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語[漢語方言]

晉語[漢語方言]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 晉語使用人口約6305萬 ,晉語區東起太行山、西近賀蘭山、北抵陰山、南至黃河汾渭河谷,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晉語的聲調也有極複雜的連續變調現象。晉語全濁音清化有四種不同的演化方式。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部分地區有六個、七個或四個聲調。晉語有很多與官話差異較大的特徵詞以及保留的古語詞。晉語區還是中國唐詩的重要產區。 晉語的主要使用地區有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陝西省北部、河南省黃河以北大部、河北省西部,地跨175個市縣 。晉語核心區主要為太原話(已分化成新老兩派)和呂梁話。

基本信息

分布

晉語的使用人口為6305萬(《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2007年

),其中山西省2510餘萬,陝西省北部地區約有450萬,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河南省黃河以北大部、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以及毗鄰山西省地區各有1000萬左右,其中內蒙古自治區約有1170萬,河北省西北部的張家口地區約400萬。

山西省大部
太原 大同 朔州 忻州 呂梁
晉中 陽泉 長治 晉城 (除沁水縣西) 臨汾 (局部)
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
呼和浩特 包頭 (大部) 烏蘭察布 鄂爾多斯 巴彥淖爾
陝西省北部
榆林 延安
河南省黃河以北
濟源 新鄉 (大部) 焦作 (大部) 安陽 (大部) 鶴壁
河北省西部
張家口 邯鄲 (大部)

語音

1.古老的入聲

晉語具有入聲,入聲在南方諸語中才比較常見。晉語的入聲韻尾收喉塞(晉城話等部分邯新片除外),保存了喉塞音式的入聲。因此,晉語是四聲齊全的。

1987年《中國語言地圖集》根據“古四聲在今音的演變”把晉語分為八片。

古聲調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古聲母 次濁 全濁 次濁 全濁
例字 麻 陳 讓 舊
并州 平聲 上聲 去聲 陰入 陽入
呂梁 汾州 陽平 陰平 上聲 去聲 陰入 陽入
隰縣 陽平 陰平 上聲 去聲 陰入 陽入
上黨 陽平 陰平 上聲 陽去 陰去 陰入 陽入
五台
陽平 陰平上 去聲 入聲
張呼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大包 陽平 陰平 上聲 去聲 入聲
邯新 磁漳 陽平 陰平 上聲 去聲 入聲
陽平
獲濟 陽平 陰平 上聲 去聲 入聲 陽平
晉城 陽平 陰平 上聲
去聲 入聲
志延 陽平 陰平 上聲 去聲 陰平 入聲

入聲收喉塞尾及入舒同調型:

(1)山西中部、西部、東南部(除晉城)入聲多分陰陽。

(2)從發音看,晉語區入聲只收塞喉尾。爆破很明顯,很象吳語的入聲尾。

(3)入舒同調型。

2.複雜的連續變調

晉語的聲調有極複雜的連續變調現象,也就是一個字的聲調會根據它相鄰的字而變化。晉語連續變調在各種漢語裡顯得特別的地方有:變調的規則會根據相鄰的字的語法功能而不同。因此形容詞-名詞複合詞及動詞-賓語複合詞使用不同的變調規則。當每個字單獨發音的時候合併的聲調可能會在連續變調的時候分化出來。

3.尖團音演化的“博物館”

晉語的尖團音演變狀況在各個地區很不一樣。大致說來,南部大都完全分尖團(晉城市區話除外),中部(如晉西)能夠區分一部分尖團音,北部(如河套)完全不能區分尖團音。整個晉語的尖團音現狀堪稱漢語尖團音發展過程的博物館,清晰地見證了尖音與團音的各個發展時期。

4.多種全濁聲母演化方式

晉語的全濁聲母清化後的演化方式,按地區的不同大致分四種:

(1)平仄都不送氣:分布於并州片(除了太原迎澤區及緊鄰地區的新派太原話)。

(2)平仄都送氣:分布於呂梁片南部、秦晉兩省的黃河沿岸。

(3)平聲與入聲送氣,上聲與去聲不送氣:分布於呂梁片北部。這是第2種方式與第4種方式的過度類型。

中國方言地圖中國方言地圖

(4)平送仄收,即平聲送氣而仄聲不送氣:其他地區都是這

種類型,這種類型是晉語全濁聲母演化的主要方式。

5.塞音特點

(1)塞音聲母ptk帶有舌根擦音x。送氣塞音聲母p't'k'帶有舌根擦音現象比較明顯。(晉城話的入聲沒有喉塞韻,澤州話中的入聲字不具有獨立的調類調值,而隨韻母的聲調變化與非入聲字區分)

(2)鼻音聲母帶有同部位的塞音聲母。

6.某些複合元音的單元音化

如北京話的“桃tau”、“條tiau”、“蓋gai”、“怪guai” 對應晉語的“to”、“tio”、“gae”、“gue”。

7.崇母平聲字的擦音化

字例:茬、柴、窗、瘡、饞、愁、鐲、鍘

8.蟹、止兩攝部分合口字今白讀y

字例:餵、脆

9.鼻音韻尾的合流與消失

10.文白異讀

(1)晉語的文白異讀現象主要集中在山西的中部及與北部鄰近中部的地區。

(2)變讀。改變一個字的聲母、韻母或者聲調的讀法來表示另外一種辭彙意義和語法意義。如平遙“娘”文讀 niang,大娘,大伯父之妻;白讀nye,寺廟裡供奉的娘娘;變讀nia,祖母。

