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閩語的歷史悠久,其源頭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福州曇石山文化以及後期的閩越文化。
福建在春秋時屬閩越之地,亦叫東冶,為了記念冶煉始祖歐冶子而得名,當時歐冶子住在冶山〔今福州〕。春秋後期閩越被楚國所敗,閩越國舉城退到現今的福州,而原屬越國首都的浙江紹興仍屬越國。"史記″和"吳越春秋″里"閩″因東南門周易八卦方位為蛇,蛇在門中為閩,這就是閩之來源。
春秋時期,儒家思想是越王所倡導的。"閩″字包含至高的道家術數文化,內藏儒家思想,不以忌諱的龍自居。古文龍蛇同歸蟲類,東南門是龍蛇之地,龍在門中也是閩。吳越同處閩地〔雙方各自用道家術數立閩以制敵國,可惜內藏不同心懷〕閩吳是以龍自居,最後滅亡,此閩歸越。 七閩周朝服國之數,戰國時,古七閩從江蘇到越南為七閩地。
〝史記〞里越子民是大禹的直系子孫,閩語實為華夏語,戰國時從越語改稱閩語,秦國統一中國時,七閩被秦國滅掉六閩,惟獨放過越國〔閩中〕,僅逼迫越國首都閩中(今福州)歸附,削閩中為閩中郡,秦國無一兵一卒直接進入閩中,閩語保留著先秦之華夏語,全中國漢族惟獨閩語得以保留先秦之華夏語。閩乃七閩(百越)之代表,惟閩之主方以閩自稱,百越的主人之意,凡越之臣民統歸閩下,閩語成於大禹夏朝的華夏語,至今五千年。 後來漢武帝滅閩越吋,將閩越族遷往江淮一帶封爵,同樣給封侯王,為了越國是大禹直系子民之故,必須封侯。可是到了東漢時,漢帝發現閩越親子民當時是遁入山林復住在冶城〔今福州〕,漢帝得知後,馬上封侯官,當時是對大禹子民一種尊重,福建就叫侯官省。
西晉時,發生永嘉之亂,其皇親國戚和貴族從河南,南渡福州,除了高官封爵於福州之外,還有八位皇子封爵於福州,其中有兩位後來成為皇帝,視閩中為晉朝皇親國戚和貴族之故鄉,福州因此叫晉安,唐五代時,閩國也是來自於河南,而被燒毀的閩中南少林也是來自河南,一南一北,建築完全按照河南少林寺,結緣數千年。但閩語不是南渡的晉語,更不是後來的河南話,閩語是先秦的華夏語遠比晉語和後來的河南話古老數千年。 唐朝初,改州制,現福州為閩州,因福州是溫泉地帶,也曾得名為泉州(非現今福建閩南泉州),後發現,北有福山(一說福山非山名,是風水福山的意思;一說為山名,即今董奉山) ,據傳是回頭虎的風水福地,卒改閩州為福州至今。唐朝時的閩中,因閩中之主閩州改名福州隨而易名為福建,建字取自閩中〔福州〕早期之名建州而合成的。
五代十國時期,閩王王審知成立閩國,長樂府〔福州〕是閩國的首都,為閩府,閩語福州話成了官話,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非常發達的書寫系統,而能百分百以古漢語書寫。開始有了強大的閩語文化的凝聚力,能與當時強唐分庭抗禮。此時閩南地區,因長期泥沙堆積,開始多出3平方華里。王審知開始移山填海,在閩南泉州修築拓大子城,此後,共二十七次修築拓城直到清朝道光年,共歷時900多年,閩南泉州,從水澤變泉州陸地擴大30平方華里。從漢朝閩越開始算,福州直接管轄(泉州地)直到武榮州成立自理,為時886年。武榮州27年後改名為泉州。事實上,泉州實為福州復名,直到明朝時期,閩南泉州才脫離福州復名泉州。
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福建,浙江以及台灣。台灣自古屬中國自治區直到明朝,因當時海盜和日寇侵擾,福州逼於無奈直接管治台灣內陸,把大量閩人遷入台灣以助發展,台灣此時成為福建第九閩。此時閩語融入了晉語,自成一體,有完整獨立的書寫系統,介於文言和口語之間,有閩語專有的用詞和完整的注音系統,儼然一國之語言,比當時漢語超前,非明清時期任何漢語方言所能比擬。春秋戰國時,中國所有的國家後面都要加越,以視對華夏的認同,越就是華夏的代表。齊越,楚越,燕越,韓越,魏越,秦越,吳越。而福州的越就是大禹的親子民,如果越的親子民不封侯官,將如何維持儒家的體系,故福建復名侯官省。華夏之祖大禹的墳墓在今浙江紹興。他的子孫和他的子民歷代封君王,在那守墓著數千年。春秋時,他的子孫有一位,傑出之人物越王勾踐讓四分五裂的華夏族,從此姓越了,這就是百越的來源。百越是指整箇中國,越是不同程度的統一了中國。秦不過越的演變而已。沒有越的基礎,秦就不能夠統一中國,漢沒有秦的基礎,漢語就不能代表中國了。
