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屬性
吳語是以上海話為共通語、以蘇州音為標準音、以吳語區的江南群城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四聲八調清濁對立等正統存古的自然語言為古典語法規範、以江浙民系作家(紹興魯迅/嘉興茅盾/蘇州葉聖陶等)開創的白話文為現代語法規範的江左江南漢民族共同語。通行於吳越江南,是江南文化(吳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用人數
國內吳語系約一億。分為北部吳語6600萬,南部吳語2650萬,西部吳語950萬。上海1700萬/江蘇南部2400萬/浙江5200萬/安徽南部770萬/江西東北部400萬/福建北一角30萬/方言島660萬/海外數百萬。
語言代碼
英文名Wu-chinese。世界排名第10位。吳語與國語(北京方言,泛東北方言語系)無隸屬關係,同為現代漢語。
國際語系及語言代碼:
漢藏語系(語系)-漢語族(語族)-吳語(語言)
ISO639-1:zh
ISO639-2:chi(B)zho(T)
ISO/DIS639-3:wuu
中國的方言語系,國際認為是語言,屬漢語。中國擁有國際語言代碼的有:官cmn/吳wuu/粵yue/閩南nan/晉cjy/湘han/客hak/贛gan/閩北mnp/閩東cdod等。
分布範圍
使用地區
上海 | 蘇州 | 杭州 |
無錫 | 寧波 | 常州 |
紹興 | 溫州 | 台州 |
嘉興 | 金華 | 湖州 |
衢州 | 舟山 | 麗水 |
宣州(鄉鎮) | 黃山 | 銅陵(鄉鎮) |
上饒(除西南部) | 南通(限啟東海門) |
江陰 | 崑山 | 張家港 | 常熟 | 慈谿 | 紹興縣 | 宜興 | 餘姚 | 義烏 | 太倉 |
諸暨 | 溫嶺 | 樂清 | 瑞安 | 海寧 | 桐鄉 | 丹陽 | 富陽 | 海門 | 上虞 |
平湖 | 啟東 | 溧陽 | 東陽 | 臨海 | 嘉善縣 | 長興縣 | 海鹽縣 | 寧海縣 | 永康 |
玉環縣 | 金壇 | 象山縣 | 臨安 | 德清縣 | 靖江 | 嵊州 | 奉化 | 蒼南縣 | 桐廬縣 |
涇縣 | 寧國 | 繁昌縣 | 南陵縣 | 蕪湖縣 | 當塗縣 | 青陽縣 | 郎溪縣 | 廣德縣 | 安吉縣 |
建德 | 新昌縣 | 岱山縣 | 嵊泗縣 | 武義縣 | 景寧縣 | 青田縣 | 泰順縣 | 龍泉 | 慶元縣 |
上饒縣 | 玉山縣 | 廣豐縣 | 德興 | 松陽縣 | 遂昌縣 | 開化縣 | 常山縣 | 江山 | 浦城縣 |
三門縣 | 天台縣 | 仙居縣 | 玉環縣 | 永嘉縣 | 平陽縣 | 文成縣 | 泰順縣 | 洞頭縣 | 蘭溪 |
浦江縣 | 磐安縣 | 龍游縣 | 縉雲縣 | 石台縣 |
隸屬淮語市的吳語六縣區: | 高淳 | 溧水 | 丹徒 | 博望 | 貴池 | 通州 | ||||
古松江府(上海本地十縣): | 嘉定 | 寶山 | 上海 | 松江 | 金山 | 川沙 | 南匯 | 奉賢 | 青浦 | 崇明 |
區劃沿革
吳語區歷代行政區劃:秦朝同屬會稽郡。
漢朝同屬吳郡、會稽郡、丹陽郡。時吳郡、吳會、吳興合稱“三吳”。
三國同屬吳國。吳王為吳郡富春人孫權。
唐朝同屬江南道。江南道治蘇州,江南東道又稱江東,上饒宣城等江南西道又稱江西。
五代同屬吳越國,西部先屬吳國後屬南唐。吳越王為臨安人錢鏐,錢鏐的第33世孫為錢學森。
宋朝同屬兩浙路。兩浙路治杭州,杭州及其以北為兩浙西路,錢塘南為兩浙東路。
元朝同屬江浙行省。
明朝,江浙行省的北部與河南江北行省拼成南直隸(江蘇安徽的前身),南京鎮江(除南京南部和鎮江所轄的丹陽丹徒)及其以西始有淮化。明至今,自古一體的傳統江浙行政被分。
現代吳語區位於江蘇南部、上海全境、浙江全境、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吳語文化市縣約130個,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吳語使用者世居於此。
語言特點
【1】保留古漢語全濁聲母。中古漢語字分全清(不送氣)、次清(送氣)、全濁、次濁四類。
古代《切韻》《韻鏡》提到清濁概念。聲帶振動的音為濁音,世界各國均有大量濁音。全濁為濁阻礙音(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濁為響音(鼻音、邊通音和通音)。除吳語外的所有漢語方言都無濁輔音(僅湘、閩南有少許),吳語有全部濁音。
濁音例:稻/坐/狂/平/強/愁/特/白/寺/條/像/地/抱/乏/道/造/橋/紹/跪/絕/豪/皮/頭。
【2】具有漢語整齊八聲調。
吳語四聲八調舉例:
【陰平】東——【陽平】同
【陰上】懂——【陽上】動
【陰去】凍——【陽去】洞
【陰入】督——【陽入】毒
四聲中,平為平聲,上去入三聲為仄,此為格律之基礎。傳統官話和現代官話不同。
國語(三聲四調)所謂一陰平、二陽平、三上聲、四去聲,謬也。
國語的陰平和陽平是按照聲調起降來的,但古漢語並非如此,陰陽是因聲母清濁而分陰陽,陽四聲都是濁音。唐朝人說話就是八聲調。這些漢語要素環環相扣。
【3】保留古漢語平仄音韻。保留全部入聲。
吳語有深厚的漢語資歷,讀詩朗朗上口,平仄合韻。國語丟入
聲等多方面原因導致不分平仄。舒促音為漢語語音的一種劃分,入聲為促音,短而剛勁有力,是最基本的仄音之一,是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入聲譬如立lih/宿suh/獨duh/色seh/黑heh/滅mieh/賊theh/闊kuoh/戳chuoh/憋bieh/百bah/骨guh/仄zeh/藥yah/貼tieh等,較多。今北方僅晉語系(山西/陝北/河南西北/內蒙西)存在入聲,其他北方地區及西南官話區沒有入聲。一/六luh/七cih/八/十發成爆破音。吳語“舒緩”時悠揚綿長,“短促”時真正“石骨鐵硬”,“石”、“骨”、“鐵”三字全部入聲,夠“硬ngen”。
白日依山盡/仄仄平平仄,黃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窮千里目/中平平仄仄,更上一層樓/仄仄仄平平。平仄體現漢語的韻律之美,詩詞用國語大多不能匹配格律。
【4】保留古漢語中強制性的規則連續變調。
吳語講究的就是個聲調。漢語的連續變調原則使得句子能夠連成一個整體,顯得不突兀不生硬。吳語在講的時候,一句話或一個短語,有時只有第一個字是保持其原本的聲調,後面的字根據第一個字的聲調以及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會改變聲調的高低和走向,稱作廣式連續變調。
【5】保留古漢語尖團音分化。
如:箭zian(子賤切)—劍(居欠切)、清cing—輕、小siao(私兆切)—曉、西—希、息—吸、相siang—香、酒ziu精zing—久經,每對讀音都不同,前者為尖音、後者為團音。“西—希、息—吸”四字為四個不同音,分別為“si:—xi、sih—xih”。尖音是漢語發音重要的組成部分。尖音譬如尖zian/將ziang/集zih/焦ziao/姐zie/盡進zin/千cian/切cieh/親青cin/寫sie/心新信星sin/笑siao/修siu/雪sieh等。有少許特例,如“賤”讀zian(濁),而“濺”丟失介音讀zan。今中原話(河南大部/山西南部/陝西大部/山東大部)及客家語和粵語都區分尖團音。東北、河北大部、淮河、西南等地完全不分尖團,其餘是合流不合流。全國方言中的尖音團化現象較普遍。分尖團是正統且相當好聽。吳語區部分地區嚴格區分尖團音,而寧波紹興等地已團化。
