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

白話

白話是粵語的俗稱。居住在兩廣地區講粵語的人民將粵語稱為白話。清朝以前,將廣東、廣西稱為粵東、粵西,就是指說白話(粵語)的廣東和廣西。講白話(粵語)的地區有: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港澳兩地居民和海外華僑則稱白話為廣東話。白話可分為:廣州話、順德話、東莞話、台山話、陽江話、欽州白話、端州白話、梧州白話、湛江白話、高州話、南寧白話等等。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北美、歐洲和澳洲、紐西蘭、聖誕島等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在粵語核心地區廣東省近8000萬本地人口中,粵語使用者5000萬;也有媒體認為,在廣東省的1億人口中,使用人數超過6700萬。

基本信息

白話文言

白話白話
中國五四運動前,語文分為文言和白話。在讀音方面,可以分為讀書音和白話音;在文體(包括辭彙和語法)方面,可以分為文言文和白話文。白話音,實際上就是民間的方言,和讀書音(如《廣韻音》《洪武正韻》)相對;白話文,是相對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辭彙、句法、韻味等方面看,顯然與文言有區別的。
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和白話之分。文言,是官方的表達形式,是公卿文人的語言和文體形式。然而,中國還存在並行的一套漢語,就是白話,這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相比之下,文言比白話更加嚴謹、規範和有邏輯。
由於古代沒有錄音機等設備,我們最初了解古代的文體形式——文言文。但是隨著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我們也意識到:在古代,官方口頭用語也並非是首都當地的白話,而是有專門的正音標準的,這就是讀書音。例如,在明朝的時候,官方的書面語言是文言文,官方的口頭語言是以當時南京白話為基礎的《洪武正韻》這本書為參考。顯然,《洪武正韻》的發音體系比當時任何一種方言都顯得更加規範和嚴謹。
至於平民百姓,他們不懂什麼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來作為日常會話。他們說的都是當地的白話。但同樣不能說白話文是沒有文字的語言。中國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闊遠遠超出現代人所使用的狹小的幾千個字的範圍,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象《三言兩拍》等文學巨著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並沒有象跟文言文一樣的太大的差別。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辭彙

漢語白話

白話培訓白話培訓
古代白話沒有標準,由於漢語各地的方言差異,衍生出多種白話。在清代之後戲曲的流行以及地區之間交流開始逐漸頻繁,最早被人們廣泛認識到並認可的主要有韻白、京白、蘇白、廣白四種,也稱四大白話。
韻白指的是中州韻,相當於白話是{粵語}的俗稱。居住在兩廣地區講粵語的人民將粵語稱為白話。清朝以前,將{廣東}、{廣西}稱為粵東、粵西,就是指說白話(粵語)的廣東和廣西。講白話(粵語)的地區有: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港澳兩地居民和海外華僑則稱白話為廣東話。白話可分為:廣州話、順德話、東莞話、台山話、陽江話、欽州白話、端州白話、梧州白話、湛江白話、高州話、南寧白話等等。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北美、歐洲和澳洲、紐西蘭、聖誕島等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在粵語核心地區廣東省近8000萬本地人口中,粵語使用者5000萬;也有媒體認為,在廣東省的1億人口中,使用人數超過6700萬。《洪武正韻》,聽感類似於湖北話、湖南話和廣東話的雜糅,是明代的中原主流的官話。清軍入關後不久,將北京話作為官方用語,所以這種白話的出現也就越來越少。在清代主要使用於戲曲當中。
京白是北京話為準。因為當時滿清入關後,新的官話已經取代了明代舊的官話。包括在戲曲念白中,雖然存在一些老的韻白,但是更多的是使用新的官話唱的。
蘇白是以蘇州話為準,蘇白在當時江浙還是比較流行的。
廣白是以廣州話為準,主要在兩廣地區流行。
實際上,在清代,也存在其他的方言區,如閩語白話(閩白)、客家白話(客白)也是長期存在的,當時由於交通不便,很多南方方言的白話沒有得到廣泛流傳,也就缺乏主流的認同,故只有四大白話。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北方方言是獨立的白話,如南京白話、太原白話等等,但是往往會被認為是不標準的京白而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
除了生活中使用白話,白話也可以出現在戲劇中:例如京劇中有兩種念白使用,京白、韻白,崑曲有韻白和蘇白,越劇使用蘇白,粵劇使用廣白;白話也可以出現在小說中,例如四大名著、《何典》。不過,這裡的京白、蘇白、廣白不是指北京話、蘇州話和廣州話,而是指廣義的北方話、吳語和粵語。例如在小說中如《海上花列傳》中的對話是發生在 上海的,但是卻也是蘇白;金庸武俠小說中,京白蘇白皆有,但卻不是北京話、蘇州話;四大小說以京白為主,《紅樓夢》對話中也有部分也蘇白,但是發生的事件不在北京;越劇使用蘇白但不是蘇州話,而是以嵊州話為基礎的越劇音。
民國初,出現了漢語標準音,那么其他“白話”這個稱呼就為“ 方言”所取代。到了現在,“白話”這個名詞也就專門用作指清代的方言。在 戲曲中,還存在白話的叫法,指的是清代當時的方言。比如,京劇當中的“京白”就是指清代的北京話,比如京白“笑”這個字讀作“siao”,而北京話讀作“xiao”。