漢語是百分百繼承了秦朝的改革。因漢語是改革過的華夏語,而越不是,因此漢越有別。最大的不同是辭彙改變了。閩語的發音有百分之70以上對的上普語。因辭彙和語調的原因,閩語只有百分之二十能聽的懂。
通行地域
閩語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台灣、海南以及浙江省西南角(蒼南縣以及麗水市部分地區)和全球的漢族社區,在個別地區有一些閩語方言島。外地人常稱福建話,泛指閩南話。閩語使用人口約8000萬 ,東南亞地區常稱的福建話,同樣也泛指閩南話。福建各大方言的分布,一是和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有關;一是與江河的流域有關。 南朝唐宋等期間這些方言形成後,福建境內的行政區劃比較穩定,現有的方言分區和唐宋的州、軍,明清以來的府、 道大體是相應的。又因為在丘陵地帶,人們的聚落多是沿江河分布的,現有的方言分區又和省內幾條大江河的流域大體相當。
具體地點如下:
福建省的58個縣市: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寧德、霞浦、周寧、壽寧、福安、柘榮、福鼎、莆田、仙遊、廈門、同安、金門、泉州、晉江、石獅、南安、惠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龍巖、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縣、將樂、明溪部分、建甌、南平延平區(城關除外)、建甌、建陽、武夷山、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區約占全省面積的3/4。
廣東省東部的12個縣市:粵東地區的潮州、澄海、南澳、潮陽、汕 頭、饒平、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陸豐、海豐等,以及惠州市的惠東、惠城,博羅,惠陽,龍門; 河源市的紫金,東源,源城,梅州市豐順、大埔等縣區的一部分;雷州半島的湛江、遂溪、廉江、雷州(原海康)、徐聞、吳川此外,主要通行粵語的中山和陽江、也有少數鎮、鄉說閩語,而電白區是閩語(出自莆田話)大縣,當中的“黎話”、“海話”合起來占七成以上。
海南省的15個縣市區:瓊山、海口、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五指山、瓊中、屯昌、定安、澄邁、昌江、東方(少數民族地區除外)、三沙。
浙江省南部泰順、蒼南、洞頭、玉環等縣的大部分和平陽縣西部的少數地區,以及舟山市普陀區、嵊泗縣的一部分地區也說閩語。
台灣的21個縣市中,除約占人口2%的台灣原住民地區說台灣南島語言,台北、彰化之間的中壢、竹東、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東、高雄的一部分地區,以及東部花蓮、台東的小部分地區通行客家語外,其餘各地的漢族居民都說閩語,約占全台人口的3/4以上。
以上總計通行閩語的縣市約有 120 個以上。此外,江西省東北角的玉山、鉛山、上饒、廣豐等縣的少數地方,廣西省中南部桂平、平南、北流等縣的少數地方,江蘇省宜興、溧陽等縣的少數地方,也有人說閩語。散居南洋群島、中南半島的漢族華僑和華裔中,數百萬人祖祖輩輩也以閩語作為“母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以及中南半島各國的華裔社區、歐美的漢族社區中,閩語也是主要的社會交際語之一。
簡介
閩東語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和寧德市大部分地區、台灣省的馬祖列島、東南亞的印尼、汶萊、馬來西亞的東馬(沙撈越州詩巫省有新福州之稱,通行閩東話)及西馬的實兆遠(有小福州之稱),歐美漢族社區,和新加坡也有來自閩東漢族移民講閩東方言;通常北美的福建話即指福州話。總使用者人數估計超過一千萬。在日本和歐洲的部分地區閩東話是主要的閩語。人們通常將福州話看做是閩東方言的代表語言。