【6】保留鼻音、邊音聲母有緊喉和帶濁流的區別。
緊喉音譬如:我/鵝/餓/牙/礙/額/吾/芽/偶/藕/外/眼/顏等,必有ng聲母。“我”字西安音為ngè,吳語讀ngǒu,也有ngǒ,不可讀如普wo/淮wu。
【7】韻母、聲母數目全國最多。
吳語擁有聲母36個、韻母60個。國語僅有聲母21個、韻母39個。
韻母另有如英音標的?、e等。元音分長短,短元音即入聲,譬如“利”是長[i:]、“力”是短[i]。
聲母是全國最多的,因其有大量濁輔音。此外,zh/ch/sh音近j/q/x,稱舌尖後音。國語將大量的z/c/s劃入zh/ch/sh,比如扎(側zeh八切)/沙(所加切)/殺(所八切)/數(所矩切)/生(所庚切)/斬(側減切)等毫無疑問是尖音,這一改動必引起江南人的口感不適,故部分地區從上世紀開始則將大量zh/ch/sh劃入z/c/s以示報復,二者都不對。吳語區部分地區有完善zh/ch/sh,如常熟/靖江/江陰東南部/衢州/蘇州標準派/台州局部等。吳語的舌尖後音不捲舌,原胡人的語言習慣才是捲舌頭。譬如一些地區“主/豬/住”讀zhu音近ju,“書/樹/舒”讀shu音近xu,還有真zhen/重zhong/直zhih/城cheng/廠chang/深shin/熟shuh等。川/湘/淮/江漢等南方方言通通zcs,非正朔。吳語並不全是zcs,zh/ch/sh(如“吃chih”)是有。吳語無R:容(於封切)蓉yong/任nyin/肉nyioh/讓nyiang等。
【8】無輕聲。無多音。無er化。
(1)無輕聲,字字著音,如葡萄的萄不會輕聲,葡仄萄平,“萄”發聲明顯。
(2)無多音字。吳語幾乎都一字一音,一字多音的不超過十個字(“會”“樂”等)。如:“血”音xueh無xie、“落”音luoh無lao、“剝”音boh無bao、“長”音zhang(直良切)無chang、“重”音zhong無chong等、“行”音hang(胡郎切)無xing、“沒”音moh(莫勃切)無mei、“彈”音dan無tan、“調”音diao無tiao、“秘”音bi無mi、"便"音bian無pian、"曾"音zeng無ceng、“還”音wae無huan/hai。單字音調之變(少/將/為等)即漢語廣式變調,非多音字。
(3)無兒化音。一些地區“兒”讀ni(倪霓睨的一半為“兒”的正體字),如《題烏江亭》韻腳,凡涉兒字韻腳的詩大多押“i”。吳語一些地區“兒”也讀er,零兒化。
【9】語言習慣差異。無異化。
不說包子餑餑(滿語)說饅頭,不說挺好說蠻好(ting是滿語中“很”的意思),不說胡同(源於蒙語音譯)說巷陌,不說脖子說頸,不說桌子椅子說台子凳子,不說前面說前頭,不說鼻子說鼻頭,不說衣服說衣裳,不說喝酒喝茶說吃酒吃茶
“白(bái)”,源於滿語baibi,意為徒然、空,國語中“白幹了”即此用法。“白”字鐵定非陽平,必為陽入,吳語讀boh,傍陌切。白在古語中意為白色/清楚/下對上陳述,不表示徒勞。北方話中的“妞妞”也是旗語音譯。
“六”“綠”二字當讀作“陸”(中國絕大多數地方讀陸),唐名曲《六么》又名《綠腰》《錄要》。
【10】齶化問題。
齶化是指古漢語的部分g/k/h在國語中衍變成j/q/x。如“江”字,形聲,工亦聲,古雙切,故正音讀gang,吳語人的江即讀gang,且“缸肛扛釭矼”皆讀gang。吳語的齶化判別情況和陝西秦音相近,比如吳語中“下(胡雅切)嚇ha/閒鹹鞋hae/蟹hai/項杏hang”等同今秦音。晉語和山東東部膠遼官話也不齶化。吳語常見的非齶化音:敲kao/掐kah/價ga/加ga/間gae(古莧切)/街gie/監(谷銜切)等。
【11】符合韻書。
宋代以來江南私塾學堂的語言教學都遵循韻書,宋後才子大多出自吳語區,吳語教學直到上世紀才停止。核心吳語有嚴格的用語規範,與唐代官韻《切韻》及宋代官韻《廣韻》高度匹配,今一些學者呼籲讓吳語再次進入教學。以下切腳來自北宋《廣韻》。
咬,於交切或五巧切,五ng+巧qiao=咬ngao
角,古岳切,古+岳ngoh=goh
各/閣,古落切,goh
重,直容切,只有一個讀音,吳語沿襲之;而會(黃外切/古外切)和降(下江切/古巷切)等自古兩音
夏,胡雅切,hua,上古華夏二字同音,本一字,吳語沿襲之
北,博墨切,boh
全,疾zih緣切
旁,步光切,bang;朋,步崩切,beng
親,七人切,cih+nyin=cin;夕,祥易切,siang+yi=sih
山,所閒切,sae
風,方戎切,fong。ong音系:風(見題都城南莊/臨江仙/江南春韻腳)/逢峰(題西林壁/聽蜀僧浚彈琴)/蓬(清平樂·村居)/夢/蒙/翁(示兒)
【12】其他區別於國語的字音總結。
人nyin(見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韻腳)
si:是師事市
fi:非飛費肺
秀才讀半邊:晏ae/晚mae/敲kao/問聞men/淹an
同日本:日nyih/奈na/絕對ziehdei(絕濁)/二(貳)nyi
幾個w聲母讀m:味mi/忘望網mang
“去”:讀qi,幾處讀ki/kei
“齷齪”:此二字的古文使用者,湖州孟郊/崑山歸有光/諸暨王冕都是今吳語區人,屋足入聲,齷齪亦入聲,讀“ohcoh”,非國語的“wòchuò”,齪為測角切。
斜sia/瓜gu/昨tha/約yah/殼koh/夜ya/谷koh/過gou/火hou/鴨ah/眉mi等
語法
1.定語後置鬧熱、鬧忙、冰棍、肉圓、樓閣、筍乾、月大、月半、人客、豆
腐生、鞋拖(溫州話為例)等
2.狀語後置
乃跑先、乃坐這、家去等
3.賓語前置
飯吃過哉、衣裳洗過哉、上海要到哉、扶手拉拉好、拉鏈拉拉好、儂字識否等
4.疑問詞
奈何(naha,怎么)、奈能(怎么能)、為之/為啥/何…(為什麼)、啥個/啥兮/嘀個/嗲/啥物事(什麼)、啥人/何人(誰)、做啥/作啥(幹嘛)、阿……(……嗎)、阿是/好/要(是不是/好不好/要不要)等
5.語氣助詞
哉(某人來哉/某地到哉/睏覺醒哉/做好哉/時辰晏哉)、也(羊者切)、阿、哩、矣、兮、啦、了、煞(痛煞)、焉、哇、呢、的(音“個”)啦、煞哩、個哩、啊喲喂、喔唷、嘛、哪等。句末喜加語氣詞。
6.常用應答字
(1)同意:音hayi;(2)遞交:“諾”;(3)答應:“好”;(4)再見:“再會”;(5)招呼對方,如果親,通常為“阿…”,“阿”字後跟該人姓名中的任何一個字。(6)感謝:“謝sia謝sia”
7.人稱代詞集錦
我[我ngou]、你[乃ne/爾ng/你/儂]、他[他/渠gi/伊/俚]、我們[我家/我俚/我伲/nga/阿拉]、你們[乃na/唔篤/你家/你俚/乃篤/爾等]、他們[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篤/俚篤]
8.特色辭彙
今朝明朝、落雨落雪、記認、頸項/頭頸、弄堂、里向、高頭、結棍、寫意、晚夜、適意、時巧、日腳、清爽、歡喜、鐘頭、關事、吃力、筆立直、墨漆黑、物事、事體(南吳:事乾)、搞七捻三等
9.特色句式
把本書我、七十來個、我做弗來、他來
快了、阿有去過啦、喊過來、拎不清
10.量詞的特殊用法
吳語的量詞除了有與國語相似的用法外,還有特殊用法。
(1)作定冠詞
吳語量詞可直接加在名詞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詞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詞或數詞限定,起到類似於冠詞的語法作用,類似英語中的the或法語的le/la。以湖州話為例,如:特指:這本書交關好看/那部車型得哩/渠捺的銅錢偷去;強調:我件衣裳淨掉/吃杯茶/換隻頻道。
(2)替代指屬助詞