語法

1.表音詞綴圪

(1)分布廣泛在晉語區。

(2)沒有具體辭彙意義,但是有時有語法意義。

(3)也可作為語氣助詞錶停頓或某種感情色彩。

圪頭詞是晉語中最有特點的一類辭彙,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量詞等中都有分布,因其詞語前綴為“圪”,故名。晉語各片中都不同程度的有大量圪頭詞,一些毗鄰晉語的官話區也有少量圪頭詞。關於圪頭詞的來源至今是個謎,有人認為圪頭詞來源於上古漢語的複輔音。

2.指示代詞三分

分別是近指、中指和遠指。

(1)多分布在中部。

(2)近指:這;中指:那;遠指:兀

國語只有“這個”及“那個”兩種。

3.分音詞

晉語的分音詞現象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西部以及北部鄰近中部的少數地區。臨近山西的豫北及陝北、內蒙古中西部也有此現象。例如:

方言點 本詞 本詞讀音 分音詞 分音詞讀音
山西 太原 pæ̃ 薄爛 pǝʔ læ̃
河南獲嘉 pai 卜來 pǝʔ lai
陝西延安 不爛 pǝʔ læ

從上列例詞看,晉語分音詞的一般構成方式如下。分音詞的第一音節與本詞雙聲,分音詞的第二音節與本詞疊韻。大多數首字韻母為ǝʔ,後一音節均為l聲母。

晉語的分音詞多為動詞,也有少量為名詞、量詞。

晉語把單音節字分割為兩個字,即分音詞,從而產生新的詞語。

在其他中國方言,包括國語中也有類似過程(例如:窟窿kūlong<孔kǒng),只是這些過程在晉語中是十分平常。>

4.晉語使用前綴來構成不同種類的派生詞

譬如圪~、忽~、入~,日鬼<鬼>

辭彙

古語詞

1.荷

“荷”在漢語中有兩音兩義。《漢語大詞典》“荷”①蓮、芙蓉;②扛、承擔。“荷”的“蓮”義,用法古今一致,而“荷”的“扛、承擔”義現代漢語中已經較少使用,只在一些帶有文言色彩的詞語或一些成語中才出現,如“荷鋤歸’”“荷槍實彈”。

這個古老的意義卻保存在晉中方言。如晉語:“荷不動就算啦”“把東西荷上”“我能荷動,他荷不動”……“荷”的用法涉及晉語區多個縣市,口語中其意義完全替代了“拿”。侯精一先生《現代晉語的研究》一文中列出十餘條山西中區方言最常用的詞語,其中就有“荷”,在太原、清徐、平遙、孝義、文水等多地方言中均表示“拿”的意思。

2.咥

“咥”有兩音兩義。咥①xi,大笑貌;②die,咬。“咥”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常用了,然後“咥”是個來源古老的字,如《易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孔穎達疏:“履虎尾不見咥齧人。”陸德明釋文:“咥……齧也。馬云:齧。”鄭註:“齧也。”“不咥人,即不吃人”。)又如明代馬中錫《中山狼傳》:“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於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

“咥”在晉語中是個常用詞,如晉語:“咥上兩瓶罐頭哇”、“信飽咥(管飽吃)”……

3.飢、餓

“飢”“餓”在現代漢語中是同義的。可在古代,“飢”與“餓”不同義,“飢”表示輕微的肚子餓;“餓”表示因長久不食,餓得很嚴重,並受到死亡的威脅。《六書故》:“餓”,無食久餒也。《正字通》:“餓”,甚於飢也。《淮南子·說山訓》:“寧一月飢,無一旬餓。”《韓非子·飾邪》:“家有常業,雖飢不餓。”

在今天的晉中方言,“飢”和“餓”意義的差異仍然保留著,並且常用。如晉語“今早晨吃得少,還不到晌午就飢啦。”、“兩天就吃了一頓飯,這陣陣餓得我前心貼後心咧。”“餓”甚於“飢”的意義還保留。

4.窈窕

“窈窕”在現代漢語裡不常用,指女子文靜而美好;裝飾儀容美好。“窈窕”是一個十分古老的詞,如《詩經·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至今,晉語仍保留這個詞,形容年輕女子妖艷、風騷、輕浮時常用到。如晉語“那妮子,可窈窕咧,成天和後生們吊眉扯眼。”馬瑞辰《通釋》云:“《方言》‘秦晉之間,美心為窈,美狀為窕’。”可以為證。秦·李斯《諫逐客書》:“而隨俗雅化,佳治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後漢書·烈女傳·曹世叔妻》:“入則亂髮壞形,出則窈窕作態。”李賢註:“窈窕,妖冶之貌也。”晉中方言的窈窕一詞,不僅包含女子長相姣好之意,而且更加突出女子的妖冶作態,具有貶義色彩。

5.床

在古代,“床”具有坐具義,《說文解字·木部》:“床”,安身之幾坐者。《禮記·內側》:“父母舅姑將坐,奉席請何鄉;將衽,長者奉席請何趾,少者執床與坐。”陳澔集說:“床,……非今之臥床也。”而發展到現代漢語,“床”指睡具,不再表示坐具。

晉中方言卻保留了床的坐具義。如晉語“有塊小床床咧,圪坐圪坐再吃飯哇。”