閩南語
又稱“福建話”(Hokkien),以廈門話為標準。通行於福建省南部廈門、漳州、泉州、福建 新羅區、漳平、福清縣南部少數村落、寧德霞浦三沙至福鼎地區、浙江南部少數地區以及東南亞(東南亞漢族部分講閩南話)、台灣的大部分地區、廣東汕尾的大部分地區、惠州東部的少數村鎮以及潮汕地區(潮汕話)。閩南語發源於廈漳泉。
閩北語
通行於福建省北部建甌、建陽、南平(鄉區)、崇安(今武夷山)、順昌、松溪、政和、浦城(南部)等縣市,以建甌話為代表。
莆仙語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的莆田、仙遊縣,泉港北部、東部、本來屬於莆田縣的新厝鄉在1949年後被從莆田縣劃到福清。福清市漁溪鎮西部和南部本來屬莆田縣,稱為蘇田裡,東張鄉西部也本來屬莆田縣,稱為安香里,該片明代末期清代初期從莆田劃入福清 。比如福清市漁溪鎮的東際、江山、柳厝、水頭等村的部分村,東張鄉的蘆嶺、金芝、雙溪等村的部分村,鏡洋鄉的後溪、善山等村的部分村,音西鎮的雲中村村,江陰鄉的莆頭村、小麥嶼、下石村的部分村,總計幾萬人。寧德霞浦大嶼鄉、比如大嶼鄉後門村,上千人。還比如福安縣下白石鄉幾千人。福鼎三都澳地區,比如福鼎縣沙埕鎮澳腰、釣澳、後港等村,上千人。仙遊縣口音與莆田略微不同,可以莆田話交流;莆仙話以莆田話為代表。
閩中語
通行於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縣,以永安話為代表。
分片標準
若依有(1)有無鼻化元音;(2)次濁聲母m、n、ng在口元音前念b、l、g,可把閩語簡單的分為兩種:
•(a)閩北話(包括閩東區、閩北區和邵將區)和
•(b)閩南話(包括莆仙區、瓊文區、閩中區和閩南區)。
其中(b)又有幾種情況:
1.鼻化元音消失,念口元音的:莆田話、雷州話、海南話(注意同(a)類無鼻化元音類型不同,(a)類從來就沒有過鼻化元音,只念鼻音韻尾,而這類是某些韻攝的陽聲韻變為鼻化元音後,鼻化元音在演變為口元音);
2.次濁聲母在同輔音韻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也念塞音b、l、g的(按閩南話的l其實是以塞音d成阻,邊近音l除阻的):閩南話泉漳片、閩中話;
3.次濁聲母在同輔音韻尾(不包括喉塞)-m、-n、-ng、-p、-t、-k相拼大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b、l、g的:閩南話潮汕片、雷州話、海南話;
4.次濁聲母在同輔音韻尾相拼部分念鼻音m、n、ng,少部分也念塞音p、t、k的:莆仙話;
5.只有一個鼻音韻尾的:莆仙話、閩中話、大田話。
語音
聲母
各地閩語的聲母比較一致,大都只有15個,稱為“十五音”系統。不少聲母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特點:
a、沒有把來自重唇聲母念作唇齒聲母f,古非敷奉聲母字口語中一部分讀為p-、讀書音則為h-(或x-),即所謂“輕唇歸重唇”。
b、古知徹澄聲母字,多讀t-、即所謂“舌上歸舌頭”。
c、古全濁聲母並奉定從澄群字多讀為不送氣清音聲母,少數讀為送氣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閩方言口語讀為k-或零聲母。
e、古照組聲母字與古精組字混讀。
韻母
閩語各主要語言特徵在韻母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主要表現為:
a、閩語的韻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韻尾和塞聲韻尾。其中閩南語保留較為完整,閩東語、莆仙話保留較少,閩北語和閩中話則幾乎已無塞聲尾韻而只有鼻音尾韻了。
b、閩語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白異讀現象,閩南語特別突出,幾乎文、白兩讀各成系統。