用量詞替代指屬助詞如“的”“之”等,但這樣的量詞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屬的。以上海話為例,如:我支筆/伊部車/儂只書包。
11.存在體和話題句
吳語普遍具有國語所沒有的存在體,如上海:伊嘞門口頭立勒嗨(他在門口,站著)。許多地方有兼表完成體和持續體的助詞,形如hei或其簡略體(相當於國語的“著”)。話題句比國語占優勢,如紹興:個只電影我看過哉。
音韻
聲母
■最主要的特徵是中古全濁聲母至今仍保留濁音音位,比如“凍”、“痛”、“洞”的聲母分別[t]、[t?]、[d](國語“洞”的聲母清化為[t])。■全濁聲母在起首或單念時通常清化,即“清音濁流”,而在詞或語句中維持濁音。
清塞音爆破性較其它漢語強。
■疑母洪細皆讀鼻音(疑泥細音混同)。如上海“鱷”≠“惡”,“藝”≠“異”。
■泥來母不混(即區分N/L,南方只有全部吳語、大部份客家語和部份粵語完全區分泥來母),“弄”字依古音“盧貢切”讀來母long。
■邊、鼻音[l]、[m]、[n]、[?]、[?]均分為清濁兩套,分別與陰陽聲調相配,可視為清濁對立的一部分。
■在壯侗語族語言中,先喉塞聲母是最常見的聲母,而浙南,古幫母和端母有好些地方也念成先喉塞音,如:“疤、帶”等,這是典型的古吳語的遺留。
代表地(上海市區)聲母:聲母27個,韻母51個,聲調6個(陰平、陰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跟多數其他吳方言一樣,上海話擁有一整套的濁塞音、不送氣清塞音和送氣清塞音的對立。此外,還有一套對立的清擦音和濁擦音。
韻母
■吳語是以單元音為主體的方言。國語中,ai、ei、ao、ou等都是雙元音韻母,發音的時候聲音拖得很長,而且口部很鬆,而吳語恰好相反,一般來說,對應國語ai、ei、ou的音,有一小部分吳語地區分別是a、e、o,為單元音,並且發音的時候口形是比較緊的。■介音[j]、[w]、[?]發音短促,具有輔音性(金華例外)。
■蟹攝一、二等不同韻。
■鹹、山攝見系一、二等不同韻,如“官guon”≠“關guan”(杭州除外)。
■梗攝二等白讀跟梗攝三、四等、曾攝不混,如“撐”≠“稱”。
■“打”字韻母同“冷”,合古音“德冷切”。
■“大”口語大多讀“唐佐切”。
■絕大多數地區保留入聲韻(除東甌片、金衢片金華地區外,均收喉塞音[?])。
■邊、鼻音[l]、[m]、[n/?]、[?]能自成音節,並分為陰陽(清濁)兩套。
節奏組
1.單字調吳語大多有七八個聲調(中古的平上去入四聲各因聲母清濁分
吳語區城市群倩影(75張)
為陰陽,部分地區陽去併入陽上)。
北吳蘇滬嘉小片的吳江縣與嘉興府(部分),除了聲母清濁影響分調外,清聲母的送氣與否也構成分調條件,如次陰平(清送氣)與全陰平(清不送氣)不同。
在八聲調具全的地點(如紹興),古濁上字不混入陽去,仍歸陽上(漢語族僅有吳語、粵語兩分支的陽上同陽去有嚴格區別,其餘漢語分支皆不同程度地有“濁上歸去”現象)。
代表地(蘇州)聲調:陰平/開,關;陰上/撒,水;陰去/胖,看;陰入/殺,只;陽平/鞋,爬;陽上/戇,笨;陽入/特,白。
新上海話:大致分為平仄入三聲。平聲相當英語長音、法語短音,仄聲略長相當法語長音,入聲相當日語促音、英語短音。又根據聲母的清濁性分為兩類。1,陰平:調值53。2,陰仄:調值34。3,陽平、陽仄:調值相同13。4,陰入:調值5。5,陽入:調值2
2.連讀調
吳語具有漢語中獨一無二的廣式連續變調系統。吳語在講的時候,一句話或一個短語,有時只有第一個字保持其原本的聲調,後面的字會根據第一個字的聲調(甚至在不少時候,首字聲調也變化)以及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改變聲調的高低和走向,稱作變調。這種變調是廣泛存在的,即變調可能超越了句子、短語或者辭彙等語音單位而存在,所以稱為廣式連續變調。同時,這種變調是有傾向性的,即將原先不平整的聲調,變成平整的,而且同時以詞、短語為單位,加強了詞裡面的字,或者短語裡面的字之間的聯繫關係,使得看上去像一個整體,所以又被非正式地稱為連讀變調。
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連在一起時,構成一個連讀單位,其中每一音節(字)的聲調往往不同於該音節(字)單念時的聲調。
如同吳江全清與次清之間分調,從蘇州的連讀調中,可看出歷史上也有全濁與次濁分調的痕跡。
辭彙
日常
一:虛詞的、地:個(“個”本字,音變)。
得、了:勒,例:跑得飛快--跑勒飛快。
地:較;,例:慢慢地--慢慢較。
二:數量詞
約二十:毛廿
近一百:靠一百
一千上下:千把
正三十:滿三十
一萬左右:一萬橫里、一萬光景、一萬上落
一下(子):一記(頭)
擦一遍:揩一浦
走一次:跑一埭
三:稱謂
小孩:小人、小伢、小囡
女孩/姑娘:小娘、大小娘、小細娘、細丫頭、毛丫頭、丫頭家
男孩/小伙:老小、小官、細伢、小伙子、後生、細佬
丈夫:老官、官人、老公、小官人
妻子:老婆、娘子、家主婆、內堂
新郎:新官人、新郎官
新娘:新娘子、新婦娘、新娘娘
媽媽:娘、姆媽
爸爸:爺(ya)、爸爸、爹、老子、爹爹
爺爺/外公:公公、媼公、好公、舅公
奶奶/外婆:媼婦、媼婆、好婆、舅婆
岳父/母:丈人(老丈人)/丈母娘
繼父/母:晚爺/晚娘
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阿哥/阿弟(老弟)/阿姐(阿姊)/阿妹
阿舅,阿嫂,阿叔,阿姨
媳婦:新婦(子女為息,子婦即息婦,“媳婦”指“兒子的娘子”,非北人所謂自己的妻子)
傻子:戇大
小偷:賊骨頭
口語
辰光、親眷、熱昏、野野豁豁、瞎七搭八、夜頭、便當、急吼吼、溚溚渧、門檻精、一道、邋裡邋遢、乃末、作興、臘臘黃、推扳、黃落、一歇歇、連牽、敗家精、做手腳、一塌刮子、一天世界、汗毛淋淋、滾圓、筆挺、坍台、細相、翻騷、胡胡響、冷刮刮、軟塌塌、賊忑兮兮、篤篤定定、內勁、豁邊、學堂、甜味味、小夜飯、收作、有心想、相罵、赤骨碌、發噱、樣樣式式、勤勁、一獨自、肉痛、調羹、罪過人、下趟、扎台型、做人家、電火、懨氣、像煞、做頭、講章、霍顯、天日、一日到夜、中飯、翻花頭、花頭勁、人來瘋、憎厭、斬肉、沖頭、難為情、搭界、老掐剌、舊年、吃生活、宗牲、觸霉頭、十三點、豬頭三外來
上海話,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吸收了些外來辭彙,通過音譯、意譯或引申義等形式融入上海話中。很多辭彙沿用至今,成為被普遍認同的詞語,如:沙發(sofa)、蹩腳(bilge)、高爾夫球(golf)、啤酒(beer)、麥克風(microphone)、時髦(smart)等。
正字
一些被吳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日常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官話基本不使用。官話辭彙 | 吳語辭彙 | 吳語讀音 |
不 | 不、弗、勿 | 弗feh,陰入,不之深也,出自公羊傳/呂氏春秋/史記/韓非子。 |
那 | 許、介 | |
藏 | 囥 | kàng |
洗 | 汏、淨、洗 | |
站 | 立、徛 | |
想 | 想、忖 | |
扛 | 掮、扛 | jián、gáng |
筷子 | 箸 | 南吳語用字 |
找 | 尋、找、覓 | sín、zǎo、mih |
鍋 | 鑊 | |
玩耍 | 孛相 | 俗作“白相”。南吳語:嬉 |
給、被 | 把 | |
遲、晚 | 晏 | àe |
陰涼 | 瀴 | yìn |
歪斜 | 笡 | |
斜靠 | 隑 | gàe,隑沙發 |
二十 | 廿 | |
