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是中國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南京金箔鍛制技藝保持了中國古代傳統的冶煉、打制等多種技藝,舊時老藝人將金箔業分為五行,為拍葉、裝沾、打箔、出起、切箔。經過前人的總結,當代南京金箔業將金箔鍛制過程歸納為十二道工序,這一過程神奇微妙,使金塊變為薄如蟬翼的金箔,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真正是中國民間工藝的一絕。

基本信息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文化遺產名稱: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江蘇

編號:Ⅷ-36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南京市

技藝簡介

南京金箔鍛制業發源於棲霞區龍潭花園一帶,這裡曾分屬句容縣和江寧縣。這一帶農戶均有“打箔”、“制線”的手藝,且世代相傳。金箔鍛造技術就是指將黃金捶打,製成超薄的金薄片。金箔常用來裝飾佛像或是器具。金陵金箔生產工藝獨特,技術要求很高,從古到今,一直為手工捶制,是中國特種傳統工藝。

歷史溯源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中國金箔起源於南京,而南京金箔則起源於龍潭。據現有資料考證,江蘇南京的金箔工藝始於東晉,至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南朝當時的文獻中已有生產金銀箔及設定錦署的記載。元朝時,開始大量生產金箔,到了明清,更有進出一步的發展。1975年在太平門外徐達五世孫徐傅墓中出土的金絲補服,即為400多年前金陵金絲的物證。

相傳東晉葛仙翁(葛洪)是金箔鍛制的始祖,打金箔戶一直流傳著“仙家造金箔”的傳說。這則傳說中稱:葛仙翁和呂洞賓打賭為菩薩塑金身,葛仙翁在處於下風的情況下創造了打金箔技術,從此打箔作為手藝而流傳下來。而事實上,龍潭的老人們都稱,過去龍潭打造金箔的人家都供奉葛仙翁像,四季上香,逢年過節跪拜,香案邊上還要放把錘,求神保佑打箔順當。從民間傳說和民間供奉推算,金箔的大量出現應在六朝時期,而關鍵人物是"葛仙翁"--也就是葛洪。六朝時期金陵佛教盛行,眾多的廟宇和佛像使得金箔產業化成為可能。

另外,據說晉時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就是距離龍潭不遠的句容城北下蔭人,他也是著名的煉丹術士,在南朝人們使用黃金、硃砂、雄黃等煉丹修道的過程中,無意發現了鍛打黃金的方法。無論是福建的漳州還是江蘇的蘇州,金箔業都奉葛仙翁為行業始祖。

根據老藝人介紹,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龍潭人,有劉、葛、印三大姓,劉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龍潭周圍的六子橋、四段圩都有金箔製作作坊,男錘金箔,女織錦線。

工藝特點

金箔

最早記載金箔生產技藝的文字見於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竭力揮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約八斤重)。”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在南京龍潭、江寧等地,金箔的生產過程至今仍然延用古代傳下的十多道工序,分別為倒條、下條、拍葉、做捻子、打開子、出具、切金箔、檢驗包裝等。其中打箔最為辛苦,須把一塊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兩個人面對面打,要打上萬次。經捶打出來的南京金箔,薄如蟬翼,軟似綢緞。民間傳說,一兩黃金打出的金箔能蓋一畝三分地。經科學測算,943張金箔厚僅一毫米,一萬張金箔重僅178.125克,打制技藝之精可見一斑。

先將金塊打成薄片,再由兩位金箔工人各自舉著7斤重的錘子,輪流用力錘打,至少要錘打25000多下,方能錘打成"薄如蟬翼、軟似綢緞、輕如鴻毛"的金箔。據測算,一克24K黃金錘打成金箔,展開的面積有半個多平方;錘打18K金箔,面積有1個多平方。其工人之辛勞、工藝之精絕可見一斑。

尤其是金箔技藝最核心的烏金紙秘方,更是世界獨一無二的。鍛制金箔時,要用烏金紙包好金片,通過幾萬次鍛打製成15厘米見方、0.12微米厚的金箔。這就要求烏金紙耐衝擊、耐高溫、薄而不破。由烏金紙保證了金箔質量,而這一秘方,全世界也只有兩個人掌握。

