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hōng yī yī yuàn nèi fēn mì bìng kē jiàn shè yǔ guǎn lǐ zhǐ nán (shì xíng )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11年9月14日國中醫藥醫政發〔2011〕44號印發,自2011年9月14日起施行。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
一、總則
第一條 為指導和加強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規範化建設和科學管理,突出中醫特色,提高臨床療效,在系統總結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建設與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參照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指南。
第二條 本指南旨在指導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管理者加強內分泌病科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建設與管理,同時可作為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開展評價工作的參考和依據。
第三條 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設和管理。
第四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應在內分泌病基本診療技術基礎上,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套用藥物和技術開展內分泌病診療工作,注重突出中醫藥特色,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繼承、創新和發展中醫特色診療技術,不斷提高中醫臨床診療水平。
第五條 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應加強對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的指導和管理,中醫醫院應加強對內分泌病科的規範化建設與管理,保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不斷提高中醫臨床診療水平,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二、基本條件
第六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應具備與其醫院級別、科室功能相適應的場所、設備設施和技術力量,以保證本科診療工作的有效開展。
第七條 有條件的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門診,可開設糖尿病門診、甲狀腺疾病門診。有條件的中醫醫院可開設病房,具備提供內分泌病科急診診療服務的能力。
第八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門診可設定普通門診、專家門診、諮詢門診、檢查室、治療室、糖尿病併發症篩查室、健康宣教室、康復鍛鍊室等各區域應布局合理,就診流程便捷,能夠保護患者隱私。建築格局和設施應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病房除設定常規治療室、健康宣教室和康復鍛鍊室外,應設定各類和中醫治療室,中醫治療室能夠開展針灸、火罐、穴位貼敷、中藥熏洗、耳穴埋豆和理療等,有條件的醫院應設立胰島素強化治療室、內分泌病臨床試驗操作室、藥膳食療室和非藥物療法中心。
第九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設備配置,應與醫院級別、科室功能相適應,在配備基本診療設備和相應急救設備、藥品的同時,應配備中藥離子導入設備、中藥熏洗設備、足底治療設備等,有條件的醫院可酌情選配空氣壓力波循環驅動、中藥灌腸設備、雷射治療設備、紅外光療設備等有助於提高中醫療效的中醫診療設備。設備和相關功能檢查室應全院共享。
第十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應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診療方案與技術操作規程,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根據科室情況,應建立貼敷、耳穴埋豆、穴位注射、藥浴、足底按壓、紅外線治療等常用診療技術操作規範及相應的管理制度。
三、人員隊伍
第十一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占執業醫師的比例不低於70%,並根據工作需要配備經過中醫專業培訓的其他類別執業醫師。
第十二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高級、中級、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比例應合理,年齡構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撐科室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梯隊。
第十三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醫生均應接受過中醫內分泌病專業系統培訓,掌握中醫內分泌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醫類別住院醫師經規範化培訓後應熟練掌握本科室常見病種(病證)的診斷標準,掌握本學科主要病種中醫診療方案、臨床路徑、臨床指南和基本診療技能,掌握常用中藥方劑113首(見附屬檔案),掌握內分泌病中醫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常用診療技術的操作。
中醫類別主治醫師應在達到住院醫師基本要求基礎上,對某些病種具有較高的中醫診療水平,對臨床常見的疑難病形成系統的中醫診療思路,積累相當的診療經驗,具備常見內分泌病科急危重症處理能力,並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中醫診療工作。
中醫類別副主任醫師以上醫師應在達到主治醫師基本要求基礎上,具有較高的中醫理論素養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具備對少見、危重和疑難內分泌病的診斷和套用中醫方法處理的能力,具備按時組織修訂本科室主要診療方案的能力。
第十四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住院醫師應在完成規範化培訓中的轉科培訓後,在內分泌病科上級醫師指導下,重點培訓常見內分泌病的診斷標準、本科主要病種的診療方案、臨床路徑、臨床指南和基本診療方法、內分泌病中醫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常用診療技術的操作。
中醫類別主治醫師主要通過參加進修、跟師學習、參加學習班等方式,重點培訓疑難病的中醫診療技術方法、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新技術、新方法等,了解內分泌病防治新進展,明確個人專業發展方向,並掌握一項以上中醫專業特長。在晉升副主任醫師之前,有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內分泌專科或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進修半年以上的經歷。
中醫類別副主任醫師以上醫師主要通過參加高級研修班、學術會議、跟師學習等方式,重點培訓少見內分泌病和疑難、危重內分泌病的中醫診療技術方法,掌握內分泌病防治新進展。
第十五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主任應由從事中醫內分泌專業工作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或系統接受過中醫藥專業知識培訓(2年以上)的臨床類別執業醫師、並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擔任。二級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主任應具備從事中醫內分泌專業學習和工作10年以上經歷和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三級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主任應具備從事中醫內分泌病專業10年以上工作經歷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第十六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執業醫師人數在10人以上的三級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和有條件的二級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應建立學術帶頭人制度。