地方 | 場何、盪地 | 俗作“場化” |
多少 | 多少、幾許 | |
全都 | 儕 | tháe |
咬硬的東西 | 艮 | gèn,艮玉米 |
強行給予 | 掗 | ah |
水滲透 | 洇 | |
吸吮 | 嗍、吮 | soh、xiu。螺螄嗍嗍,蠶豆剝剝 |
躲藏 | 偃 | |
快速步行(háng) | 走 | |
慢速步行 | 跑 | 跑路錶慢行。“走、跑”同古語,與國語反。 |
留客居住、宅家 | 宿 | |
牽 | 曳 | |
傷痕 | 瘢 | |
流動,浮於水面 | 氽 | těn |
水滴滴下 | 渧 | |
稍微喝一點 | 渳 | mǐ |
扔、摔 | 摜 | |
染上顏色、沾水 | 洡 | lèi |
縫 | 絎 | |
用筷子夾物 | 搛 | |
瀝乾,去汁水 | 潷 | bih |
太飽 | 膯 | tēng |
以手托物感受重量 | 戥 | |
塗抹 | 搨 | |
鳥獸脫毛 | 毻 | tuò |
沖、刷洗乾淨 | 盪 | 碗去蕩蕩,蕩蕩乾淨 |
惡劣不愉快 | 恘 | |
火旺 | 煬 | |
鼻塞說話變音 | 齆 | ōng |
溢出來(鍋子裡的) | 潽 | |
溢出來 | 瀊 | |
使之齊 | 篫 | zhuh |
很少的油煎 | 熯 | |
擁擠、核算、碾壓 | 軋 | gah,排隊軋、軋賬、軋壞。無ya音,唯讀gah。 |
摩擦導致破皮 | 勩 | |
用刀子切成薄片 | 匕 | |
遲鈍、笨 | 木 | muh |
身體彎曲 | 傴 | ōu |
融化 | 烊 | |
笨、呆 | 怴 | xuh,怴頭怴腦 |
欠債 | 空 | |
小火慢箸 | 燂 | |
張嘴呵氣 | 颬 | hā |
關門 | 閛 | bàng |
打嗝 | 餩 | gái |
憤怒卻無法發泄 | 郈 | |
一條(印記) | 埭 | dài |
眼球突出 | 眙 | dài |
相持 | 鈵 | |
磨碎磨細 | 磑 | |
割草/稻 | 斫 | zoh |
兩手向兩邊撥開 | 弸 | |
排泄 | 渫 | thié |
心裡煩悶 | 殟 | |
用手捻 | 揻 | nǒ |
用手按或者壓 | 搇 | qìn |
罈子 | 甏 | |
放入沸水或油煮 | 煠 | |
液體從小孔噴射 | 滮 | |
漫無目的遊蕩 | 趤 | dàng,趤來趤去 |
扭傷筋骨 | 擗 | |
睪丸 | 朊 | luǎn |
陰囊 | 脬 | pāo |
鋪平褶皺,撣乾淨 | 敨 | tǒu,敨被頭,敨敨清爽 |
吃 | 吃、食 | 食,南吳語用字[22] |
捨棄,不吝嗇 | 拚 | poe,拚得 |
卡在喉嚨 | 鯁 | |
拖延 | 捱 | nga |
碰在硬物上 | 磕 | |
皮膚乾裂毛糙 | 皴 | |
緩行 | 暾 | 慢暾暾 |
說 | 說、講、話、曰 | 曰,廣豐等地用字 |
語言分片
北部吳語
北部吳語是吳語核心,紮根於創造輝煌歷史文化的典型傳統江南。
北吳片內部通話程度非常大,合為吳語太湖片一個語片,細分六小片。
太湖片67市縣,人口6600萬,完全互通。
(1)毗陵小片17市縣,1400萬人
[江蘇]常州市、武進(除沿江的圩塘、魏村、孝都、小河等鄉)、丹徒(寶堰、榮炳等地)、丹陽、金壇(金城鎮以西大部分為淮話移民區,城區為雙方言區)、溧陽、宜興、江陰(除西北角石莊鄉及利港鄉一部)、無錫市(西部)、張家港(除中心河以東,沙槽河以北)、靖江(除西南角新橋、東興等鄉)、通州(縣城金沙鎮及周圍鄉村)、海門(北部包場等12鄉)、啟東(北部呂四等7鄉)、溧水(孔鎮、和鳳、洪藍、東廬、晶橋、雲鶴等地)、高淳(東部顧隴、椏溪、定埠等7鄉)。
[安徽]郎溪(北部定埠、梅渚等鄉,西北部建平、東夏、幸福等鄉)、廣德(北部下寺鄉的廟西,南部蘆村鄉的甘溪溝及東亭鄉部分村莊)。
(2)蘇滬嘉小片30市縣,3100萬人
[江蘇]通州(東南部通海區9個鄉及東北部三餘區7個鄉)、如東(東南角)、張家港(中心河以東、沙槽河以北)、啟東(除北部呂四、三甲等7個鄉)、海門(南部)、無錫市(東部)、蘇州市及崑山、常熟、太倉。
[上海]上海市區、嘉定、寶山、浦東、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
[浙江]嘉興市、嘉善、桐鄉、平湖、海鹽、海寧。
(3)苕溪小片5市縣,300萬人
[浙江]湖州市、長興、安吉(以上兩縣西部邊境官話移民區除外)、德清、餘杭。
(4)杭州小片1市,280萬人
[浙江]杭州市(限城區及周圍近郊區)。
(5)臨紹小片12市縣,770萬人
[浙江]臨安(舊昌化縣昌北區及舊於潛縣北部邊境除外)、富陽、蕭山、桐廬、建德(下包、乾潭以東)、紹興市、諸暨、嵊州、新昌、上虞、餘姚(不含東部河姆渡等鎮)、慈谿(不含東部觀海衛等鎮)。
(6)甬江小片12市縣,750萬人
[浙江]寧波市、餘姚(東部河姆渡等鎮)、慈谿(東部觀海衛等鎮)、鄞縣、奉化、寧海(岔路及其以南除外),象山、鎮海、舟山市、岱山、嵊泗。
南部吳語
南部吳語分歧很大,甚至片內也有部分點不能通話。台州片語音與北吳最接近,婺州等地跟北吳尚有通話可能,而東甌片與其他片差異最大,不能通話。溫州話具有古百越語和楚語底層,所以即便吳語區的人也難懂溫州話。衢州市和上饒市的市區話帶有較多的太湖片特點,跟周圍鄉間的處衢話不同。處在蠻話區與閩南話區之間的金鄉鎮,人口1.6萬,為明初金鄉衛駐軍的後裔,屬太湖片吳語。南部吳語相鄰兩片間有些方言帶過渡性質。
一、上麗片23市縣,750萬人
(1)麗水小片9縣,180萬人
[浙江]麗水、宣平(今歸武義縣所轄)、雲和、景寧畲族自治縣、文成(南田鎮)、青田(溫溪區及萬山區一部除外)、泰順(南部閩語區及百丈鎮除外)、龍泉、慶元(東部竹坪、合湖以東除外)。
(2)上山小片15市縣,570萬人
[江西]上饒市、上饒縣、玉山、廣豐、德興(限隴頭)。
[浙江]松陽、遂昌、開化、常山、江山。
[福建]浦城(南部石陂、水北、臨江等五鄉的閩語區除外)。
二、台州片11市縣,600萬人
[浙江]台州市、臨海、溫嶺、三門、天台、仙居、玉環、黃岩、椒江、路橋、樂清(清江以北)、寧海(岔路以南)。
三、東甌片12市縣,600萬人(俗稱“甌語”)
[浙江]樂清(清江以西)、永嘉、溫州市、甌海、瑞安、平陽(閩語區除外)、蒼南(閩語區除外)、文成(除南田區)、泰順(限萬丈區)、洞頭(南部洞頭、元覺、霓嶼三島東部的閩語區除外)、玉環(西南角)、青田(東部溫溪區,及萬山區的黃洋、萬山等鄉)。
四、金衢片13市縣,700萬人
[浙江]金華市、蘭溪、浦江,義烏、東陽、磐安、永康、武義、衢州市、龍游、縉雲。
西部吳語
西部吳語分布於皖南、江蘇西南部及浙江西北角。宣吳一帶在太平天國時期遭受重創,流民問題嚴重,故一些江南地區不講吳語,此處計吳語文化縣市。徽州片曾因為沒有濁音(北吳南吳宣吳都有濁音,濁音是吳語的準入門檻)而被劃出吳語,但無確切定論,徽州片是古吳語分支,與現代吳語差距大。因吳語行政區未拆時,徽州是吳語行政區的組成部分,故仍將徽語納入。
一、宣州片24市縣,500萬人
(1)銅涇小片12市縣,350萬人
[安徽]銅陵、涇縣、寧國(青龍、濟川、東岸等鄉的鄉村)、繁昌、南陵(北部西部,青弋江支流靠近宣城的廣大圩區:東七鄉上洲村、姚義村、東塘鄉、太豐鄉,東河鄉及東南角吳灘鄉一帶)、宣城(限北部西部及南部溪口鄉金牌)、蕪湖縣(萬春區除外)、當塗(限東部南部)、青陽(童埠、杜村二鄉及酉華鄉楊柳地、丁橋茗山,獨龍)、貴池(東部)、石台(東部,含舊城關廣陽)、太平(已劃入黃山市。西部楊家嶺一帶,北部龍門以北)。
(2)太高小片7市縣,130萬人
[安徽]太平(劃入黃山市,東部南部)、寧國(限南部南極等鄉)、當塗(限東部湖陽鄉等)、博望區。
[江蘇]高淳(西部)、溧水(南部,縣城為南京吳語和江淮官話的分界)。