6.恓惶

《現代漢語詞典》:“恓惶”①〈書〉形容驚慌煩惱。②〈方〉貧苦。由標註符號〈書〉可見,“恓惶”不是現代漢語常用詞,在古漢語中有用到。“恓惶”,煩惱不安貌。如唐·韋應物:“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晉語中的“恓惶”的意義比字典上具有更豐富的感情色彩,如母親說兒子“恓惶的可是個好孩”是說自己的漢字辛苦、聽話、孝順,言語中飽含了母親對兒子的疼愛之情。對別人談論自己的朋友或相識時說“某某恓惶的可是個好人”就不僅是同情,更多的是讚賞了。乞丐要飯,“不說可憐可憐吧”,而說“唉,嬸子大娘,恓恓惶惶的,給上口吃的哇”,這裡的“恓惶”就是“可憐”的意思了。

特徵詞

特徵詞是方言中最典型、最精華的一部分詞語,也是最具有對外排他性的詞語。以下是晉語的特徵詞。

晉語特徵詞
官話辭彙 晉語辭彙
妻子 婆姨、老婆
上午 前晌
松鼠 圪蜊
火柴 (洋)取燈
甲狀腺腫 粗脖子
口吃的人 結咳子
午飯 晌午飯
圪撈
螞蟻 螞蚍蜉
拳頭 圪都
雀斑 蠶沙
惦記,掛念 結記
冬天窗戶上的霜或冰花 呵雪
冰雹 冷蛋子
玉米 玉茭子
太陽 日頭
小偷 賊漢
去年 年時
幹活,工作 生活
餃子 扁食
老鼠 蛄爾
烏鴉 黑老哇(哇是烏鴉的合音)
喜鵲 野鵲子
貓頭音 信鶻
小板凳 床床
茶壺 簍壺
女兒 女子
腦袋 得腦
老繭 死肉
淤血 黑青
圍嘴 牌牌
喜事或喪事 事筵
耳光 鼻竇
原子筆 油筆
閉眼 圪擠眼
伸腰 展腰
把木板等支撐起
關照,幫助 招護
難受 難活
計畫 打劃
哄騙 日哄
吹牛閒聊 諞打
吹牛,說大話 吹打
詢問,打聽,查訪 問詢
勸解,勸說 打幫
裡面 合里
現成,已經準備好的 便宜
人長得好看 吸人
乖,聽話 聽說
流星 走星
堤,沿河防水的建築物 壩堰
鄉巴佬 山漢
踝骨 拐狐
肚兜 肚肚
乘涼 歇涼
散步 圪轉
拍馬屁 溜舔
丟臉 敗興
風俗 鄉俗
討價還價 搞價
阿拉伯數字 洋碼碼
擲,砸,扔掉
比喻兜攬分外的事 攬洋戲
認真落實,以求可靠 靠實
讓人離開 騰開
沉思,考慮 諦懂
準備 支預
品味,體驗 品驗
招架,抵擋 吃架
使人氣氛,使人發火 戳火
說風涼話 跌涼(話)
告訴 告給
核實 叮對
督促,勸 精游
旁邊 邊前
感到身心愉快 好活
精幹利索 精巴
拘束,不自然 把捉
上供
芹菜 胡芹
夫妻 婆姨漢
姑表兄弟 姑舅
骷子,腦
水餃 扁食,水餃(新)
年輕人 後生
傻子 碴,灰子
骨頭 骨頭、骨殖
熱鬧 紅火
懂了 解下了
不懂 解不下
總共 一滿
蚊子 蜢子
男孩
小子
女孩 女子
鼻涕
鼻子
眉眼

語片劃分

晉語標準分區圖晉語標準分區圖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晉語分為八片:

①.并州片: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共16市縣。

②.呂梁片:分布在山西省西部、西南部與陝西省北部。共14市縣。

③.上黨片:分布在山西省東南部部分地區(除晉城)。共15市縣。

④.五台片:分布在山西省北部、陝西省北部與內蒙古西部後套地區。共29市縣旗。

⑤.大包片:分布在山西省東北部、內蒙古西部黃河以東、陝西北部。共37市縣旗。

⑥.張呼片: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中部。共30市縣旗。

⑦.邯新片:分布在山西東南端(晉城)、河南省北部、河北省西南部。共39市縣。

⑧.志延片 :分布在陝西省北部。共7市縣。

片名 市縣名
并州片 太原市 、 古交市 、 清徐 、 婁煩 、 晉中市 (原 榆次市 )、 太谷 、 祁縣 、 平遙 、 介休市 、 靈石 、 交城 、 文水 、 孝義市 、 壽陽 、 榆社 、 孟縣
呂梁片 汾州小片 呂梁市 (原 離石縣 )、 汾陽市 、 方山 、 柳林 、 臨縣 、 中陽 、 興縣 、 嵐縣 、 靜樂 、 交口 、 石樓 、 佳縣 、 吳堡 、 清澗
隰縣小片 隰縣 、 大寧 、 永和 、汾西、 蒲縣
上黨片 長治市 、長治縣、 長子 、 潞城市 、 屯留 、 黎城 、 壺關 、 平順 、 沁縣 、 武鄉 、 沁源 、 襄垣 、 安澤 、 沁水 (城關以東)
五台片 忻州市 、 原平市 、 定襄 、 五台 、 岢嵐 、 神池 、 五寨 、 寧武 、 代縣 、 繁峙 、 應縣 、 河曲 、 保德 、偏關、 靈丘 、 朔州市 (原朔縣、 平魯 )、 渾源 、 陽曲 、 杭錦後旗 、 磴口 、 烏海市 、 巴彥淖爾市 (原 臨河 )、 府谷 、 神木 、 靖邊 、 米脂 、 綏德 、 子長 、 子洲
大包片 大同市 、 大同縣 、 陽高 、 天鎮 、 左雲 、 右玉 、 山陰 、 懷仁 、 陽泉市 、 平定 、 昔陽 、 左權 、 和順 、 包頭市 、 固陽 、 武川 、 土默特左旗 、 和林格爾 、 托克托 、 清水河 、 達拉特旗 、 準格爾旗 、 伊金霍洛旗 、 五原 、 杭錦旗 、 烏審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 四子王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後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鄂爾多斯市 (原 東勝 )、 榆林市 、 衡山
張呼片 呼和浩特市 、 卓資 、 涼城 、 商都 、 太僕寺旗 、 興和 、 化德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 烏蘭察布市 (原 集寧 )、 豐鎮市 、 二連浩特市 、 張家口市 、 張北 、 康保 、 沽源 、 尚義 、 陽原 、 懷安 、 萬全 、 崇禮 、 懷來 、 涿鹿 、 赤城 、 領受 、 平山 、 鹿泉市 (原 獲鹿 )、 元氏 、 贊皇
邯新片 磁漳小片 邯鄲市 、 邯鄲縣 、 涉縣 、 成安 、 臨漳 、 武安市 、 磁縣 、 永年 、 肥鄉 、 雞澤 、 曲周 (東里酊以西)、 廣平 (城關以西)、 邢台縣 (城關以西)、 沙河市
獲濟小片 新鄉市 、 新鄉縣 、 衛輝市 (原 汲縣 )、 輝縣市 、 獲嘉 、 延津 、 鶴壁市 、 淇縣 、 安陽市 、 安陽縣 、 林州市 (原 林縣 )、 湯陰 、 焦作市 、 沁陽市 、 修武 、 博愛 、 武涉 、 溫縣 、 濟源市 、 晉城市 、 陽城縣 、 陵川縣 、 澤州縣 、 高平市
志延片 延安市 、 志丹 、 延川 、 吳旗 、 安塞 、 延長 、 甘泉

歷史

起源

山西簡稱晉,元代定都北京之前因居黃河之東而叫河東,春秋全境都屬於晉國,戰國初以晉陽為中心一分為三,分成韓趙魏。趙魏方言接近於以都城長安為中心的秦晉方言。

經過學者研究,漢代的揚雄《方言》中把西漢方言分為13類:一,秦晉;二,鄭韓周;三,梁、西楚;四,齊魯;五,趙、魏之西北;六,魏衛宋;七,陳、鄭之東郊,楚之中部;八,東齊與徐;九,吳揚越;十,楚(荊楚);十一,南楚;十二,西秦;十三,燕代。

一、“秦晉”起源說

漢語方言學學者喬全生認為晉語為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直系遺傳,如《切韻序》中說:秦隴則去聲為入,而現代晉語中仍有遺存,塑、婦、賂、咳、赦、廁、秘、做、措,這些字在中古韻書《廣韻》中都是為去聲的,而晉語至今讀入聲。

據司馬遷《史記·晉世家第九》記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姬誦十年“成王與叔虞戲,削桐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指的就是今天山西晉南侯馬、翼城一代。叔虞是周的貴族,說周時的關中古方言。有學者猜測,晉語源於古關中方言。

揚雄《方言》記載以秦晉語為最多,且在語義的說明上也最細,有些甚至用秦晉語作中心來講四方的方語。由此可知秦晉語在漢代政治文化上所處的地位,漢代的通語應該是以秦晉語為主的。因為一個新興的統治者對於過去在政治文化上有力量的語言是往往承接過來的,春秋時代的雅言就是一般所說的官話,官話就是“夏言”,“夏言”應當是以晉語為主的,因為晉國立國在夏的舊邑,而且是一時的霸主,晉語在政治和文化上自然是占優勢的,等到後來秦人強大起來,統一中夏以後,秦語和晉語又相互交融,到了西漢建都長安的時候,所承接下來的官話應當就是秦晉之間的語言了。有人說重耳在當上晉文公之前流亡十九年,不僅走遍山西境內的曲沃、蒲、令狐、桑泉、臼衰、廬柳等地,而且還到過衛、齊、曹、宋、鄭、楚、秦等諸侯國,看來他是用晉方言來與外地打交道的,這說明當時晉方言的確是有影響力的權威方言之一。

中古以後都城遷離了秦晉方言區的長安,古晉語便不再以天下“通語”的身份出現。晉語區在北方有一個很封閉的地理環境,四面山川阻隔,發展緩慢,保留了較多古漢語特點。

晚唐、五代雖然對晉方言記錄甚少,但是對關中長安方言記錄得很多,因為秦晉方言具有相似性,我們仍能看出一些晉語音系的演變,其特點就是陽聲韻的鼻韻尾大量脫落。宋代西部晉語區(今陝西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長期被西夏國統治著,是西夏國的腹心地帶,晉語也因之有了自己的音系記錄——《番漢合時掌中珠》,該書本是西夏國統治民族党項人所編的西夏國境內漢語方言與党項語的對譯詞典,本世紀隨著西夏文的破譯,裡面的漢語方音也被破譯出來,根據龔煌誠先生、李範文先生的擬音,可以得知其與中部晉語,以及中原官話汾河片、關中片的白讀高度對應,而且顯然是一種高度不同於當時漢語共同語(《平水韻》)的一種方言。