c、閩語不少地區(尤其是閩南語)有豐富的鼻化韻。
d、閩語不少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如閩南語中的廈門、潮州、台北等地都沒有y-韻。
e、閩語中部分地區存在著"雙韻尾"的現象,主要表現在閩東、閩北、閩中三個語言區。
聲調
閩語各地都有入聲調(部分例外),聲調數目6~8個,以7個為多見。閩南話的潮州話有八聲:平、上、去、入各分陰、陽;閩北話(建甌話)有八聲,閩中話(永安話)只有六聲:閩北是平、上不分陰陽,而去、入分陰陽;閩中是平、上分陰陽而去、入不分陰陽。七個聲調的地方遍布閩南話的廈門、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話的莆田、仙遊,以及閩東話的福州、福安等地。閩語中還普遍存在著複雜的音變現象,其中閩南話、閩中話有相當整齊的連讀變調規律,閩東語、莆仙話在連讀時音變涉及聲母、韻母的變化。
特徵
閩語雖然內部差異性大,主要表現在音韻方面,卻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處。
各閩語分支大多擁有大量的文白異讀、頻繁的連音變調,並且皆無唇齒咬合發聲的唇齒音f(海南話除外;亦有部分觀點認為,在閩東話的南片福清話中和北片的福安話,是存在 [f] 這個音素的,不過是[θ]的變體)。 此類字白讀多讀為雙唇音(重唇 p, b)。
多將中古的知組(知 [ʈ]、徹 [ʈʰ]、澄 [ɖ])讀為端組(端 [t]、透 [tʰ]、定 [d])。例如知ti5,陳tin5
閩語的這些特性,體現了漢語古無輕唇音以及古無舌上音等諸多特點。
辭彙
閩語有一大批屬於本方言區常見而其他方言少見的語言詞。這些方言詞有兩個特點:一是繼承古代的語詞多,二是單音節詞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塗”(泥土)、“曝”(曬)、“拍”(打)等等,都可以從古籍中找到出處、也都是單音節詞。此外、也有一部分閩方言詞借自外語。這些外來詞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語,形成了閩語辭彙中的獨特色彩,例如廈門話“雪文”(肥皂)來自sabon,“道郎”(幫助)來自tolong,“洞葛”(手杖)來自tongkat,“斟”(接吻)來自chium。也有一些來歷不易判明的方言詞,例如“揚”(抽打)等。
在閩語的五個片中,有許多語言詞是各片共有的,但也有不少方言詞只存在於某一些地方。大致說來,在五個閩語片中,閩東、閩南、莆仙三個沿海片辭彙上比較一致,而閩北、閩中兩個片,則有不少和閩東、閩南、莆仙不一樣的語詞。
語音差異以外,如下表所示,各地辭彙差異較多,影響彼此交流。
辭彙對照表 | ||||||||||||
類型 | 閩語 | 贛語 (南昌) | 客 家話 (梅 州) | 粵語 (廣州) | 北京 官話 (北京) | 日語 (東京) | ||||||
閩東語 (福州) | 莆仙語 (莆田) | ( 廣義 )閩南 語 | 閩北語 (建甌) | 閩中語 (永安) | ||||||||
閩南語 (廈 門) | 潮州語 (汕 頭) | 海南語 (海 口) | ||||||||||
全語共通 | 馬 | 馬 | 馬 | 馬 | 馬 | 馬 | 馬 | 馬 | 馬 | 馬 | 馬 | 馬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漢字 | |
閩語共通 | 箸 | 箸 | 箸 | 箸 | 箸 | 箸 | 箸 | 筷子 | 筷只、箸只 | 筷子 | 筷子 | 箸 |
鼎 | 鼎 | 鼎 | 鼎 | 鼎 | 鼎 | 鼎 | 鑊、 鼎、罐 | 鑊頭 | 鑊 | 鍋 | (中華)鍋 | |
雞卵 | 雞卵 | 雞卵 | 雞卵 | 雞卵 | 雞卵 | 雞卵 | 雞蛋 | 雞卵 | 雞蛋、雞春 | 雞蛋、雞子兒 | 鶏卵 | |
內陸部 ・ 客家語共 通 | 犬姆 | 狗母 | 狗母 | 狗母 | 狗母 | 狗嫲 | 狗嫲 | 狗婆 | 狗嫲 | 狗乸 | 母狗 | 雌犬 |