學術帶頭人作為本科室的學術權威,應具備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從事中醫內分泌病專業臨床工作15年以上,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學術地位。學術帶頭人負責指導本科室中醫特色的傳承和創新工作,組織研究確定本科室學術發展方向,指導重點項目的制定與實施。
第十七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學術繼承人,應有從事中醫內分泌專業學習和工作10年以上的工作經歷,二級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學術繼承人應具備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三級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學術繼承人應具備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學術繼承人培養應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區的資源,通過跟師學習、高級研修班、學術會議等方式,著重進行中醫理論、老專家學術思想、臨床經驗、中醫內分泌學防治新進展等方面的培訓。
第十八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應做好本科室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採取師帶徒、名醫講堂、老專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傳承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
第十九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護理人員應全部系統接受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西醫院校畢業的護士3年內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時間不少於100學時。
第二十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護士應熟悉內分泌常見疾病的中醫藥診療基本知識,掌握內分泌病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護理知識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醫護理常規和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提供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護理服務和健康指導。
第二十一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護士長是內分泌病科護理質量的第一責任人,二級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護士長應具備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並具有3年以上內分泌病科臨床護理工作經驗,三級中醫醫院應具備主管護師或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並具有5年以上內分泌病科臨床護理工作經驗。
第二十二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要積極套用中醫藥方法,促進中醫診療水平的提高。應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將辨證論治優良率、中成藥辨證使用率、中醫治療率、門診中藥飲片處方比例、急危重症中醫參與率、治癒好轉率等納入醫師績效考核。
四、服務技術
第二十三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應注重繼承發揚中醫傳統診療技術,在保證醫療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創新內分泌病中醫診療技術。
第二十四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應具備常見、多發內分泌病診治的能力,二級中醫醫院應具備開展消渴病、癭病、癭氣、肥氣等內分泌病診療的能力。三級中醫醫院應在二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基礎上,具備開展消渴病、消渴痹(消渴心痹、消渴痛痹、消渴腎病、消渴暈厥、消渴中風、消渴水腫、消渴壞疽、消渴視物昏渺等)、血濁、癭病、癭氣、癭瘤、癭病發熱等疑難、急危重症診療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五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應注重突出中醫藥特色,鼓勵門診和病房使用中藥飲片,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合理套用中成藥和醫院中藥製劑。開展針灸、耳穴埋豆、貼敷、推拿、足底按壓、穴位注射、藥浴、理療等中醫特色服務項目,提高中醫臨床療效。
第二十六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應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發布的相關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結合本科室臨床實際,形成本科室重點病種的中醫診療方案,並套用於臨床,定期對本科室診療方案的實施情況及療效水平進行分析、總結及評估,不斷最佳化診療方案,提高中醫臨床療效。
第二十七條 強化中醫基本功訓練,不斷提高中醫診療水平。執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查房內容要體現中醫辨證論治思想,做到辨證準確、理法方藥一致,充分發揮上級醫師對下級醫師中醫診治的指導作用;及時開展病例討論,提高急危重症、疑難病的中醫診治水平。
第二十八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應根據發展方向和建設規劃,注重引進吸收新的診療技術,並以臨床為基礎、療效為核心,在中醫理論、技術方法、藥物製劑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
傳統非藥物療法、外治療法和中藥製劑是體現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診療特色的重要方面。應在繼承現有傳統特色製劑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發新的製劑,更好地滿足臨床需要。
五、環境形象
第二十九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應根據本單位和本科室的實際情況,在環境形象建設上注重體現中醫藥特色優勢。
第三十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環境形象建設的重點應包括門診走廊和候診區、病房走廊、治療室等區域。
第三十一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的環境形象建設,應通過內部裝飾、展板布置等形式,重點傳播中醫藥防治內分泌病的科普知識,介紹中醫藥防治內分泌病的方法及專家特長,彰顯中醫藥防治內分泌病的特色和優勢,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文化氛圍。宣傳知識、介紹方法和彰顯特色的具體內容,應使用中醫病名和中醫術語,並依據病種的變化及時調整。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的內部裝飾,根據不同的區域、內容,可以採用有關名醫名言警句的書畫作品、中醫內分泌病專業歷史人物和本科室名醫照片、招貼畫、櫥窗展櫃、實物、觸控螢幕、視頻網路、宣傳折頁等宣傳形式,宣傳中醫藥文化及內分泌病科相關科普知識。
六、附則
第三十三條 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開展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按照相關要求執行。
第三十四條 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專科醫院、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以內分泌病診療為特色的,參照本指南進行建設和管理。