二、“趙魏之西北”起源說

今山西大部分地區和毗鄰地區在春秋時期為晉國所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據學者(陳慶延《方言史研究中的社會語言學視角——以晉語史為例》)觀察今晉語的區域早在公元前325年到前295年在趙武靈王手中已經初定規模。戰國中晚期的趙國,尤其是趙武靈王執政期間,趙國的地理邊疆與今晉語區大體相當。此外,韓的一部分地區也包括在晉語區中,所以說今天的晉語區的基礎是韓趙兩國的疆土。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這樣的格局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歷代所發生的局部性的變化,不僅使這種格局越來越符合今晉語區的劃分,而且使晉語各次方言區的分片,也與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基本上符合。

晉語的真正前身是“趙、魏之西北方言”,由於魏國曾與趙國交換土地,故而魏國西北部除晉南地區被秦國占領,其餘地區後來均屬趙國,因此今日晉語區的大部分地區同戰國時的趙國領地相吻合。

趙國第一代都城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屬晉語并州片),第二代都城在中牟(在今河南省北部的鶴壁市,屬晉語邯新片),第三代都城在邯鄲(在今河北省西南部,屬晉語邯新片),趙氏滅代國後設立代郡(屬晉語張呼片),滅中山國後奪得河北省西部地區(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西部,屬晉語張呼片、大包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滅樓煩、林胡後挺進山西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平原,設立了雁門郡(轄今山西省大同市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屬晉語大包片、張呼片)和雲中郡(轄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與山西省西北部,屬晉語大包片、張呼片、五台片),秦、趙“長平之戰”前夕,山西省東南部原屬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東南局部)也併入趙國(這一地區即今晉語上黨片)——由此可知,趙國奠定了晉語區的文化基礎,晉語區實為趙國文化區。

漢代以後,除趙國都城邯鄲以及被趙國吞併的中山國外,昔日的趙國領地均處於漢代十二刺史部之一的“冀州”境內。冀州轄有九郡:太原郡(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轄今山西省中部)、上黨郡(治今山西省長子縣,轄今山西東南部部分地區)、西河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轄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部、山西省西部、陝西省東北部)、雁門郡(治今山西省右玉縣,轄今山西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雲中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轄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山西省西北部)、五原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朔方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轄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定襄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由雲中郡分出,轄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與今山西省朔州市交界一帶)、上郡(治今陝西省榆林市,轄今陝西省北部),另外代郡(治今河北省蔚縣,轄今河北省張家口市)也曾屬於冀州,這十郡基本上就是現代的晉語區(邯鄲-新鄉片除外)。

而東晉時期的建興郡(治今晉城市、轄今山西東南部的晉城盆地)、河內郡(治今豫北)也因長期處於中原文化核心區,且在五代時期,隸屬中原王朝後梁、後周管轄,與河南關係密切,而遠離晉語核心區。晉南地區由於長期被長安、洛陽直轄,最終與中原官話趨同。

從戰國時期的趙國到漢代的冀州共有七百年,這一地域北有陰山,南有太行、王屋、霍山,東有太行,西有賀蘭、中條,處於一個非常封閉的地理環境之中,漫長的歲月使這一區域產生了相同的文化和語言(對此《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方言》等都有詳盡的記載),故而西漢末年揚雄在其《方言》一書中所說的“趙、魏之西北方言”(或簡稱之為“趙語”)即為現代晉語的祖語。王臨惠先生在其《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一書中指出古晉語源出於山西省西南部的晉國發祥地,而其北出霍山、占領的大片戎狄土地最終在“三家分晉”後歸屬於趙國。

發展

漢代滅亡後,出現了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的長期亂象。“五胡亂華”,這一時期古晉語的記載幾乎為零。這一時期中國出現了民族大融合,人口流動也很快,揚雄所記載的13種方言大多消亡了,但古晉語仍堅強的生存著。

顏師古《刊謬正俗》里記載的隋、唐四大漢語方言是:①吳楚方言、②“山東”方言(燕方言)、③“太原”方言(趙方言)、④“關中”方言(秦隴方言)。

通過比較晉語與宋、元官話入聲的源流、演變以及知組、精組、莊組、章組的歸併,發現晉語入聲韻的歸併也和北京官話早在宋代就已分家,知組、精組、莊組、章組的歸併最晚在元代就已分家。

晉語不分尖團的時間比北京早,明清交替之季的太原名儒傅山就已指出當時太原話開始不分尖團,而清初反映北京話的《五方元音》里北京話還是分尖團的。所以這點應該是晉語影響北京官話,而非北京官話影響晉語。

由於阿爾泰語族的長期侵蝕,北方方言的入聲大部分消失了,只有晉語區因為地理上的封閉性與行政區劃長期的統一性,能夠長期保持其獨立性,在北方方言區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入聲。以至於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晉語仍然保持上古時期的許多特徵。特別是明清時期,晉語又出現了一次大發展。由於晉商和山西移民的大量活動(明初的洪洞大移民與清朝民國的跑“ 走口外”),使晉語的使用範圍擴大到了塞北地區。

北部晉語以呼市為界,走東口的晉人帶去了并州晉語,走西口的晉人帶去了朔方晉語。

現狀

近古都城遷至北京,晉語進一步被邊緣化。

今天的晉語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進程,但這個進程卻是晉語的退化進程。近代以來,由於晉商的衰落等諸多因素,經濟的衰落導致了文化的自卑,晉語地位一落千丈。同時隨著官話的大量推廣,晉語正出現急劇退化的趨向,晉語的領土也正在日益退縮。延安地區被官話蠶食,京郊的延慶、懷柔完全淪陷。河內地區向中原官話靠攏。晉語的各大城市,官話完全占據了統治地位,晉語的堡壘已經被官話從內部攻破。晉語區的年輕一代,大量的放棄母語,投入了官話的懷抱。今日之晉語已經到了歷史上最危險的時刻。