稻(粙) | 稻(粙) | 稻(粙)、稻子(粙仔) | 稻(粙) | 稻(粙) | 早子 | 禾 | 禾 | 禾 | 禾 | 稻子 | 稲 | |
各語特有 | 汝各儂 | 汝輩 | 恁、您 | 恁、您 | 汝儂 | 你伙人 | 汝儕 | 你俚 | 你等人 | 你哋、你哋 | 你們 | 貴方達 |
琵琶兜壁 | 鳥翕 | 蜜婆 | 蜜婆 | 飛鼠、佛鼠 | 比婆 | 卑婆燕 | 檐老鼠 | 帛婆仔 | 飛鼠、蝠鼠 | 蝙蝠 | 蝙蝠 | |
明旦 | 逢早 | 明旦日、明仔再 | 明起、明日 | 旦白 | 明朝 | 明朝 | 明日 | 天光日、晨朝日 | 聽日、聽朝 | 明天 明兒 | 明日 |
語法
①名詞附加成分的運用。
②人稱代詞單複數的運用。
③數詞“一”和指示詞“這”、“那”的省略。量詞前面的數詞“一”或指示代詞“這”、(“那”)在閩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詞直接與名詞組合。例如潮州話:“張畫雅絕” (這張畫很漂亮),“只雞肥死”(這隻雞很肥)。與此相關,指示“這”、“那”不能直接修飾名詞,如國語“這人很好”在閩方言說成“只個人很好”,不能說“只人很好”;同樣,“這書”也只能說“只本書”,不能說“只書”。
④ 形容詞-量詞-名詞的結構形式在閩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詞直接組合的形容詞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細”(小)。例如廈門話"大隻牛"、"細泡燈"等。
⑤動詞"有" 的特殊用法。閩方言動詞"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動詞的前面,表示完成時態。例如:福州話"我有收著汝個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廈門話"伊有食我無食"(他吃了我沒吃),台北話:"我有買"(我買了),潮州話"你有睇電影阿無?"(你看了電影沒有)。
⑥賓語提前的現象比較常見。如"蘋果買兩斤"(買兩斤蘋果)的說法就很普遍。國語 "主語-動詞-賓語"的句式在閩方言中常加上一個介詞"共"(或"甲"),並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例如"我共汝講"(我和你說)。
⑦動詞"去"常用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已成為結果,相當於"已經"的意思,例如"飛去了"(已經飛了),"死去了"(已經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經破了)。
⑧特殊的比較方式。閩方言的比較句有特別的結構,福建、台灣的閩方言多用"甲-較-形容詞-乙"表示,如廈門話"伊較懸(高)我",台北話"高雄較大新竹"。也有簡單一點的表達方式:"甲-形容詞-乙",如福州話"伊懸(高)我"。廣東省和海南省內的閩方言(潮州話、海南話)比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詞-過-乙"如潮州話:"牛大過豬"。閩方言的等式比較,常用形容詞"平"的重疊來表示"一樣",如"我共伊平平懸"(我跟他一樣高)。
⑨"把"字句的表達方式。閩方言"把"字句的表達方式是把賓語提到最前面,後面跟一個"共伊"(把它)即:"賓語-甲伊-動詞",閩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這種說法。
分布
閩語主要通行於中國的福建、廣東、海南、和浙江南部,以及江西、廣西、江蘇、安徽四省的個別地區以及台灣東南亞及歐美各地零星分布,使用人口約8000萬。
福建