方言

粵語使用地區的居民將粵語及粵語子 方言稱為白話。例如:“ 廣州白話“,“佛山白話”、“梧州白話”,“ 南寧白話”等等。一般來說,由於廣州的歷史、地域、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故把廣州白話定為粵語的標準語。

概述

湛江白話可分為吳川白話、廉江白話、遂溪白話,遂溪、廉江的白話較為接近,吳川白話與廣州音差別較大。

特點

湛江白話有個特點,就是帶有“邊擦音”,也叫“擦舌音”,例如:三、四、新、心、信息等字詞,聲調較重。
湛江白話與廣州話基本相似,不過也有一些與廣州話稍許不同的特點。

分布

赤坎區、霞山區通行湛江白話(粵語系)、雷州話(即黎話,屬閩南語系)兩種方言。城區的居民一部分講湛江白話,一部分講黎話,周圍農村基本上講雷州話。在赤坎、霞山兩區,所講的白話接近廣州音,坡頭區講吳川話為主。

梧州白話

概述

梧州白話平淡似水,老子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梧州白話與其無,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

起源

白話白話
梧州古稱蒼梧郡,神仙有話,朝游北海晚歸蒼梧,可見蒼梧之重要地位。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轄地相當於今之梧州、肇慶、賀州三地區。北有桂江(灕水)經靈渠通湘江連線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一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顯然就十分重要。經專家、學者考證確認,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蒼梧古郡和古廣信不僅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今天研究嶺南文化,就離不開蒼梧故郡和古廣信的。
蒼梧郡治即今廣西梧州,這是大家公認的,古今並無疑議梧州就是古廣信。
傳統的說法,包括權威的《辭海》、《辭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當代專家學者的說法,均指古廣信就是蒼梧郡治的今廣西梧州市。古廣信亦即是古代粵語和粵文化的發源地。而梧州白話在眾多講白話地方之中,以其平淡無奇,沒多小感情色彩,發音之中氣在腹。可以說是保全古白話最好的地方。

特點

其他的白話,如廣州,香港的白話,帶感情色彩十分濃厚。梧州白話以自然為宗,與其沒有感情色彩,終於無為而無不為。白話之所以稱為白話,就是白到什麼都沒了。歸於平淡,歸於水

南寧白話

概述

南寧白話最早是在清朝時做為地方官語傳入南寧。後來兩地的商人也漸漸運用白話,白話才開始在民間發展。學術上公認南寧白話屬於粵語的邕潯方言片,是粵語的子方言,這主要因為廣西南寧是多民族地區也有很多方言。所以發展出了和粵語近似又不同的南寧白話。

淵源

“白話”一詞在廣西和 廣東有兩種含義:一種指白話文,另一種指粵語。這裡所說的白話指粵語。

史記記載

《史記》載,秦滅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秦開36郡之中,桂林、象郡大部分在今廣西境內。秦始皇開闢這三郡的目的之一是“適遣戍”,即作為懲罰手段把這些人遣送到南方來守邊禦敵。這批人號稱“五十萬人守五嶺”,是如今操粵方言者的先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3年)武帝滅越,也是一次較大的軍事行動 ,並遷移大批漢人軍民戍邊屯田。從三國到西晉、東晉,中原戰亂頻仍,迫使大量的士族南遷,其中不少人陸續來到廣東、廣西。
白話是中原王朝擴張至粵河流域與百越民族本土語言融合形成的語言,粵語最早形成於廣西梧州—廣東肇慶這一區域,後向粵河流域(今珠江)上游廣西—越南段、下游廣州—香港擴展。粵語成熟於晚唐時候,是中古漢語與西江百越語結合的產物。
現年73歲的洪珏是“老南寧”。曾任南寧二中語文特級教師的他,同時也是一位南寧白話的研究學者。記者登門向他請教南寧白話祝福語、吉祥語的學問時,他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講歷史”。歷史上,南寧屬於百越領地。後來秦漢時期中原王朝南擴征服了嶺南地區。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也就是今天的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洪珏說,就是從那時起,中原王朝大批駐軍和平民遷移至廣東、廣西沿江流域,中古漢語與西江土著語結合之後,發展為當時的古代粵語。古代粵語演變至今,就是現在的粵語。南寧白話屬於粵語的一個分支。

辭彙含義

白話 :
bái huà
①沒根據的話;大話:這個人老愛說白話。②指漢語 國語的書面表達形式。與“文言”相對。是唐宋以來在北方話 口語基礎上形成,初只用於唐代 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和小說等通俗 文學作品五四運動以後逐漸取代 文言,成為普遍使用的 書面語形式。用白話寫的文章,叫做“ 白話文”。
白話 (高級 漢語詞典
báihuà
1.[pai-hua,vernacular Chinese]∶指唐宋以來非常接近口語的一種書面語
白話小說
白話詩
2.[empty talk]∶謊話;空話
空口說 白話
3.[chat] [方]∶閒談
扯白話
4.[Cantonese] [方]∶ 粵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