山西文化山西文化

現代七大方言是:官話、吳語、贛語、湘語、粵

語、閩語、客家語。新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北方所有有入聲的地區方言命名為“晉語”,並獨立出官話。晉語成為與官話、吳語、粵語等並列的一大方言。晉語之所以在古代就是獨立方言有以下證據:喬全生先生指出晉語平聲不分陰陽(這是并州片、張呼片的特徵),至少在八百年前就和官話分道揚鑣;溫端正先生認為晉語(指并州片、呂梁片、上黨片)入聲分陰陽,邯新片不分陰陽。所以晉語獨立而江淮官話(入聲不分陰陽)不獨立。侯精一先生更提出十點證據,在此不再贅述。另外,晉語古代就是獨立方言最重要的證據就是晉中晉語白讀古全濁聲母不論平仄一律不送氣,這和閩語、越南語、平話、湘語文讀、膠遼官話(古“齊東野人之語”被北方官話同化後形成的官話)是一致的,和官話、吳語、粵語、客家語、贛語、徽語都不相同。

文化

唐詩

一方水土一方情,晉善晉美晉方言。一方水土一方情,晉善晉美晉方言。

河東,是中國詩歌的重要發祥地,《全唐詩》

中記錄的晉語區詩人作品有5000多首,占總量的十分之一。

山西歷史上出過許多大詩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王翰等。當時這些唐代詩人肯定不會說當今的國語,用國語去朗讀唐代山西詩人的作品,許多韻味出不來。

實際上,這些唐代大詩人當時都是說的晉語,因此在詩歌創作中的平仄聲調,也多多少少帶有今山西方言的影子,如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用國語讀和晉語讀,韻味是完全不同的。晉語比國語更適合讀白居易的文章。出生在那個年代的河東詩人們吟誦詩歌用的一定是自家方言。

語言是一種文化基因,它在不斷改變,也不斷被繼承。儘管用晉語去讀唐詩也許不是當年的味道,卻總還有些飄渺之音令人回味。

戲曲

山西戲曲基本上是用晉語演唱的,雖然它也吸收書面語成份和某些別地的方言成份,但是它畢竟是以晉語為基礎的,它的聽眾一般也只限於該方言區或該方言附近的地區。

如晉劇就是在蒲州梆子的基礎上,吸收晉中地區各種民眾藝術的長處及語言特色,經過豐富和發展而形成的。山西的四大梆子最早活動地區分別在晉中、晉西南、晉北、晉東南,而這四個地區的方言也恰好是有所差異的。更有甚者,四大梆子的活動區劃正好與山西方言的內部區劃大體一致。山西中原官話區汾河片是蒲州梆子的活動區,晉語邯新片是懷慶梆子的活動區、山西晉語并州片形成了中路梆子,山西晉語五台片又形成了北路梆子。如果當地觀眾聽不懂戲劇中的唱詞和說白,那么這種戲曲在該地自然是沒有多大生命力的,所以山西戲曲的流行範圍和山西晉語有密切的關係。

民歌

山西的民歌都是用當地方言傳唱的,民歌和方言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繫。這種聯繫不但體現在歌詞上,而且體現在音調上。

晉中民歌的《奴家生的苦》中有這樣兩句唱詞:“男人氣悶心呀三塊錢數不清,勤吃懶做動也不待動。”歌謠中的“氣悶心”“不待動”就是晉中方言詞。“氣悶心”是“沒出息”之意,“不待動”就是不想勞動的意思。歌謠中這個農家媳婦鞭撻了丈夫的懶惰,訴說自己的不幸命運,曲調上帶有濃重的晉中秧歌韻味,鄉土氣息很濃。

飲食

山西中部和南部都以麵食為主。但晉中是以麵條為主,麵條的形狀很多,常食用的有剔尖、拉麵、擀麵、刀削麵、貓耳朵、揪片等。山西名歌中有“祁縣太谷榆次城,削麵拉麵香煞人”的詞句,反映了晉中人對麵食的喜好程度。晉南部卻以吃饃為主,臨汾侯馬人愛吃“泡饃”。晉中對面,晉南對饃的不同喜好,反映了山西兩大方言區不同的飲食習慣。

民族融合

在晉語區北面等地區,古代有匈奴、鮮卑、女真、契丹、蒙族、滿族等18個屬於阿爾泰的民族。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漢族的語言成為語言融合的勝利者。而在今天的部分晉語中仍然可以找到一些阿爾泰語系遺留下來的痕跡。如:壽陽方言中有個物量詞“骨”,相當於國語中的“個”,使用範圍比“個”廣泛的多,可稱作“萬能物量詞”,例如:一骨牛(一頭牛)、一骨豬(一頭豬)、一骨人(一個人)、一骨桌子(一張桌子)。又如猴,今晉中一帶稱小孩為“猴猴”、“猴旦”、“猴兒們”,便源於蒙古語HUHO(小孩)。今山西雁北一帶稱奸詐可惡之人為“忽拉蓋”,忽拉蓋即蒙古語的“賊”[XUTgε]。晉語區歷史上居住過一些阿爾泰系的民族,很自然的姓氏中也會留下一些胡姓,大部分是複姓,如宇文,宇文為鮮卑族的一支,即東部鮮卑。榆次區長凝鎮及其附近有姓宇文者為當地一大家族。