福建有55個縣市使用閩語,占全省面積的3/4: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寧德、霞浦、周寧、壽寧、福安、柘榮、福鼎、莆田、仙遊、同安、廈門、金門、泉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龍巖、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縣、將樂、明溪部分建甌、南平(城關除外)、建甌、建陽、武夷山、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台灣
台灣有16個縣市使用閩語:金門縣、連江縣、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基隆市、嘉義市、新北市、桃園市、彰化縣、雲林縣、屏東縣、宜蘭縣、南投縣、澎湖縣(少數民族地區除外),大約1500萬人。閩南話迄今仍為台灣第一大方言。根據2009年中華民國年鑑,台灣大概有73%的人會使用閩南話。
由於該地域曾為日本殖民地,因此部分辭彙發音已融入日語的用法,普及國語後,又摻雜了現代標準漢語用法(如:台灣稱煤氣為瓦斯(Gas)從日文發音“ガス,Gasu”而來、機車(Autobike)稱為 “歐都邁 ”(日語:オートバイク,羅馬字:Ōtobaiku)等,而閩南話也音近日語),甚至彼此影響而形成台灣國語。為了區隔此不同也有稱為台灣閩南話或台語。
廣東
廣東粵東地區有12個縣市使用閩語,分別是汕頭、潮州、澄海、饒平、南澳、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陽、汕尾、海豐、陸豐,以及惠東、豐順、大埔的一部分。
另外,粵西地區的7個縣市使用閩語:湛江、遂溪、廉江、雷州、徐聞、吳川、電白;以及茂名茂南區,陽西縣一部分。
此外,主要通行粵語的中山市的沙溪、大涌、張家邊、三鄉鎮亦有少量閩語人口分布;惠東縣的吉隆、稔山等鎮;陽西縣的儒洞,上洋等鎮;豐順縣的湯坑、留隍鄉鎮;茂南區鰲頭,袂花鄉鎮等。大約 2100萬人。
海南
海南有15個縣市使用閩語: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崖縣、瓊中、屯昌、定安、澄邁、昌江、東方(少數民族地區除外)、三沙,大約500萬人。
浙江
明末清初有部分泉州人流入溫州府南部的泰順、蒼南、洞頭、玉環、平陽西部等地。在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浙南閩語人口又流入浙東舟山群島普陀、嵊泗部分地區,以及浙西湖州西北部山區。
方言島
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浙南閩語人口除流向本省其他地區之外,一部份也播遷至蘇南宜興、溧陽山區以及皖南宣州、徽州山區。但這些人對外都使用當地方言,只有內部才使用閩語。此外,江西的玉山、鉛山、上饒、廣豐等地,廣西的桂平、北流等地亦有閩語人口分布。
香港
香港2004年總人口685.4萬,福建籍(含鄰近潮汕) 約160萬,占香港總人口23%。在歷代以至現今的人口普查中以福建話學術名為閩南話,香港、東南亞稱閩南話為福建話,閩東話為福州話)為母語的約潮州話的1.7倍(參香港粵語),而香港的廣東人最多來自珠三角而非潮州以及客家地區,閩東話的人口則比上海話更少,列入其他方言的選項,香港的福建人後裔以閩南話、莆田話、潮州話、閩東話為母語。
跟據歷代以至現今的語文數據,以及政府公布以至全國政協省籍成份數據,香港最大的漢族民係為廣府人(特別是江門人廣州人),其次為閩南人,第四大則為潮州人,閩東人則不在五甲之內,但香港亦有一定數量的閩東人。早期香港方言情況較為複雜,但隨逃港潮,大量粵語廣州話人口進入香港,使香港廣州話成為最多人使用的方言,而且達到一定高的比例,香港政府決定以粵語廣州話作為香港通用語,香港在教育、廣播、政府部門只使用粵語廣州話,不少閩語人口及其後代在廣州話成為香港官方的通用語後放棄閩語,令50歲以下的閩語人口絕大多數都變成粵語廣州話人口,雖然不少仍懂得聽閩語,但很多都不懂得說閩語,很多連一句簡單的閩語句子亦說不出來,大多像各省籍的香港人一樣以中英夾雜的港式粵語與父母或祖父母的閩語溝通,很多在中學中文堂(香港的中文科即廣州話為本的中文)時亦學會粵語正音以應付考試(特別是中文會話科),只有較少比例對語文有興趣的年輕人口的懂流利閩語,很多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士亦改以廣州話和子女溝通,但50歲以上的閩籍港人很多都懂得閩語,不過部份因長年沒說閩語而有些生疏,對閩文化較重視的人口以及年紀較大的人士仍以閩語作為母語,他們保持閩南習俗如信奉天后等,在說起廣州話的時候或有閩語口音。部份中老年原籍福建或潮州的閩語人口,與較不相熟的同鄉說話時以大多廣州話溝通,但與非常相熟的同鄉以及近親溝通時不少50歲以上人士仍以閩語溝通。
