油饊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饊子是用白面為原料,稍加鹽和調料,和面時要用比較大的勁道,最好能再加一些雞蛋或者植物油,可以使饊子更香脆;把和好的面擀成麵餅,再把麵餅搓成細條(越細說明手藝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

饊子,也是回族的一種小吃,由於地區不同,也別稱膏環,捻頭等。它用麵粉加少許鹽和好,捻成細條,油煎而食,有盤饊和酥饊之分;以股細、條勻、焦酥、香脆為佳品。在寧夏各地,每逢節日喜慶,回族婦女同胞便各顯身手,做出圖形各異的多種饊子,點綴節日氣氛。

如今,在許多食堂和早點鋪里,饊子也已成為常見食品,隨時可以買到。現在饊子也常出現在非節日場合,並且在內地也普遍存在,比如四川樂山的豆腐腦中就有饊子加入,味道也不錯。

製作方法

做法一

饊子饊子
主料:麵粉

炸饊子的做法:

第一步,揉面。把麵團子放在面板上擀扁,首先動用小擀麵杖,把它壓開,動用大擀麵杖想做面片一樣,把它乾成好大好大的一張麵皮。

第二步,造型。先把面像做手工一樣按最好的使用面積切好,剩下的邊角料最後直接炸就可以不用管它。然後切開每一個,要注意合適的大小。

第三步,炸制。

做法二

原料配方:麵粉500克雞蛋112克植物油500克(約耗100克)

製作方法:

1.將麵粉放入盆內,兌入約250毫升溫水(天熱可用涼水),雞蛋1個,鹽12克,同時放入,待鹽溶化後,用手把面抄勻,再用手把面紮成柔軟光滑有筋力的麵團,蓋上濕布餳20分鐘。

2.案子上抹些油,把面放在案子上,在麵皮上再抹一層油,用水搓成筷子樣粗細的長條,分層盤入盆內。層層都要刷油,從頭到尾搓成一根。

3.將麵條的一頭夾在左手的虎口處,用右手捋住麵條,往左手並排伸出的4個指頭上纏9~10圈,再取一雙筷子,撐在纏好的麵條圈套內,用雙手拿住兩頭,往外抽至20厘米左右長,投入七成熱的油鍋中,剛一見熱,立即將一頭扭一個半劑,然後抽出筷子,在油鍋中炸至定型,成柿黃色撈出即成。

有關菜品

饊子煨牛肉

饊子饊子

主料:牛肋肉

輔料:饊子、土豆西紅柿、蔥、姜、乾蔥、香菜

調料:鹽、白糖、醬油、料酒

烹製方法:

1、將牛肉切成塊,加入醬油、鹽、料酒、蔥、姜醃製片刻備用;

2、坐鍋點火倒入油,下蔥段煸香,放入牛肉翻炒,加鹽、料酒、醬油,適量水,再放入西紅柿、土豆,加少許糖,轉入電壓力鍋中壓15分鐘;

3、坐鍋點火倒油放入乾蔥煸香,倒入適量牛肉湯,燒開後放入饊子,煮入味,出鍋和牛肉一起裝盤,撒入香菜即可。

特點:味濃醇香,風味獨特。

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製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然後進一步加工炸制。

回鄉饊子

製作方法是:將精麵粉加入鹽水揉和,反覆揉壓後,搓成粗條,抹上食用油放入盆中醒面。待油鍋熱時,將麵條製成並列成環狀,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涼乾即可食用。特點是造型優美,香脆可口。

臭豆腐燒饊子

要先做臭豆腐,市場裡買的臭豆腐做出來不好吃。

製作方法:豆腐放入壇中,加點隔年留下的爛鹹菜汁做成的鹵液,罈子封好口,數天之後取出(時間長短要根據季節),白豆腐已成青墨色的臭豆腐了。然後燒制臭豆腐,原料:臭豆腐、辣椒、青蔥、蒜、料酒、豆瓣醬、糖、醬油、高湯。

做法:

1.臭豆腐洗淨,待用。

2.另用2大匙油炒香辣椒、青蔥、蒜,再加入豆瓣醬煸炒,然後依次放入料酒、糖、醬油、高湯,臭豆腐入鍋燜制。注意高湯稍微多點。

3.小火燜煮至湯汁濃郁,盛入煲內,加入饊子,蓋上蓋子燜半分鐘即可食用。

回族饊子

俗語有"點心香,月餅美,回回的饊子甜又脆"一說。饊子是回族民眾的傳統食品之一。古稱"環餅"、"寒具"。據史書記載始於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民族節日,回族人家都要炸制饊子招待客人,饋贈親友。製作方法是:將精麵粉加入鹽水糅合,反覆搓壓後,搓成粗條,抹上食用油放在盆中餳面。起油鍋,待鍋中油熱時將製成環形的麵條放入油鍋中,油炸至金黃色。撈出晾乾,即可食用。饊子不僅造型獨特,而且方便易制,如今不但回族家裡廣泛作,而且西北信仰伊斯蘭教的其它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撒拉族等都有節日作饊子的習俗。現在饊子已成為回民團結和睦友愛的象徵,是歡度節日不可缺少的聖潔的食品。
回族饊子以寧夏回族的饊子為佳。寧夏饊子素來以股條細勻,香酥甜脆,金黃亮潤,輕巧美觀,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讚譽。1985年,阿拉伯國家友好人士訪寧夏在回族家中做客,對寧夏饊子給予高度評價。1982年西北五省烹飪比賽表演,寧夏饊子譽滿西安。

相關典故

饊子饊子

饊子,蘇東坡徐州的時候,喜歡吃這種饊子,在他的《寒具詩》中寫到,“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玉黃深,夜來春睡霧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其中寒具是饊子兩漢時期的別稱。

饊子也被百姓作為一種重要採用,徐州民間常用饊子泡湯,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療小兒小便不通;地榆,羊血炙熱後以饊子湯送下,治療紅痢不止。尤其產後婦女,月子裡紅糖泡饊子,利於散腹中之淤。

不過最常吃的吃法,是用烙饃卷之。烙饃既不同於北方的單餅,也不同於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餅。烙饃作為一種徐州特有的麵食,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兵與項羽作戰,因劉邦的軍隊紀律嚴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擁戴。為了能讓行軍途中劉邦的軍隊吃上一頓飽飯,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發明了這種既簡捷快速又方便實惠的麵食。

相關文化

饊子饊子

饊子:"點心香,月餅美,回回的饊子甜又脆"。這話一點不假,饊子是回族民眾的傳統食品之一。古稱"環餅"、"寒具"。據史書記載始於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寫詩讚美饊子的作法:"殲車接成正教導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壁金"。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炸饊子:"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索索扭捻成釧之形,油煎食之"。

寧夏回族的饊子,素來以股條細勻,香酥甜脆,金黃亮潤,輕巧美觀,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讚譽。1985年,阿拉伯國家友好人士訪寧夏在回族家中做客,稱讚寧夏饊子酥脆。1982年西北五省烹飪比賽表演,寧夏饊子譽滿西安。

炸饊子也叫擺饊子,要有嫻熟的技巧,回族婦女擅長炸饊子堪稱一絕。炸好了,香酥甜脆,炸不好,綿如皮條,回族辦喜事炸饊子多由老年或中年婦女掌鍋。饊子不僅造型獨特,而且方便易作,如今不但回族家裡廣泛作,而且西北信仰伊斯蘭教的其它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撒拉族等都有節日作饊子的習俗。現在饊子已成為回民團結和睦友愛的象徵,是歡度節日不可缺少的聖潔的食品。

種類介紹

滕州饊子

滕州饊子,起源於19世紀末,當地主要以韓、趙、胡、薛幾家饊子為主,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饊子作為走親訪友、看望長輩、逢年過節的必備食品。皇娘溝一個800餘人的村莊,在饊子這門傳統食品手藝最繁榮的時候,經營饊子的家庭作坊一度達到一百多戶,滕州諺語“喝粥泡饊子”便來源於此。
皇娘溝粗條饊子特點:
歷史悠久,村里尚在的年齡超過80歲的老一代饊子傳承人就達到十多位,最早可追溯到清末,至今山亭、徐州、鄒城、濟南、泰安的粗條饊子手藝大都來源於此地。隨著改革開放,皇娘溝饊子這種起源於魯南地區的特色食品,還一度隨著人們的遷徙,被端上上海、杭州等南方人的餐桌。
味道正宗,市場上主要流行細條饊子,本地又稱焦條饊子,這是80年代以後,根據人們口味的不同,方便食用等特點為外地人而創新的一款品種。至今,皇娘溝饊子採用的炸饊子技術仍是流傳了兩百多年的老技藝,口味正宗,外脆里香。
但是由於社會發展,人們追求新鮮美食的同時,對這種傳統食品的喜好已經遠不如從前。傳承兩百多年的技藝也瀕臨年久失傳,尤其是從事炸饊子這一食品行業的人大幅減少,利潤低,保護政策的缺失。

衡水饊子

衡水的油炸饊子以其香脆、鹹淡適中、饊條纖細、入口即碎的特點,贏得人們的喜愛。因售出時多紮成蝴蝶形,故又名蝴蝶饊子。
衡水的蝴蝶饊子外型美觀口感頗佳。董仲舒在衡水任職期間喜食這種饊子。
衡水民間常用饊子泡湯,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療小兒小便不通;用地榆、羊血炙熱後配饊子湯送下,治療紅痢不止。尤其是產後婦女,在月子裡喝紅糖茶泡饊子,以利於散腹中之瘀。
不過衡水最喜愛的食法直接吃饊子,有時配以稀粥,吃起來愜意舒坦。