[浙江]臨安(舊昌化縣的昌北區)。
(3)石陵小片5市縣,20萬人
[安徽]石台(石埭,中部)、青陽(東南陵陽等鄉,含城關舊派)、涇縣(限西南厚岸、包合、水東三鄉)、太平(劃入黃山市。西北三豐地區部分鄉村)、貴池(限南部灌口一帶)。
二、徽州片20縣區,450萬人
[安徽]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黃山南部湯口一帶)、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安凌話主要為安凌鎮周邊一帶)、績溪、旌德(西鄉)、石台(占大)、寧國(胡樂)、東至(西南郎木塔一帶)
[浙江]淳安、建德、臨安(昌化以西)、桐廬(西部)、開化(北部馬金地區)
[江西]婺源、德興、浮梁
歷史
衍變歷程
(1)形成期。商末,長江下游江南的古越語(百越之吳越)與上古中原士族南遷帶來的上古華夏語融合成上古吳語。江東進入諸夏。閩越/南越/揚越等即百越。
(2)擴張期。四百多年大漢民系融合,江東各大家族及語言連片成型。“漢高帝十二年,一吳也,後分為三,世號三吳,吳興、吳郡、會稽其一焉。(《水經注》)”東吳之語是東南之語的源頭。
(3)變革期。五胡亂華,永嘉南渡,中州人東遷至江左者六七成。士大夫性質的“魏晉風骨”融入吳越,剛烈驍悍的古吳越精神儒化,上古吳語蛻變成中古吳語。江南自此崇文。
(4)發展期。唐宋形成特有的錦繡江南岸,靈動飄逸、優雅睿智的吳越氣質蔚然成風,經濟發達,文化昌盛。
(5)國音期。“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指杭州。南宋,成為文脈的嫡系繼承者,北方(除晉語)開始失去入聲。中古吳語衍變成韻書型吳語,定型。
(6)繁榮期。明朝,“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吳音最流行的時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
(7)衰落期。抗清鬥爭、太平天國的十年拉鋸搶劫、日本侵略使得吳語人口銳減,部分地區幾近消失。
(8)堅守期。今吳語區仍是中國最發達地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保護傳承吳語任重道遠。
人文歷史
吳語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其形成的歷史追溯到春秋以前,從姬室東遷算起距今3200年歷史。那時泰伯奔吳,泰伯、仲雍是周朝先祖周太王的長子和次子(周太王的第三子季歷承襲王位)。泰伯仲雍在太湖流域建立嫡系姬姓諸侯國吳國。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江南的土著文明與古中原文明融合成先進的吳文化,江東吳鉤名動天下。古吳語的來源是上古漢語。江東本是荒蠻之地,君主厚恩,“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吳國曆姬姓君主25世,共740年,歷時之長、血統之正是任何一個諸侯國所不可比擬的。孫武投吳,成《孫子兵法》。吳國鼎盛時西破楚北敗齊,與晉“黃池之會”。在吳人北伐爭霸時亡于越,越時稱臥薪嘗膽。吳越民風相近,“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吳越春秋》)”。古越語底層體現在餘杭、姑蘇、烏程、無錫、烏傷、餘姚等齊頭式冠首詞。戰國時越為楚滅,老江東話曾稱“吳楚之音”。《史記》世家中,吳太伯世家第一,楚世家第十,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江東”曾是尚武之地,好劍輕死,霸王項籍帶走八千吳中男兒直至華夏是震。而後的江東兼為文學、經濟意義上的“江南”,是文章錦繡之鄉,天下太倉。西晉大規模衣冠南渡立東晉,《晉書》載“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之六七”,江南之地也正是從此時開始逐漸趕超中原。六朝之際,江南相對穩定,以吳文化為主,並之古中原文化,開啟全面輝煌時期。《洛陽伽藍記》載吳人“自呼阿儂,語則阿傍。”阿系列至今仍是吳語的經典標誌,阿哥阿姐阿爹阿舅阿是阿好阿對…。吳聲民歌《子夜四時歌》“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朝登涼台上,夕宿蘭池裡。仰頭看桐樹,桐花特可憐。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將江南之美渲染開來。南朝民歌始於三國東吳,迄於陳,留存近五百首,分為“吳歌”和“西曲”兩大類。盛唐、富宋之際,無數名家在江東留下千古詩篇,而塑造這些人文景觀的正是吳越人先輩,亭台樓閣、粉牆黛瓦。南宋、南明等立足江東吳地,保華夏血脈。“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李白在天姥山寫下名詩。“醉里吳音相媚好”辛棄疾亦留戀上饒的溫婉美好。“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吳中姑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杭州,“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詩城宣城……吳越之地,是華夏文化的代表。乃至揚州鼎盛的隋唐之際,也是操一口吳語,《資治通鑑》卷一八五載“隋煬帝至江都。帝自曉占候卜相,好為吳語。”以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是吳中四士之一,但今揚州非吳語。江南自古有較高地位,“群賢畢至”,故江南話較接近中古漢語,符合古韻書。吳語中的“弗”“哉”“奈何”等透露出古文的味道。
吳語不僅是吳語,這片地域居海岸線正中,在歷史上是多個鼎盛時期的文化經濟中心,亦是古時雅士的聚集地,此地漢語保留了漢家正朔一脈。吳語有變遷,史載古江東吳人稱“人”音“儂”,吳儂即吳人,而今典型意義上的吳人(北吳片)卻不稱人音儂,反而是浙南(傳統越地)一帶稱人為儂。故認為國語受北方古遊牧民族(胡人)的影響,北部吳語承繼中古雅言,而南部吳語則由於地理原因成為古土著吳越語的繼承者。
江南有前後一千餘年的經濟文化中心史。三十年來,主要媒體和所有學校一律國語,強制改變小孩語言環境,外地人較多,現今吳語區一些小孩已經不大會講方言,情況不好。保衛母語家鄉話,保衛純粹的江南文明,保衛華夏多元文化將成為重點。
分期沿革
春秋戰國吳語的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泰伯入吳和越國的成立。三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達今常熟、無錫一帶,他們的語言和當地土著的語言結合,構成吳語的基礎。當時吳越雖為兩國,但是語言風俗相通,影響力較大。會稽以南民間主要通行古百越語,《越人歌》“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飠甚)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就真實地記錄了先秦時期的百越語面貌。