第三十五條 民族醫醫院內分泌病科建設與管理相關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醫藥管理部門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條 本指南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七條 本指南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屬檔案: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常用方劑目錄
1.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白虎湯(《傷寒論》) 3.白頭翁湯(《傷寒論》) 4.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引趙氏方) 5.敗毒散(《小兒藥證直訣》) 6.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 7.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 8.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9.保和丸(《丹溪心法》) 10.貝母瓜蔞散(《醫學心悟》) 11.萆�分清飲(《丹溪心法》) 12.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13.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14.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5.參蘇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 17.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8.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19.大柴胡湯(《金匱要略》) 20.大承氣湯(《傷寒論》) 21.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22.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 23.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 24.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25.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26.地黃飲子(《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27.定喘湯(《攝生眾妙方》) 28.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 29.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0.防風通聖散(《宣明論方》) 31.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32.葛根芩連湯(《傷寒論》) 33.固沖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34.瓜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 35.歸脾湯(《濟生方》) 36.桂枝湯(《傷寒論》) 37.厚朴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 38.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39.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40.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1.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 42.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 43.理中丸(《傷寒論》) 44.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5.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46.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47.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48.麻黃湯(《傷寒論》) 49.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50.麻子仁丸(又名脾約丸)(《傷寒論》) 51.麥門冬湯(《金匱要略》) 52.暖肝煎(《景岳全書》) 5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4.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55.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56.清胃散(《蘭室秘藏》) 57.清營湯(《溫病條辨》) 58.清燥救肺湯(《重樓玉鑰》) 59.三仁湯(《溫病條辨》) 60.桑菊飲(《溫病條辨》) 61.桑螵蛸散(《本草衍義》) 62.桑杏湯(《溫病條辨》) 63.腎氣丸(《金匱要略》) 64.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 65.十棗湯(《傷寒論》) 66.實脾散(《重訂嚴氏濟生方》) 67.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68.四磨湯(《濟生方》) 69.四逆散(《傷寒論》) 70.四逆湯(《傷寒論》) 71.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72.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73.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74.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75.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 76.痛瀉要方(《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 77.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78.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 79.烏梅丸(《傷寒論》) 80.吳茱萸湯(《傷寒論》) 81.五苓散(《傷寒論》) 82.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 83.仙方活命飲(《東垣試效方》) 84.消風散(《外科正宗》) 85.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86.小柴胡湯(《傷寒論》) 87.小薊飲子(《濟生方》) 88.小建中湯(《傷寒論》) 89.小青龍湯(《傷寒論》) 90.小陷胸湯(《傷寒論》) 91.瀉白散(瀉肺散)(《小兒藥證直訣》) 92.杏蘇散(《溫病條辨》) 93.鏇復代赭湯(《傷寒論》) 94.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95.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96.一貫煎(《柳州醫話》) 97.茵陳蒿湯(《傷寒論》) 98.銀翹散(《溫病條辨》) 99.右歸丸(《景岳全書》) 100.玉女煎(《景岳全書》) 101.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102.越鞠丸(《丹溪心法》) 103.增液湯(《溫病條辨》) 104.真武湯(《傷寒論》) 105.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106.止嗽散(《醫學心悟》) 107.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 108.枳實消痞丸(《蘭室秘藏》) 109.炙甘草湯(《傷寒論》) 110.豬苓湯(《傷寒論》) 111.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112.左歸丸(《景岳全書》) 113.左金丸(《丹溪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