濟寧饊子

王家饊子,濟寧名吃,創辦於20世紀70年代,創始人王憲章老先生(國家二級廚師)根據饊子的傳統工藝,通過多年的探究,研製出具有獨自特色的細條饊子,香酥可口,色味俱佳,很快受到了消費者青睞。王老先生之子王立平繼承王家饊子傳統工藝,改良生產技術,擴大銷售規模,並於2007年成立王立平食品有限公司,繼續弘揚濟寧飲食文化,產品暢銷省內外。王立平之子王磊畢業於北京吉利大學商學院,經過多年學習,他在企業管理和產品行銷方面為企業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企業形象與產品質量更上一層樓。經過近40年光陰的洗禮與三代人的共同努力,王家饊子在濟寧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地方名吃。

徐州饊子

徐州的蝴蝶饊子以其香脆、鹹淡適中、饊條纖細、入口即碎的特點,贏得人們的喜愛。徐州的蝴蝶饊子外型美觀,口感頗佳。蘇東坡在徐州任職期間喜食這種饊子,其《寒具詩》中寫道:“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寒具”是饊子兩漢時期的別稱)

淮安茶饊

淮安茶饊是江蘇省知名傳統點心,歷史悠久,馳名中外。1983年獲江蘇省優質食品獎,1991年獲商業部飲食業優質品金鼎獎,1997年被認定為首屆中華名小吃。本品採用優質原料,經過獨特加工工藝精製而成,其色澤嫩黃,造型秀麗,松酥香脆、獨具風味。
茶饊是用紅糖、蜂蜜花椒、紅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適量的雞蛋、清油和面,然後反覆揉壓,搓成粗條,捻成麵團,搓成或抻成由粗細勻稱、盤連有序的圓條構成環狀物,放入油鍋炸至棕黃色即成。如今,在許多飯店和早點鋪或菜市場上,饊子也以已成為常見食品,隨時可以買到。
原料
水調麵團:特製粉25千克精細鹽500克
炸制油:芝麻油、花生油各7.5千克。
製作方法
1.制水調麵團:把鹽用水充分溶解後,加入麵粉拌和,然後將麵團充分搗制,一般不少於20分鐘,使麵團具有良好的韌性。不調韌性麵團製成後把它平攤在操作台上,由邊緣逐步向中心劃開。用雙手把劃開的麵團粗條在操作台上揉搓成5毫米直徑的細長圓條,邊揉搓邊逐層盤入放有花生油的磁盆內(每層之間必須塗油,防止粘條),條盤放好後必須放置2小時後才可繞條炸制。
2.繞條炸制:待盤條回餳後,以右手執條邊拉邊繞排列左手四指上,繞時左手四指伸直,用大拇指按住條頭,繞7~8圈,再以右手伸入條圈中,兩手四指併攏抻拉麵條,使繞條延伸至原長2倍,再騰出右手用2支筷子叉住左手上的繞條繃緊,然後雙手各執1支筷子放入油鍋炸制,油溫一般在220℃左右。入鍋片刻用筷將繞條疊製成扇狀,再取下竹筷。也可以使1支筷子翻轉180°繞成長卷狀。還可以用不同手法製成梳型、花朵型、帚型等。油饊成型後要在油鍋內翻動,使色澤均勻一致。待炸至金黃色出鍋瀝油。
質量標準
形態:饊條整齊,無明顯搭頭,無並條。
條澤:金黃色
組織:斷面有孔,無面塊,無雜質。
口味:香味純正,酥脆爽口。

濟南饊子

饊子是我國北方很常見的一種油炸食品,在濟南也常遇到,很細很長,焦黃酥脆,格外饞人。濟南的饊子俗稱“細饊子”,說來頗有歷史:“細饊子系鍾興和所創製。鍾在歷下區鐘樓寺街為攤商,制售饊子30餘年,技藝精良,有獨特風味,甚為消費者所喜愛。”(《中國名吃譜》)如此看來,饊子在濟南已有不短的時間。以前,由於生活水平較低,饊子並非是誰想吃就吃得起的,尤其是貧苦人家很少捨得買饊子,所以平常百姓吃饊子會當作一件很大的事。這程式就是要與馬蹄燒餅配套夾著吃,或放在甜沫或粥內泡著吃。