春秋吳越的語言,在古漢語的不斷衝擊、覆蓋下逐漸形成古吳語。吳語的雛形由此誕生並迅速發展。而後,古吳語又分化出閩語。上古南方漢語有楚語,吳越江南相當一段時間曾屬於楚國,原始吳語也可能由楚語分化。至今吳語與老湘語還有一些語音的共同點。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時期吳語穩步發展。漢代吳語流傳到東南地區,形成閩語。晉代永嘉南渡,吳語受到北方話影響,同時吳語也包圍了當時的政治中心南京,成為士大夫必學的方言,六朝民歌及筆記小說里可以見到其蹤跡。六朝初,吳語這一名稱已經產生,指吳地的方言。西晉末,永嘉之亂(西元310年)後,大批北人南遷,發現吳語跟他們的中原話差別很大。《世說新語·排調》說:“劉真長始見王丞相,……劉既出,人問見王公云何。劉曰:‘未見他異,惟聞作吳語耳。’”
同時,吳語在西元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對日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吳音(日語:吳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種,一般認為這批漢字讀音在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從南朝直接或者經朝鮮半島(百濟)傳入日本,而南朝的大致統治區域便是如今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國都和統治中心便在長三角地區,也就是吳地。吳音融入日語程度較深,常用於基本辭彙中,古代稱為“和音”。平安時代之後,推動漢音普及,歸國的日本留學生以長安音為正統,因此稱江東地區的音為“吳音”。
吳音同現代吳語有很多相似性,如: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吳音中匣母的脫落現象與吳語類似,如“和”吳音ワ吳語wu(或前加/?/);山刪韻吳音多讀エン韻,吳語多讀e韻,有共同的主要元音。從日本吳音中也可對南北朝時期的古吳語探究一番。
隋唐
隋代揚州經濟文化崛起,隋煬帝也曾經在揚州學習吳語。《資治通鑑》記載的隋煬帝所學語句“外間大有人圖儂…”是中古吳語而非今揚州淮語。唐朝韻書也有關於吳語的零星記載,如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有“膀,普浪反,髀,吳人云”,至今吳人還把腿叫做“膀”(pǎng)。
唐時國家安定興盛,使得吳語得到鞏固、分化。到開汀、開漳之時閩客兩語即界線劃然分明,說明閩語已經形成並鞏固,北宋編的韻書《集韻》中已經編入閩方言專用方言字“囝”,皆與今閩語正同。同時也收入不少吳語字。則吳語自然也已形成而鞏固了。
要重點介紹常熟話:國語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而常熟話有8個聲調,老上海話只有7個。而在中古時期,唐朝人說話就是8個聲調,因此常熟話中還留有很多古語。如叫老公為“小官人”可謂典型。
宋元
宋代吳語不但已鞏固並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狀況。東甌片永嘉方言作者並已據自己方言寫入字書(如戴侗:《六書故》),並由專業書會寫出影響全國的文學作品--各種永嘉戲文腳本,其中豐富地表現了本片方言特色(如《張協狀元》)。元末明初的《南村輟耕錄》是一部較早以民間射字遊戲記錄吳語音系的文獻。
明清
明代,隨著蘇州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吳語在明代對全國的影響最大。吳語口語大量出現在文獻記載當中,可以馮夢龍編的《山歌》10卷為代表,《山歌》大量蒐集當時吳地民歌,其中前9捲成篇使用吳語。在其他文獻里也能見到方言的成分,如馮夢龍編的短篇小說集“三言”,梁辰魚的《浣紗記》、馮夢龍編的《墨憨齋定本傳奇》和李玉的《清忠譜》等。當時的吳語辭彙、語法已經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輪廓。
明朝末年,吳語人口占全中國的20%,當時白話小說《豆棚閒話》真實記錄了當時的吳語口語。清末和民初(19世紀到20世紀),出現了大批“蘇白小說”,其中最有名的是《海上花列傳》、《九尾龜》,還有顧頡剛編的《吳歌甲集》等數種民歌集。以前的書面語言是文言文,清末《海上花列傳》率先使用文言文和吳語白話相結合的文體。
清初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揚州自此與吳語絕緣。清末太平天國爆發,對江南造成嚴重影響,太平天國的大屠殺罄竹難書,導致江南十室九空,吳地經濟基礎、勞動資源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吳語人口銳減。近代流民問題也導致西吳淮化。
吳語的代表一直是蘇州話,上海崛起後也有人把上海話當作代表。總之,吳語紮根在吳地,故名吳語。
近現代
民國成立時,吳語屬於輝煌期。例如,20世紀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音譯很多英文單詞,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還有一些地方特色辭彙,如“尷尬”、“赤佬”、“煞有介事”後被國語吸收。
吳語處境堪憂。近三十年來,由於國語的強制推廣,吳語的造詞能力嚴重衰退,比如上海話,只出現了一個語式“勿要忒……”,以及“淘漿糊”等屈指可數的幾個新詞。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吳語區各學校統一用國語授課,很多學校對說方言的行為扣分處理,甚至打出“說國語,做文明人”的歧視性標語,可以說是“進了學校門兒,就到了北京城兒”了。由於缺乏吳語教育,吳語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懶音”現象,如上海話,原普遍分尖團,現大多不分。一國要有標準語,但今國語也只是一種方言,有太多問題。
文化
戲曲
崑曲,“百戲之祖”,我國最古老的劇種,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
評彈,是一門古老的說唱藝術。評話一人開講,多講歷史演義和俠義豪傑;彈詞兩人說唱,多講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
還有錫劇、婺劇、滬劇、甬劇、杭劇、紹劇、湖劇等。
文學
六朝時,吳聲歌曲中的“我”就用“儂”,這種說法直到現在還留存在江南郊縣一些老農口中,並轉聲為“奴”。但那時的吳語和現代吳語差距還很大。
從明代留存的小說、傳奇、彈詞、民歌、笑話等文獻看,明清時代吳語面貌則與現代的蘇州話較接近。清代,方言文獻總量大增,成段成篇使用方言的很多。如清初的白話小說《豆棚閒話》第10則“虎丘山賈清客聯盟”里清客的話:我哩個生意,弗論高低,儕好同坐。得子時,就要充個豪傑;弗得時,囫圇是個臭癘。(我們的生意,不論高低,都可以同坐。得意時就要充個好漢,落魄時整個是個下三爛。)其中的我哩(我們)、個(的)、儕(都)等詞仍沿用。
清末,現代化印刷業發展起來,出現了長篇蘇白小說,如《海上花列傳》《九尾龜》《九尾狐》《海天鴻雪記》等。《海上花列傳》第一回中有:不多時,洪善卿匆匆出來。趙朴齋雖也久別,見他削骨臉,爆眼睛,卻還認得。趨步上前,口稱“娘舅”,行下禮去。洪善卿還禮不迭,請起上坐,隨問:“令堂阿好?阿曾一淘來?寓來哚陸里?”(你母親好嗎?跟你一起來了沒有?住在哪裡?)朴齋道:“小寓寶善街悅來客棧。無朆來,說搭娘舅請安。”(我住在寶善街悅來客棧。媽沒有來,說跟舅舅請安。)其中“爆眼睛、娘舅、阿、阿曾、一淘、來哚、陸里、無姆、朆、搭”等和現代吳語區別不大。對話中敬謙語使用得當,是現代人應該學習的。
