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祠

子房祠

子房祠位於徐州子房山西麓,東山寺附近。子房山原名雞鳴山,海拔127米,與雲龍山、九里山、戶部山並稱徐州四大名山,子房山是以“漢代三傑”之一張良的字號命名的。

子房祠簡介

子房祠又稱子房廟、留侯廟。明宣德初年(1426年),徐州大旱,陳瑄乞雨子房山,不久果降霖雨,陳瑄便在山上修子房廟。正統本《彭城志》云:“子房山在城東五里,山上今有子房廟。”《彭城志》是徐州最早的一部官修志書,也是有關子房廟最早的原始記錄。

原子房祠原子房祠

明嘉靖本《徐州志·祀典》有云:“留侯廟二,一在留城,一在子房山,宣德初平江伯陳瑄建山上,景泰間知州宋誠徙山左新之。”宣德年間始建至景泰年間重修,僅僅約30年,不僅廟遷徙重修,而且改稱留侯廟。這是歷史記載第一次重修,到清嘉慶年間的重修,已不知凡幾了。清人嘆“崔嵬寢廟千年在”,實則僅300餘年。這其間子房廟損壞事常有,如清朱彝尊來徐州訪見子房廟,景象頗有些悲涼:“遺廟彭城故里,有蒼苔,斷碑橫地。千年驛路,滿山楓葉,一彎河水。”

子房廟裡供有張良塑像,這在古詩中就有“提示”。明宣德年間,陳瑄建的子房廟,便塑有張良像。明劉榮嗣訪子房祠,目睹過張良塑像:“落日荒城試問津,子房遺像俯河”。300年後,逮及清代,徐州人徐淵《登子房山》也有云:“叩祠拜留侯,遺像想姽嫿”。這說明,子房廟裡一直塑有張良像。詩人雖然沒有更多的筆墨來描述,從這些詩句里,可以想像出古時的張良塑像,一是高大,在黃河邊,即可以看到山上子房廟裡的塑像;二是“姽嫿”,與《史記》中司馬遷筆下的“狀貌如婦人好女”相仿佛,嫻靜美好。

子房簫聲

徐州作為古戰場,八百里群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位於城東北的子房山,原名“雞鳴山”,相傳楚漢之際,張良為了瓦解楚軍,巧妙使用了攻心術。

子房簫聲子房簫聲

他訓練了一批吹簫能手,製作了許多大型風箏,風箏下懸掛籮筐,將吹簫者置於其中。張良坐鎮雞鳴山指揮,乘風勢將風箏放到楚軍陣地上,一時洞簫齊鳴,淒婉的簫聲勾起了項羽江東兵的思鄉之情,八千子弟棄甲而散,漢軍不戰自勝。從此,雞鳴山改稱子房山,“子房簫聲”,成為千百年來征戰廝殺、以計退敵的絕唱,“子房簫聲”亦成為徐州古代著名的八景之一。

擴建子房祠

宏音法師接任東山寺住持後,廣結佛緣,隨緣募化,四處奔走,為擴建子房祠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在信男善女的支持下,籌集資金190餘萬元,於2009年12月19日奠基,2012年竣工,歷時三年,完成了子房祠的擴建。擴建後的子房祠在原子房祠旁,距離“子房山摩崖石刻”200米。

新子房祠新子房祠

子房祠為當代仿古式建築,大殿下有200平米的地下室,地面顯露部分高10米,琉瓦抱柱、氣勢恢宏。殿內張良雕像漢服端坐,貌若帥哥,氣宇昂然,錚錚鐵骨。當代詩人徐書信先生賦詩《題張良》贊曰:“簫韻高風晚,逾今亦有聲。椎秦除暴虐,意舞漢家旌。”寥寥四句,形象地折射出當年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風采。

“舞動漢風”碑高2.9米,“舞動漢風”四字碑文由馬三力先生所書。碑陰“子房祠銘”由雲龍區佛教協會撰稿,徐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果光大和尚監製,戚有信先生書丹。

“子房蕭韻”碑與“舞動漢風”碑同高,碑文“子房蕭韻”由徐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果光大和尚手書,碑陰為胡德興先生書丹。

子房祠書丹兩處筆誤

一處為子房祠大殿篆書“子房寺”牌匾(今人所書),“子房寺”稱謂沒有出處,不合情理。

子房蕭韻子房蕭韻

一處為“子房蕭韻”碑的“蕭”,“蕭”字應為洞簫的“簫”。漢語中二者讀音相同,詞義相異,不宜通用。

兩處筆誤不倫不類,有損子房祠文化形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