金線

與金箔相比,金線雖只是金箔的附加產品,其製作工藝遠比金箔複雜,而且面臨失傳的危險。金線是將金箔貼在特殊的紙張上,用雨花石或瑪瑙石拋光後切成絲,再將其捻成圓的金線。從做紙、做粉到終成金線,前後一共有12道工藝,才能將金箔搓成直徑不到1毫米的細紗,一名藝人一周也只能做幾米到幾十米金線,方才交由"織女"織成"金鏤衣"。足見傳統的手工金箔技藝依然難能可貴。金箔製作雖有部分機器代替,可金線生產則完全依賴手工。目前,真金線唯一的銷路就是賣給雲錦生產企業,用於“夾金織銀”工藝,雲錦龍袍就是嵌著金絲的。

現代的金箔藝人將古老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使傳統金箔鍛制技藝更加燦爛輝煌。幾千年的人工錘打已被機械打箔機替打;古老的炭基炕炕工序已被溫控機取代;人工拍葉已用壓條機勞作;現在的黃金檢測,已替代了幾千年單被老藝人眼看、手摸、舌舔黃金成色的工序;現在已用科學方法製作生產出錘打金箔最為關鍵的襯托紙,品質更加穩定。

如今的金箔製造大部分雖被機器流水線代替,但有些工序卻依舊非手工不可,如"做捻子",即把經過初步打壓的10微米薄的金葉粘在兩張紙中間包起來,然後才能放到機器上繼續錘打,而"出具",則是把打好的厚度只有0.1微米(差不多萬分之一毫米)的細金箔挑出來,若手一碰就全破了,這就無法用機器代替,要把金箔從紙中拿出來,非得"功力深厚"的師傅用鵝毛輕輕地挑才行,否則會前功盡棄。

印金

印金羅夾衫印金羅夾衫
《唐六典》載有銷金、披金、鍍金、織金、砑金、拍金、泥金、縷金、捻金、戧金、圈金、貼金等14種用金法,但衣料上主要用泥金銀印繪。宋遼金時期特別流行金箔,其種類僅見於史料記載的就約有十八種,大中祥符詔令衣服用金之法包括銷金、縷金、間金、戧金、圈金、解金、剔金、捻金、陷金、明金、泥金、榜金、背金、影金、闌金、盤金、織金、金線。宋代衣服上用金普遍。福州南宋黃升墓出土的許多衣衫上,貼金、印金,金箔成片。

印金是在雕刻圖案花紋的凸板上塗金,直接印在織物上,也可能在凸板上塗抹粘合劑印在織物上,然後再帖金箔,經過烘乾或燙乾,剔除多餘的金粉或金箔,然後加以修整,便花型光潔,最後添繪色彩。1976年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曾出土過六件印金織物,如印金夾衫、印金提花長袍、印金被面、印金素羅殘片、印金素羅殘帶等,夾衫上的印金還十分明顯。

傳承意義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作品南京金箔鍛制技藝——作品

南京金箔具有廣泛的用途,傳統的貼金工藝主要用於裝點了宮殿、廟宇;當前南京金箔在食用、化妝、建築、工藝、裝飾等眾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開發和利用。金箔生產至今仍有大量的工藝流程是機器無法替代的,正是這些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證了南京金箔參與國際競爭時的品質優勢和價格優勢。

中國出口的真金箔名揚世界,已遠銷到義大利、美國、德國、日本、土耳其、埃及、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現代化生產工藝的發展,金箔製作部分走上了工業化軌道,拓寬了金箔的新用途。

但打箔是高技巧高體力消耗的勞動,年輕人願意加入這一行業的很少,因此整個金箔業後繼乏人,同時金箔的衍生品有了多種替代,導致其市場日益縮小,加上金箔的傳統工藝不斷遭到打箔機器的排擠,金箔的鍛制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需要加以保護。

2006年,在國務院發文中,將棲霞區文化局申報的名稱“金線金箔製作技藝”改為“金箔鍛制技藝”,根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徐藝乙先生的解釋,有訊息稱,日本也正在向聯合國申報金箔傳統製作工藝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此,必須首先搶注“金箔鍛制”的名分,取得金箔鍛制源頭的國際認可。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江蘇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