民國,上海興起了方言小說的熱潮,使用蘇白,深受吳語區讀者的歡迎。
吳歌
吳歌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首唐詩提及吳歌,常建/韓愈/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各1處,羅隱2處,李白7處。
有《子夜歌》《懊依歌》《十二月風俗山歌》《江南百姓苦愁愁》《長工謠》,還有明人馮夢龍的《山歌》《桂枝兒》等。
吳越文化
吳語和吳越文化血脈相連。吳語區自古賦稅甲天下、科第冠海內。唐後期韓愈說“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宋史》曰“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現代吳語區經濟總量占全國1/6。明清產生202位狀元,出自吳語區的有95人。兩彈一星元勛共23人,吳語人占12席。截至2007年,吳語區出625位兩院院士,占全國43%。始於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兩千年風雨同舟,吳越文化風采依舊。吳文化和越文化同俗並土,在相互交融激盪、流變集成中形成統一的文化類型。再造吳語區新的輝煌,必傳承其文化內涵與精神特質。
早期吳越民族先民斷髮文身,以逞勇為風氣,創造了青銅兵器文明;晉室南渡後的吳越文化注入了“士族精神、書生氣質”,王謝風流出自會稽;隋唐以來,江南早已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吳越文化愈發精緻;隨著近代工商業在江南的萌芽,吳越文化又平添了奢華之習,海派文化亦根植於斯。吳越文化既有“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英雄氣概,又有“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詩性審美情懷。經世致用,永續發展。
語言載體
歌曲
《姑蘇城》(流浪的蛙蛙《天涯歌女》(林寶版)
《無錫景》(蔡紅虹版)
《江南雨》(上海茅善玉版)
《蘇州好風光》(朱虹版/韓雪版)
《秦淮景》(蘇州評彈版)
《外婆謠》(慈谿版)
《子夜四時歌》(《三國演義》插曲)
《太湖美》(呂薇版)
《穿越霓虹》(呂薇版)
《阿拉style》(寧波版)
《小鎮之戀》(上海孫徐春版)
《斷橋殘雪》(靖江版)
《討老婆》(紹興版)
《阿六頭》(杭州版)
《誰讓我愛上你》(台州版)
《大女人》(衢州版)
《龍的傳人》(溫州版)
吟誦
《憶江南》《再別康橋》《雨巷》《吳語說蘇州》《鵲橋仙·七夕(吳語專輯)》影視劇
電影:《小小得月樓》《團圓》電視劇:《噱占上海灘》
舞台作品
●滑稽戲作品:《十三人搓麻將》等
人物:姚慕雙、周柏春、王汝剛等
●海派清口
作品:《笑侃大上海》等
人物:周立波
童謠
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媼婆橋,媼婆對我笑,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媼婆買條魚來燒,頭弗熟,尾巴焦,盛在碗裡吱吱叫,吃了肚裡豁虎跳,跳啊跳,一跳跳到賣魚橋,寶寶樂得哈哈笑。篤篤篤,賣糖粥,三斤核桃四斤殼,吃著你個肉,還把你個殼。
月亮姑娘下來吃吃飯,今朝我伲屋裡無啥菜,麥粞飯摟韭菜,弗嫌怠慢,明朝還來。
點點斑斑,翻過南山,南山北斗,水界銅關,狸貓合煞,楊柳鑿腳。
民諺
春雷十日陰,半晴半雨到清明;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沒日頭
死要面子活受罪。
坐有坐相,立有立相。
相關信息
書寫系統20世紀初,正式場合里使用文言文,各地民間都有自己的白話文書寫系統。吳語的書寫系統主要是蘇白書寫系統。如今,蘇白書寫系統已式微。多半吳語使用者不採用蘇白書寫系統,甚至連一些口語辭彙該如何書寫都不知道。因為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的語法辭彙與國語相符,與吳語自身的語法、辭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由於自小接受國語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言”脫離現象,如同五四運動之前普遍習慣文言文一樣。當用吳語朗讀國語白話文時,朗讀者可根據吳語語法、辭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吳語轉述出來。
江北吳語
江北使用淮語(江淮官話),淮語的源流是漢語與淮夷語的融合,與吳語根源不同。但江北有幾地是吳語:靖江的老岸話、通州的金沙話、南通的通東話、啟海話。靖江話不僅濁音等吳語要素非常明顯,而且其尖團音區分極其清晰,靖江話的咬字為標準吳語咬字。金沙話擁有更多南通話的特點,但由於保留了全濁聲母,還是把它劃為吳語。由於啟東人、海門人皆系18世紀後期江南嘉興、湖州、蘇州等地移民,故啟海話仍是典型吳語。
而相反,原西吳領地的部分地區及南京鎮江的市區由於多是近代江北移民,故是淮語。
源流小考
吳國王族與周同姓,來自中原,有“宜侯”銘文為證。吳越王鑄禮器兵器皆使用漢字,吳季尤其通中原禮樂(孔子弟子中江南唯吳人子游一人,《禮記》記孔子稱季札為“吳之習於禮者”),上層人士在文化上通習華夏語。只不知當時用的是中原雅音還是相鄰的楚音。從春秋楚人伍子胥、伯嚭、文種、范蠡皆入仕吳越,以及秦末項梁叔侄在吳的號召力(項羽率江東子弟八千人過江反秦可知)來看,近楚可能性大。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於吳越地東置會稽郡、西置鄣郡。漢初曾一度合併,後又改會稽為吳郡,漢武則改鄣郡為丹陽郡;至東漢又分置會稽、吳郡。秦漢置郡設官駐兵,中原移民主要聚居點應在郡治的吳(今蘇州)、會稽(今紹興)、宛陵(今宣城)及一些重鎮如秣陵(金陵,今南京)等處,吳方言應是以此等地方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但當時越族力量還很強,部分越人往往進入山區成為所謂“山越”,而浙南、福建一直還是越人天下。漢武帝詔命徙甌越、東越、閩越於江淮,《史記·東越列傳》和《漢書·閩粵傳》都明確記載“將其民徙處江淮之間,東越(粵)地遂虛”,廣大散居越人退入山區,後來又出就故地,如史載“(東甌)後遺人往往漸出”(《太平御覽》卷一七一引《吳地記》),“(閩越)遁逃山谷者頗出”(《宋書·州郡志》),而形成了回浦(溫州)、冶(建安)、東冶(福州)三縣。東漢時還曾派高級將領驃騎將軍張意以水軍討伐東甌(見《太平御覽》引《東觀漢紀》佚文)。直至三國時許靖致曹操書還敘說“南至交州(今兩廣),經歷東甌、閩越之國,行經萬里,不見漢地”(《三國志·蜀書·許靖傳》),說明那時浙南、福建還沒有被真正完全控制。乃至南朝宋謝靈運“嘗自始寧(上虞南鄉)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當由山間還有山越遺民而致誤會。