閬中饊子

閬中饊子是先用鹽水和面,將面和好後,在上面抹一層薄薄的菜油,用濕毛巾搭上,讓其自然發酵,夏天發十分鐘,冬天發一小時左右。面發好後,將面盤成粗藕節般的大條,再發酵十分鐘,又將其盤為小指頭粗的小條,用乾米粉撲面後,右手握起小條,左手捏小條一端作紡車狀運行,將小條繞成更細的面圈,然後將面圈套在兩根長筷子樣的竹籤上,再將面圈拉細、繃直下鍋用油炸,炸至面圈變硬之前,翻轉竹籤將其扭成梳子狀,待成金黃色時,即可起鍋備用。兌碗時先將油茶舀入碗中,再加上捏碎的饊子,同時加上切成小塊的大頭菜、搗碎的花生米、椒鹽、蔥花、紅油等,即可上席供顧客享用。

西寧饊子

饊子,是青海農業區各族人民逢年過節製作的特色食品。其形圈圈相連,外觀纖細黃亮,入口濃香酥脆,為麵食中的佳品,在宴會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饊子是一種油炸麵食。在青海,漢族在臘月底製作,過年時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的民眾,在每年歡度傳統的古爾邦節、爾德節、聖紀節,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饊子作為待客的主要麵食品。
饊子是用白面為原料,稍加鹽和調料,搓成細條(越細說明手藝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

回族饊子

俗語有“點心香,月餅回鄉饊子美,回回的饊子甜又脆”一說。饊子是回族民眾的傳統食品之一。古稱“環餅”、“寒具”。據史書記載始於北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民族節日,回族人家都要炸制饊子招待客人,饋贈親友。
製作方法:將精麵粉加入鹽水糅合,反覆搓壓後,搓成粗條,抹上食用油放在盆中餳面。起油鍋,待鍋中油熱時將製成環形的麵條放入油鍋中,油炸至金黃色。撈出晾乾,即可食用
饊子不僅造型獨特,而且方便易制,如今不但回族家裡廣泛作,而且西北信仰伊斯蘭教的其它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撒拉族等都有節日作饊子的習俗。饊子已成為回民團結和睦友愛的象徵,是歡度節日不可缺少的聖潔的食品。
回族饊子以寧夏回族的饊子為佳。寧夏饊子素來以股條細勻,香酥甜脆,金黃亮潤,輕巧美觀,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讚譽。1985年,阿拉伯國家友好人士訪寧夏在回族家中做客,對寧夏饊子給予高度評價。1982年西北五省烹飪比賽表演,寧夏饊子譽滿西安。
饊子是一種油炸麵食。在西北地區都有吃饊子的習慣。一般漢族在臘月底製作,過年時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的民眾總會在每年歡度傳統的古爾邦節、爾德節、聖紀節,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饊子作為招待客人的主要麵食品。
饊子是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的風味名點之一。在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饊子。
當客人來到的時候,賓主互致節日問候。客人入座後,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饊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後斟上香噴噴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給客人泡上主人喜歡食用的新疆石河子產的方塊糖。客人吃著油饊子喝著茶,主人高興地連聲說:“熱合買提,熱合買提。”(漢語“謝謝”之義),感謝客人的光臨。
饊子色澤黃亮,香脆味甘。過春節,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民族鄰里巧手幫做油饊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見油饊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饊子是用白面為原料,稍加鹽和調料,和面時要用比較大的勁道,最好能再加一些雞蛋或者植物油,可以使饊子更香脆;把和好的面擀成麵餅,再把麵餅搓成細條(越細說明手藝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
饊子,也是回族的一種小吃,由於地區不同,也別稱膏環,捻頭等。它用麵粉加少許鹽和好,捻成細條,油煎而食,有盤饊和酥饊之分;以股細、條勻、焦酥、香脆為佳品。在寧夏各地,每逢節日喜慶,回族婦女同胞便各顯身手,做出形狀各異的多種饊子,點綴節日氣氛。
如今,在許多食堂和早點鋪里,饊子也已成為常見食品,隨時可以買到,饊子也常出現在非節日場合,並且在內地也普遍存在,比如四川樂山的豆腐腦中就有饊子加入,味道也不錯。

營養成分

項目 數據/100g NRVs(%) 項目 數據/100g NRVs(%)
熱量 432.4kcal 21.6 膳食纖維 1.8g 7.2
蛋白質 6.5g 10.8 17.9mg 2.2
碳水化合物 44.7g 14.9 0.4mg 2.7
脂肪 26g 43.3 10.8mg 0.5
飽和脂肪 3.5g 17.5 75.3mg 3.8
膽固醇 0mg 0

品百年京味——老北京小吃

小吃,最能表現一個地方的特色。北京這個古都,幾百年來大小貴族千萬臣民在這裡休養生息,著實造就了一種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難以望其項背的“小吃文化”。要認真研究起來,足可寫出一本幾十萬字的大著作。近年來受現代化的衝擊,肯德基、必勝客等“洋小吃”隨處可見,真正地道的北京小吃,反而不容易吃到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