五十年代,香港市區有來自中國南方北方各地人口,但都以粵語和閩語為主,六十年代末期,香港化運動後,港人都迅速轉以廣州話作為交流語以至日常生活的第一以至第二方言。而以閩南漢人為大多數的國家如新加坡以及台灣等地亦推廣國語,國語亦是多數漢族華人的通用語,很多閩民系的後代的國語比閩語更好,而香港的廣州話以外各方言已經變得很式微,但在歷屆的人口普查中,福建話的人口在漢語中只比廣州話低,因為祖籍閩南人口基數是在廣府人以外中最大漢族群體,在六十年代以前,在香港市區亦經常會聽到閩南話。
香港的福建籍人口在民國以及二戰後曾接近總人口的40%,但逃港潮人口中絕大部份來自廣東珠三角,廣東省以外的人口比例一直下降,但各省籍的人士亦有把家屬申請到港,因為福建籍人口在民國合法移民大約占總香港人口的40%,所以申請來港者亦大約有40%為福建籍(但在60年代香港人口即以廣東籍為大多數,因為逃港人口已達總人口的30%,但逃港者居港權未定,在1980年以前極少有逃港者成功把親屬申請到港,家屬移民以民國時來港的廣東福建籍人口為主),加上福建籍人口亦有從東南亞新加坡等地遷居,人口下降得沒其他省籍人口快,現今社會各界上流、富豪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才可參加的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籍的亦占1/4以上,香港的福建籍人口由民國時代的接近40%一直下降至現今的20%。由香港移居外國(如歐美)的福建籍人口,特別是五十歲以下的人士,他們大多數以廣州話在外國溝通。其他省籍的總人口比例亦一直下降。香港人口普查語言分類以及全國政協委員比例大可代表了各族群在港的人數,在廣東籍以外的主要為福建籍,其次則為浙江籍、江蘇籍以及山東籍。
海外
東南亞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接近600萬人,閩南系族群有200萬人,潮州與海南人之人口,在各方言群中排列第4及5位。北馬如吉打、檳城盛行閩南語漳州話及潮州話,中、南馬如柔佛通行閩南語泉州話。馬來西亞半島、砂越和沙巴部分城市通行閩東語福州話。
•汶萊:華人人口4萬5800人,大部分為閩南系族群。首都斯里巴加灣通行閩南語。
•新加坡:華人人口300萬人,閩南系族群約200萬,潮州人有47萬,海南人有15萬,操閩南語系者,占了華人總人口的78%。盛行泉州及潮州音閩南語。
•緬甸:華人大約90萬人,閩南系移民占約40%,海南人3%。通行漳州音閩南語。
•印尼:華人人口600萬人,閩南民系逾半,海南人與潮州人略少。通行漳州音閩南語,語音接近馬來西亞的北馬閩南話。
•寮國:華人大約5000餘人,接近90%為潮州人。通行潮州音閩南語。
•菲律賓:華人人口約有100萬人,90%為閩南系,大部分祖籍泉州晉江。通行泉州音閩南語。
•泰國:華人人口接近600萬人,潮州人逾40%,海南人18%,福建人16%。通行潮州音閩南語。唯普吉島及泰南部分地區通行漳州音閩南語。
•越南:華人人口近100萬人,潮州人占34%,閩南系6%,海南人2%,總計42%。通行潮州音閩南語。
歐美,非洲,亞洲其他各國
•美東:美東地區超過10萬華人通行閩東語福州話。
•日本:日本華人族群多通行閩東語福州話。
閩中、閩北地區,向來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有的甚至僅相隔一山便無法對談。通常越往沿 海地區移動,隨著交通的便利和受官話方言、國語影響,口語的互通程度就越高。
閩南地區的泉州、廈門、漳州,和台灣、東南亞的閩南話可以彼此溝通(閩台片),