由於南吳語比北吳語保持更多的古吳語特點,將溫州話與揚雄《方言》所說各地方言進行對比,結果是北鄰吳揚、江淮各2條相合,中原關東5條、關西達17條而多數屬通語,值得注意的楚、南楚沅湘間竟有十八九條相合,如:“曉、憚、慧、篷、嬉、杜狗、簍”等。其中如“憚(怒)、慧(病癒)、拌(揮棄)”等最具溫州話特色的詞都見於楚語,可見楚語在吳語尤其南吳語的形成中起過重要作用。吳語的形成除結合古越語底層外,漢語方面可能由楚與中原話兩源融合而成,怪不得中原人說吳人音楚,唐《慧琳音義》稱吳楚之音。古吳越語與東楚方言相融合當已形成一種有地方特色的漢語江東方言,至西晉永嘉之亂洛陽陷落的310年,有560年的發展。王充《論衡·自紀》篇記建武十年他八歲就學時“書館小幢百人以上”,說明東漢初會稽教育已很發達,居民相當稠集,也自會向外發展。尤其東吳西晉期間,郡縣屢屢分置增多,說明人口在不斷增加,方言區域在不斷擴展。它與中原漢語的巨大差別,則在晉室南渡時才在文獻記載中明顯表現出來。、
代表語言
1.蘇州話蘇州,漢之吳郡治所、唐之江南道治所。從古至今,蘇州是江南文化的引領者。蘇州話是約定俗成的吳語標準語。
2.上海話
主體上海人一般祖籍吳語區,市區話融合各地吳語而產生。松江十縣本地人是核心吳語人群。
3.杭州話
杭州話由於受到南宋官話的影響,呈現部分官話特點,但具有吳語的基礎特性。至於杭州與現代官話類似的少量語言,則是近代所受影響。民間一直誤認為今天的杭州話和周邊吳語有所不同是因南宋皇城,此說法牽強附會,因為宋代北方話和現代北方話不同。杭州話具有吳語的標誌特徵:如濁音、7至8個聲調、廣式變調、吳語語法結構及辭彙等。
4.無錫話
無錫位於吳語發源地太湖流域風景區,是東吳始祖泰伯故里,無錫話是吳語的有力代表。
5.溫州話
溫州話是吳語中唯一擁有百越語遺留的語言,是南部吳語的代表,與古江東語、古楚語、古閩越語都有聯繫,對研究漢語語言史具有價值。
6.紹興話
稽山鏡水,石橋小巷,松亭試泉,曲水流觴。紹興是江南歷史文化名城,紹興話是一門奠定漢語白話文基礎的語言。
語言關係
與徽語
徽語聲母非吳,其他語言因素近吳語。原嚴州今屬杭州的淳安、建德為徽語。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東吳孫權遣賀齊擊山越,平黟、歙,在新安江流域置新都郡,治始新縣(今淳安)。該地地形複雜,交通不便,最重要的通道是新安江水路,進入該地的漢人主要來自吳語區,徽語是在早期吳語的基礎上形成。今徽語具有與吳語不同的特徵,例如古全濁聲母已經清化。嚴州第一人稱單數存在多種來歷不明的形式,且徽語各縣各地方言都差異很大。徽語人跟說吳語的人交際時,如果使用白讀系統則通話困難,如壽昌鎮人聽不懂本縣檀村鎮人說的吳語蘭溪話。與閩語
吳語和閩語有密切關係。上麗片方言,由於偏居山區,北部有金衢片阻擋來自北方漢語的沖刷,保留了大量古老特徵,這些特徵同樣見於閩語。例如,非組字讀[p]組聲母,知組字讀[t]組聲母,心邪生書禪母的一些字今讀塞擦音聲母,匣母的一些字今讀如群母,雲以母的一些字今讀擦音、塞擦音等聲母:痱/縛/萬/豬/桌/腸/手/樹/汗/遠/癢。上麗片等南吳語裡參差不齊的存古現象並非受閩語影響。上麗片是山里話,存古現象豐富,在吳語中面目最老。與湘語
吳語與楚語後裔湘語之間有不同點,如吳語是南方方言中唯一全境區分n/l的方言,其他南方方言(贛/湘/淮/閩/川/半個粵/半個客等)都老子/腦子不分。也有一些相同點:見系二等無i介音;“鹹山”二攝鼻尾脫落、元音鼻化;“蟹、效”二攝-i、-u尾脫落,變單元音;入聲古塞尾脫落變開或緊喉等。吳楚東南坼,二者本接壤,後來兩區雖由客贛語從中插開,自江南近江至今還留有一條濁音走廊,這條濁音走廊是遷徙至長江流域的古官話象徵。湖口/星子/都昌/永修/德安/武寧/修水/通城/祟陽/蒲所/臨湘/岳陽/平江這十三處,全濁聲母都讀濁音。很多辭彙相同。國音之爭
民國:教育部讀音籌備處,王照對於會員構成非常不滿,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汪榮寶聲稱,“若每省一表決權,從此中國古書都廢了。”王照反問:“此語做何解釋?是否蘇浙以外更無讀書人?”北直隸會員堅決要求每省一票,威脅說如果通不過就自行解散會議。由於會議期間爭吵激烈,議長吳敬恆在4月辭職,臨時由北直隸的王璞主持會議。當時對於濁音和入聲爭論尤為激烈,汪榮寶說:“南人若無濁音及入聲,便過不得日子。”吳敬恆也語出驚人:“濁音字甚雄壯,乃中國之元氣。德文濁音字多,故其國強;中國官話不用濁音,故弱”。後來的京國之爭,保留入聲、尖團音的國音再遭否決。新中國:國語基本是北京/河北/東北方言。
附:國語拼音不足以標註吳語。吳語協會研製出吳語拼音。
語言大全
世界各國、民族語言大全。 |
中國語系
漢藏語系 | 漢語族 | 漢語 | 官話 · 晉語 · 吳語 · 徽語 · 粵語· 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話 · 閩語 |
白語 | 白語 | ||
藏緬語族 | 阿昌語 · 阿儂語 · 倉拉語 · 達讓語 · 獨龍語 · 格曼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嘉絨語 · 景頗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爾語 · 蘇龍語 · 義都語) · 門巴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普米語 · 羌語 · 木雅語 · 柔若語 · 土家語 · 彝語(諾蘇語 · 撒尼語) · 桑孔語 · 扎巴語 · 載瓦語 · 藏語 | ||
苗瑤語系 | 巴哼語 · 布努語 ·炯奈語 · 勉語 · 苗語 · 畲語 · 瑤語支 | ||
壯侗語系 | 標話 · 布央語 · 布依語 · 村話 · 傣語(撣語) · 侗語 · 錦語 · 拉基語 · 拉珈語 · 黎語 · 臨高語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儂語 · 普標語 · 水語 · 佯僙語 · 耶容語 · 仡佬語 · 羿語 · 壯語 | ||
南亞語系 | 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語) · 莽語 · 倈語 · 布甘話 · 克蔑話 · 寬話 | ||
南島語系 | 台灣南島語言 | 泰雅語 · 太魯閣語 · 阿美語 · 撒奇萊雅語 · 布農語 · 巴賽語 · 貓霧捒語 · 噶瑪蘭語 ·猴猴語 · 西拉雅語 · 法佛朗語 · 洪雅語 · 凱達格蘭語 · 龜侖語 ·巴布拉語 · 排灣語 · 卑南語 · 巴宰語 · 噶哈巫語 ·賽夏語 · 邵語 · 道卡斯語 · 魯凱語 · 鄒語 · 卡那卡那富鄒語 · 沙阿魯阿鄒語 | |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 | 回輝話 | ||
阿爾泰語系 | 蒙古語族 | 保全語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 |
突厥語族 | 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西部裕固語 | ||
滿-通古斯語族 | 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 ||
印歐語系 | 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 ||
孤立語言 | 朝鮮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