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又稱羅羅語(Lolo)。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四川、貴州、廣西4省(區)以及越南、緬甸、泰國境內。中國境內彝語的使用人口約400餘萬(1982),分為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個方言。
語言特點
①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濁兩套。許多地區的塞音、塞擦音還有帶與不帶鼻冠音的區別。②除少數方言外,元音一般分鬆緊,但只在某些聲調的音節里構成對立,如北部方言只在33、44兩調的音節里對立。③韻母一般由單元音構成,沒有塞輔音韻尾,但泰國碧粟彝語有-p、-t、-k韻尾。雲南、貴州部分地區有少數複元音、鼻化韻和鼻尾韻。④有3~5個聲調,調型簡單。⑤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基本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⑥名詞、動詞、人稱代詞作定語時,在中心詞前;形容詞、數量詞作修飾語時,在中心詞後。有些副詞修飾雙音節中心詞時,在中心詞的兩個音節之間。⑦量詞豐富,有些方言的量詞能直接修飾中心詞,起後置冠詞的作用。如北部方言量詞起不定冠詞的作用,東部方言部分地區量詞起定冠詞的作用。⑧有的方言有標誌各種句子成分(包括主語、賓語)的結構助詞。⑨一部分動詞的自動態和使動態,用輔音清濁交替表示,如威寧彝語ɡu55(穿衣)、ku55(使穿)。⑩有些方言以謂語動詞、形容詞的重疊、變調錶示疑問,如涼山彝語dz嚕33(吃)、dz嚕44dz嚕33(吃嗎?)單音的詞和詞根占優勢,構詞後綴多,前綴少;複合詞多,單純詞少。四音格聯綿詞較豐富。
語法特點
彝語為康區彝族的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個方言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區。即東部方言區內又有滇黔次方言、滇北次方言和盤縣次方言;北部方言內又有北部次方言和南部次方言主。各方言和次方言內又包含25個土語。康區的彝語屬北部次方言中的什扎土語(也稱聖乍語),有43個輔音、10個元音、4個聲調。輔音有清、濁兩類,均作聲母;韻母由單元音構成。元音鬆緊相對,調型簡單,多為平調或降調,沒有曲折。音節結構的主要形式為:輔音+元音+聲調,或元音+聲調。其語法特點是:(1)語序倒裝,或為“主>賓>謂”,或為“賓>主>謂”。如“我吃飯了”,彝語多為“我飯吃了“或”飯我吃了“。(2)一部分動詞靠輔音清濁交替構成動詞和使動。(3)動詞、形容詞重疊表示疑問。(4)形容詞、量詞作定語時其位置在被修飾的中心詞之後。(5)否定詞作狀語修飾形容詞、動詞時,其位置在單音的中心詞前、在雙音的中心詞之間。(6)無名詞所有格。
辭彙有下列特點:(1)單音的詞和詞根占優勢。同義、近義詞較豐富。有相當數量的漢語借用詞。彝語是彝族內部的主要交際工具,但漢語的使用也十分普遍。在彝、藏雜居區,有相當一部分彝族民眾也能使用藏語進行交際。
語言分類
語音各方言的塞音、塞擦音、擦音都分清濁兩類。北部、東部、東南部方言的部分地區,濁塞音、濁塞擦音還有帶與不帶鼻冠音的區別,如北部方言喜德話b:mb、d:nd、ɡ:嬜ɡ、扷:n扷、唓:n懍、d懍:nd懍。有的方言的邊音、或邊音和鼻音也分清濁兩類。東部、東南部兩個方言有舌尖後塞音和鼻音,如威寧有t、th、庽、η庽、η。東南部方言(撒尼話)有小舌音q、qh、尣和複輔音t峠、dl。西部方言西山土語有前置喉塞音聲母妱m、妱v、妱n、妱怱、妱l。多數方言的元音全部或大部分鬆緊對立。全部對立的,如南部方言峨山話:拋、e:廠、a:a、o;o、γ:γ、u:u、嚕:嚕、廞:廞。各方言元音鬆緊與聲調有一定的互相制約關係,如東部方言祿勸話(二區)鬆緊元音只在高平調的音節里構成對立。有些地方的緊元音有減少或消失現象,如東南部方言文山話(普拉)只有個別元音區分鬆緊;東部方言貴州大部分地區元音已不分鬆緊。④多數方言的韻母由單元音構成,沒有塞音韻尾。