福州話不僅在福州(福州十邑)與海外(東南亞、日本、北美)福州人社區之間可以順利溝通,與鄰近的寧德話也相近,但與閩南話互相溝通不大。
研究史
福建地區在唐宋時期曾是漢語音韻學興盛的地區之一。兩部早期韻圖《韻鏡》和《七音略》都跟福建人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七音略》由莆田鄭樵刊印,《韻鏡》的刊印者三山張之麟可能是福州人,福州別稱三山,不過也有別的地方別稱三山的)。但唐宋時期人們關心的只是如何解釋《切韻》,而對方言口語並不關心。明清時期,出現了第一部閩語韻書——《戚林八音》,該書記載了18世紀福州話的音系。此書對閩語韻書影響甚大,閩南韻書所用十五音實則《戚林八音》首創,後來《建州八音》等閩北、閩東地區韻書也受到《戚林八音》很大的影響。廈門、福州、汕頭、海南、台灣等地開埠後,西方傳教士紛至沓來,開始用西方語言學理論來描寫、解釋閩南縣語。小川尚義在20世紀初調查了台灣的方言。 30年代,中國學者用現代語言學理論描寫、解釋閩南語的著作日益增多(例如《閩音研究》)。1950年代是兩岸方言調查的一個高峰期,同時海外亦有《四個閩南方言》的出版。
中國語系
漢藏語系 | 漢語族 | 漢語 | 官話 · 晉語 · 吳語 · 徽語 · 粵語· 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話 · 閩語 |
白語 | 白語 | ||
藏緬語族 | 阿昌語 · 阿儂語 · 倉拉語 · 達讓語 · 獨龍語 · 格曼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嘉絨語 · 景頗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爾語 · 蘇龍語 · 義都語) · 門巴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普米語 · 羌語 · 木雅語 · 柔若語 · 土家語 · 彝語(諾蘇語 · 撒尼語) · 桑孔語 · 扎巴語 · 載瓦語 · 藏語 | ||
苗瑤語系 | 巴哼語 · 布努語 ·炯奈語 · 勉語 · 苗語 · 畲語 · 瑤語支 | ||
壯侗語系 | 標話 · 布央語 · 布依語 · 村話 · 傣語(撣語) · 侗語 · 錦語 · 拉基語 · 拉珈語 · 黎語 · 臨高語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儂語 · 普標語 · 水語 · 佯僙語 · 耶容語 · 仡佬語 · 羿語 · 壯語 | ||
南亞語系 | 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語) · 莽語 · 倈語 · 布甘話 · 克蔑話 · 寬話 | ||
南島語系 | 台灣南島語言 | 泰雅語 · 太魯閣語 · 阿美語 · 撒奇萊雅語 · 布農語 · 巴賽語 · 貓霧捒語 · 噶瑪蘭語 ·猴猴語 · 西拉雅語 · 法佛朗語 · 洪雅語 · 凱達格蘭語 · 龜侖語 ·巴布拉語 · 排灣語 · 卑南語 · 巴宰語 · 噶哈巫語 ·賽夏語 · 邵語 · 道卡斯語 · 魯凱語 · 鄒語 · 卡那卡那富鄒語 · 沙阿魯阿鄒語 | |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 | 回輝話 | ||
阿爾泰語系 | 蒙古語族 | 保全語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 |
突厥語族 | 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西部裕固語 | ||
滿-通古斯語族 | 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 ||
印歐語系 | 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 ||
孤立語言 | 朝鮮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