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冀東(昌黎)皮影起源於遼金時期,經元、明兩代傳承發展,至清朝初

分類
昌黎皮影按用途可分為三類:表演類皮影、工藝品類皮影、收藏類皮影。
昌黎皮影影人的創意造型,借鑑廟宇神像,通過擴大頭部、眼部,加長上肢,形成

造型
昌黎的皮影藝術,單就其刻制技藝而言,堪稱美輪美奐。家喻戶曉的十二生肖,屬民俗文化範疇,在中華大地流傳多年,昌黎縣文化局為更好地承傳民間藝術,在蒐集整理非物質為文化遺產工作中,組織皮影藝人,創意刻制了十二生肖圖。各生肖按地支順序排列,其用料及刻制,完全借鑑皮影人的製做技法,刀工細膩,型新穎,雅俗共賞,人人鍾愛,是觀賞、收藏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臉譜套系以驢皮為原料,經過漿制、壓平、陰乾再進行雕鏤濡染等一系列複雜

傳承
昌黎皮影藝術傳至近代,域內曾出現過馬家班、齊家班等馳名的影界翹楚,至今為昌黎人所津津樂道。上世紀五十年代,昌黎縣成為皮影藝術活動的中心之地。昌黎皮影一社和二社,常年活動於昌黎城鄉。
昌黎皮影在弘揚傳統藝術、活躍民眾生活以及擴大對外影響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並日益成長為獨具昌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在2005年冀東油田杯國際皮影藝術展演中一舉獲得優秀表演獎、個人操縱獎及個人演唱獎等五項大獎。2006年和2007年,昌黎向東皮影劇團又先後與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