地理環境

晉語區與原遊牧民族聚居區交界,和大部分北方地區一馬平川的地理環境有很大區別,晉語區通往外界的四周都有大山阻隔:北部陰山,東部太行山,南部中條山、呂梁山南部、黃龍山,西部子午嶺。晉語區基本上在山西高原和豫北平原上,境內地理環境錯綜複雜,環境相對封閉,此是造成晉語在北方獨特的主要原因。

山西省是一個山地型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至2000米。主要山脈有太行山脈、恆山山脈、太岳山脈、中條山脈、呂梁山脈。主要河流有黃河、汾河、沁河、涑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丹河。從北向南依次有大同盆地、忻(州)定(襄)盆地、太原盆地、長治盆地、晉城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封閉的地理環境是山西晉語區形成的自然條件,也是晉語中心區域方言演變滯後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山西之形勢最為完固”、“山川I形便”,大的戰亂很少波及。居民“仰有所事,俯有所育”,社會穩定,經濟活躍,人丁興旺,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文化及人文心理。

代表方言

太原話

太原話為晉語的代表方言,有入聲,平聲不分陰陽,老派中文白異讀現象較多,古全濁聲母字今白讀不論平仄全不送氣,有較多的連讀變調現象,與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官話方言有較大不同。

太原話有聲母21個(包含零聲母),36個韻母。單字聲調與并州片其他地區方言一樣,有平聲11、上聲53、去聲45、陰入2以及陽入54這5個單字聲調。古上聲全濁今歸為去聲,古上聲全清及次濁仍讀上聲,古入聲全清及次濁今歸為陰入,古入聲全濁歸為陽入

。陽入調有併入陰入調的趨勢,且入聲字有按照國語歸派入其他聲調的趨勢。

榆次話

聲母

榆次話有21個聲母(包含零聲母),與官話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榆次話無捲舌聲母,有/v/和/z/及/ŋ/等聲母;

古全濁塞音擦塞音平聲字今均白讀為不送氣聲母,如:長/ʦɒ/、疼/təŋ/、錢/ʨie/;

古禪崇船母平聲字,在今榆次話白讀中均為擦音聲母,如:嘗/sɒ/、唇/suŋ/、祠/sɿ/;

部分生母書母平聲字,白讀為擦塞音聲母,如:雙/ʦʰuɒ/、輸/ʦʰu/等;

部分見系開口二等字的齶化,如:耕/ʨie/、隔/ʨiaʔ/等;

精心從邪合口三等字的齶化;

k、kʰ、ŋ等聲母可與細音相拼,如:我/ŋie/、哥/kie/、革/kiaʔ/、看/kʰie/等;

零聲母其他

p 巴布北盆 p' 旁鋪怕潑 m 棉妹門木 f 馮富父伏 v 文外碗物
t 低杜動旦 t' 天糖套透 n 怒鬧年納 l 里臉淚列
ts 住止張重 ts' 瓷此處出 s 死傷樹濕 z 人忍讓如
擠雞據甲 tç' 妻起犬曲甲 ç 西戲孝席
k 鋼古櫃國 k' 康苦庫客 ŋ 我昂安岸 x 海猴貨活
ø 兒野玉約

韻母

榆次話有31個韻母,與國語相差較大,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單元音化:效攝字主元音單元音化,如“毛”“桃”等字的韻母為單元音,大致相當於英語中hot的元音,開口更小;

鼻音尾韻母的純口音化:鹹山攝口音化為/ɛ/、/e/,曾梗通攝鼻韻尾白讀省略;宕江攝韻母口音化為/ɒ/

有相當數量的山攝開口一等韻見系字和個別蟹攝果攝開口一等韻見系字讀細音的現象,如:乾、甘、趕/kie/、看/k'ie/、哥/kie/、我/ŋie/等。

保留入聲韻母:榆次話有喉塞音尾的入聲韻母。

ɒ 巴幫沙嘗 加江假梁 化霜廣壯
ɛ 板旦砍旱 川歡戀酸
ɔ 毛刀老牡 小條苗嬌
ʌə 貝微手坡 牛久秋幼 躲坐稅伙
ɿ 資知事時 i 眉里井鏡 u 布畝務 y 呂娶醉兄
ər 耳兒二爾 ie 寫縣皆 ye 靴元遠捐
ai 妹賣來改 uai 堆腿怪壞
əŋ 門盟問升 彬尋心星 尊宗困送 均軍訓論
乏八舌博 iaʔ 甲結學藥 uaʔ 奪鐲洛說 yaʔ 絕缺越閱
ʌʔ 不十直尺 iʌʔ 急一笛鼻 uʌʔ 突粥骨律 yʌʔ 足俗曲局

aʔ組的喉塞音韻尾較鬆弛,發音不短促。

聲調

榆次話有五個單字聲調:分別為平聲11、上聲53、去聲35、陰入21、陽入54,古上聲全濁今歸為去聲,古上聲全清及次濁仍讀上聲,古入聲全清及次濁今歸為陰入,古入聲全濁歸為陽入。

連讀變調時產生一個新聲調45,入聲

連讀變調

疊字詞

榆次話的疊字詞發音特點是:前字促化為入聲(主元音弱化為ʌ),後字保留原音節,變調規律:

稀稀ɕiʔ²¹ ɕi¹¹

金金ʨiʌʔ²¹ ʨiŋ¹¹

房房fʌʔ²¹ fɒ¹¹

姑姑kuʔ²¹ ku¹¹

婆婆pʌʔ²¹ pʌə¹¹

絡絡luʌʔ²¹ lua¹¹

窟窟kʰuʌʔ²¹ kʰuʌʔ²¹

粉粉fʌʔ⁵³-⁵⁴ fəŋ⁵³-¹¹

鼻鼻piʌʔ⁵⁴ piʌ⁵⁴-²¹

豆豆tʌʔ³⁵-⁴⁵ tʌə³⁵-⁵³

柱柱ʦuʔ³⁵-⁴⁵ ʦu³⁵-⁵³

其他

入聲字在上聲、陽入字前變作45調,如:

熱水za²¹-⁴⁵ su⁵³

喝酒xa²¹-⁴⁵ ʨiə⁵³

十五sʌʔ²¹-⁴⁵ u⁵³

七十ʨʰiʌʔ²¹-⁴⁵ sʌʔ⁵⁴

變音

同一字詞在不同辭彙中時,在聲母韻母聲調等方面可能會有變化,如:

我 ŋie⁵³

我們 ŋʌʔ⁵³-⁵⁴ məŋ

我媽 ŋaʔ⁵³-⁵⁴ mɒ¹¹

文白異讀

由於歷史上直至當代,榆次話都受到共同語(歷史上的官話及現代國語)的不斷影響與同化,榆次話產生了較成體系的文白異讀系統。一般來說,日常生活用語中多使用白讀音,而書面語及新辭彙中多使用文讀音。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白讀音和文讀音也在不斷變化,主要的趨勢是白讀音逐漸消失,新的文讀音逐漸取代老的文讀音,文讀音逐漸取代白讀音。如今,許多字詞的白讀音已經很少有人使用,趨於消失。

長治話

聲母

p 布步班比 p' 盤旁怕潑 m 棉妹門木 f 馮富父伏
t 低杜動旦 t' 天糖套透 n 南鬧年納 l 里臉淚列
ts 主中組租 tsʻ 瓷此處出 死傷樹濕
擠雞據甲 tç' 妻起犬曲 ç 西戲孝席 ɤ 暗愛歐額
k 鋼古櫃國 k' 康苦庫客 x 海猴貨活
ø 兒言文遠

學術研究

晉語[漢語方言]晉語[漢語方言]

侯精一,當代著名語言學家,中國語言學會會長。著

有《現代漢語方言概論》《山西方言研究》、《晉語的分區》、《論晉語歸屬》等。

喬全生,山西大學教授,中國音韻學會會長,山西省語言學會會長。喬全生多年來致力于山西方言研究,先後出版《晉方言語法研究》《晉方言語音史研究》《洪洞方言研究》《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等學術著作。他的研究團隊掛在研究所有一副對聯“擎天佇地方九州言三晉,索古求今貫千載注百音”。喬全生提出“晉方言是唐五代西北方言的直系後裔”“臨汾片方言是宋西北某方言的延續”等觀點,在學界引起不小反響。“在很多人眼中,山西方言‘土’,不好聽。其實,山西方言不‘土’,它只是太古了,成了語言演化史上的‘活化石’。”喬全生說。

唐五代,是唐政權滅亡後對亂世中更替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代,距今已1000多年。唐五代西北方言在陝西、甘肅等地已消逝在歷史長河之中。山西地處黃土高原,轄區山巒起伏,溝壑眾多,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居住在這裡的人們流動較少,造就了山西方言能夠保存古代方言痕跡。現在,在山西方言中,不僅保留著古音。一些極古老的文言詞,現在仍保留在山西方言中,讓山西方言說起來,優雅而有韻味。

語言關係

與中原官話

山西省南部的運城和臨汾、晉城(沁水縣西),以及山西省東北部的廣靈縣均不屬於晉語。山西東南端晉豫交界的晉城屬於晉語和中原官話的過渡方言。

晉城話,是中原官話過渡方言,屬邯新片獲濟小片晉語(不包括沁水西等講中原官話汾河片地區)。晉城古稱澤州及澤州府,自古就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門戶,受中原官話影響,語音語調非常類似於有入聲的國語。晉城話不分尖團音(即z/c/s轉化為j/q/x),分前後鼻音,指示代詞也不三分,入聲沒有喉噻韻,也沒有獨立的調類,已經相當微弱,但韻母主要元音具有獨特的音質,依靠其獨特的韻母主要元音[ə]和[a:]和中古舒聲字相區別,保持其獨立的入聲字類。入聲主要調值和陰平字一樣,都是33。大部分陽入聲字已讀舒聲。晉城話中存在明顯的繞聲和大量的兒化音,且所用辭彙有80%以上的和中原官話方言同源(如“噴一會兒”、“得勁兒”、“使慌”、“枯出”、“今兒”、“夜兒個”、“中”等等)。不但語音語調不同於一般的晉語,而且也沒有多數晉語中普遍的慣用辭彙(如“撇”“候生”以及“乃”“寡”“忽”等字頭詞),因此和長治、臨汾、運城等北部西部山西地區方言有極大的差別。
運城和臨汾一帶的方言屬中原官話汾河片,與同屬中原官話的關中片相近,但比關中方言更加存古,中古時期西北方言的面貌保存較好,因此要比關中方言更加遠離官話;

與冀魯官話

廣靈話與河北省張家口市的蔚縣話接近,屬於冀魯官話保唐片淶阜小片,該小片諸縣大多位於太行山脈以西,清初以前曾屬山西省,至今該片大多方言點深臻曾梗通五攝合流(也即不分前後鼻音),與北部晉語高度一致,但由於入聲今已舒化,因為向北方官話過渡,故被學界劃入冀魯官話保唐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