少數方言有複元音和帶鼻音韻尾(或帶半鼻音)的元音,大都出現頻率小,或只用於拼寫漢語新借詞。⑤各方言元音音位的對立關係,各具特色,如北部方言大多數地區都有舒唇元音(一種“次圓唇”的舌尖元音和央元音)與展唇、圓唇元音相對立。東部方言(貴州)u、y,對立。東部、南部、中部3個方言的部分地區有廞、廞,與嚕、嚕,γ、γ對立。西部方言巍山話a、ɑ對立,u、y對立,u、揁1)對立。東南部方言、a或、ɑ對立。⑥一般有3~4個聲調,少數地方(如彌勒、尋甸、姚安)有5個聲調。調型簡單,多為平調和降調,沒有曲折調。⑦音節結構的主要形式是:輔音+元音+聲調,元音+聲調。語法以虛詞和詞序為主要語法手段。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名詞和一部分代詞作定語時,在中心詞前。數量詞和形容詞作定語時,在中心詞後。多數方言的否定詞作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時,在單音的中心詞前、雙音的中心詞之間。但西部方言的否定詞mα21作狀語修飾雙音形容詞時,一般在中心詞前,也可在某些雙音形容詞之間,如唓u55(快)mα21(不)di21(樂)“不快樂”。介詞一般在賓語後,但在少數方言裡,有的介詞在賓語前,如彌勒話vα33“把”,祿勸話ko32“把”;有的介詞在賓語後,如彌勒話mε55“從”,ɡε33“被”,祿勸話尶a33“讓”,d尶e55“給”。指示代詞一般在名詞中心詞後,數量詞前,但東南部方言宜良話(撒尼)的指示代詞在一定條件下可在名詞前,也可在名詞後。②量詞很豐富。有的方言裡,量詞可以直接限制名詞,起泛指或定指冠詞的作用,如涼山彝語量詞起不定冠詞的作用;祿勸話量詞起定冠詞的作用。③少數方言有標誌主語、賓語的助詞。如威寧話有主語助詞o55,彌勒話有賓語助詞lε33。④各方言還使用某些屈折變化作為表示語法意義的輔助手段,如北部、中部、東南部3個方言謂語動詞、形容詞用重疊、變調手段表示疑問。一部分動詞用輔音清濁交替表示使動和自動的對立。如威寧話ɡu55“穿(衣)”,ku55“使穿”;彌勒話do11“燒”,to55“使燒”。
辭彙①各方言間約有40%的同源詞。如“打”:喜德話ndu21,威寧話ndu13,石屏話d廞33,巍山話de21,宜良話d,姚安話d廞21。②單音的詞和詞根占優勢。在單音的詞、詞根基礎上構成的複合詞較多,複音的單純詞很少。在名詞、動詞、形容詞中,並列結構的雙音格和四音格聯綿詞很豐富。這種聯綿詞,一般由同義、近義或反義詞素構成。前後兩部分並立對稱,詞義一般較構成它的詞素的綜合意義更為概括。如涼山彝語`ɡu21ɡa33“道路”,vi55奞徲vi55ɡa33“衣服”。四音格是雙音格的擴展形式,按結構分為4~6種類型,如祿勸話形容詞四音格分為AABB、ABAC、ABCB、ABCC、ABCD5種類型。③各方言辭彙體系中,狹義的分名多於共名。分名分異根、同根兩類。異根狹義詞如祿勸話mu21“(麵粉)細”,堭h廞33b“(棍)細”,a55va33t廠“細緻”,怱i33mγ21“(皮膚)細”。同根狹義詞如涼山彝語宨徲pa33pa33“(人)黃”,宨徲44ko33ko33“(火)黃”,宨徲奞徲奞徲“(草)黃”,宨徲44nd懍e33nd尶e33“(星)黃”。④雲南、貴州各方言中漢語借詞比涼山彝語多。
調查研究
彝語調查研究,是弄清地名的來歷、含義及演變的主要途徑,這是方法問題,對彝族語地名,尤為重要。歷代地方志中,對地名的記錄又比較多的,如《漢書·地理志》、《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等,都記述了很多地名資料,這是從事地名工作的寶貴資料。然而,上述種種資料更多的是歷史地名,即漢語地名,對民族語地名特別是彝族語地名,接觸到的很少很少。從楚雄地區來看,地方志中只記載了是什麼,而不涉及為什麼,只記述名稱沿革、演變,不記述名稱的真實含義。這原因恐怕與修志者不懂彝語有關,例如地方志中對彝族語言說“其伊呀之聲不可辯”,因此,對“硪碌”一名,也只好杜撰出“有石如屏日硪碌”之類的解釋。在這個問題上,如果偏信隻言片語,抱殘守缺,勢必貽誤後人。楚雄市地名總數4472條,其中彝族語地名782條。這么多的彝語地名,在地名普查中,只查清了433條。未查清的349條地名,要按質按量完成《楚雄市地名志》的編纂,必然是一句空話。書本上又沒有,當然只有田野考察,向民眾了解。
在實踐中,十二字的調查方法,即看“其字,酌其音,察其實,明其義”。工作中曾碰到這樣兩條地名,非常有趣。一條是“兆吉村”。鄉里填寫的普查表上說"古時就叫兆吉村,現在還叫兆吉村。上報普查成果時,當然只能空白。到了編纂地名志時,就不能再空白了。於是就按“兆吉”這字音,仔細斟酌可能是那兩個音,先考慮語音還原的問題。辨認為叫兆可能是柞的轉音轉寫,“吉”可能是“基”的轉音轉寫。彝語,“作基”意即“山樑邊的箐”。請教在市政府工作的彝族同志,也確認無誤。到實地一看,確實也象,這是一個坐落在山箐邊的村子。可是村中老人既不同意是彝語地名,也說不出所以然。後來在另一位老人的指點下,察看了村中古墓,地名方才明白,原來:此村始祖名叫尹肇基,系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五十一都人氏,名朝隨軍雲南,官至迤西道台,卸任後定居該地,人們以其名“肇基”為村名。墓碑上還刻著尹氏二十三代子孫的字輩名字。此墓重修於清光緒十九(公元1893)年。因年代遠久、缺乏文化,兼之二十多年不掃墓,人們便把此事遺忘了,第一任年輕的小隊會計寫不來“肇基”二字,便用“兆吉”代替,通過實地考察,更正了用字,含義自然也就清楚了。
在處理兆吉這條地名之後,另外幾條地名也產生了聯想,提出問號,經過複查之後,多數還是合乎實際的,只有“櫻桃”一名有出入。櫻桃村,原為“因有櫻桃樹而名”。經過實地調查,大誤。“櫻”為“衣”之轉音轉譯,“桃”為“塔”的轉音轉寫。“衣塔”:彝語,衣:水;塔:松樹。意為松樹林旁有水的地方。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到地名普查十二字口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特別是疑難地名,少了一環,往往貽誤。
中國語系
漢藏語系 | 漢語族 | 漢語 | 官話 · 晉語 · 吳語 · 徽語 · 粵語· 平話 · 湘語 · 贛語 · 客家話 · 閩語 |
白語 | 白語 | ||
藏緬語族 | 阿昌語 · 阿儂語 · 倉拉語 · 達讓語 · 獨龍語 · 格曼語 · 哈尼語 · 基諾語 · 嘉絨語 · 景頗語 · 拉祜語 · 傈僳語 · 珞巴語(崩尼-博嘎爾語 · 蘇龍語 · 義都語) · 門巴語 · 納西語 · 怒蘇語 · 普米語 · 羌語 · 木雅語 · 柔若語 · 土家語 · 彝語(諾蘇語 · 撒尼語) · 桑孔語 · 扎巴語 · 載瓦語 · 藏語 | ||
苗瑤語系 | 巴哼語 · 布努語 ·炯奈語 · 勉語 · 苗語 · 畲語 · 瑤語支 | ||
壯侗語系 | 標話 · 布央語 · 布依語 · 村話 · 傣語(撣語) · 侗語 · 錦語 · 拉基語 · 拉珈語 · 黎語 · 臨高語 ·毛南語 · 莫語 · 仫佬語 · 儂語 · 普標語 · 水語 · 佯僙語 · 耶容語 · 仡佬語 · 羿語 · 壯語 | ||
南亞語系 | 布朗語 · 德昂語 · 佤語 · 京語(越南語) · 莽語 · 倈語 · 布甘話 · 克蔑話 · 寬話 | ||
南島語系 | 台灣南島語言 | 泰雅語 · 太魯閣語 · 阿美語 · 撒奇萊雅語 · 布農語 · 巴賽語 · 貓霧捒語 · 噶瑪蘭語 ·猴猴語 · 西拉雅語 · 法佛朗語 · 洪雅語 · 凱達格蘭語 · 龜侖語 ·巴布拉語 · 排灣語 · 卑南語 · 巴宰語 · 噶哈巫語 ·賽夏語 · 邵語 · 道卡斯語 · 魯凱語 · 鄒語 · 卡那卡那富鄒語 · 沙阿魯阿鄒語 | |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 | 回輝話 | ||
阿爾泰語系 | 蒙古語族 | 保全語 ·達斡爾語 · 東部裕固語 · 東鄉語 · 蒙古語 · 土族語 · 康家語 | |
突厥語族 | 哈薩克語 · 吉爾吉斯語 ·撒拉語 · 韃靼語 · 維吾爾語 · 烏茲別克語 ·西部裕固語 | ||
滿-通古斯語族 | 鄂倫春語 · 鄂溫克語 · 赫哲語 · 滿語 · 錫伯語 | ||
印歐語系 | 俄語 · 色勒庫爾語 · 瓦罕語 | ||
孤立語言 | 朝鮮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