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1.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夜甚神不寧,角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2.清營湯治熱傳營,脈數舌絳辨分明,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組成
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銀花、連翹、元參、黃連、竹葉心、丹參、麥冬。
![黃連](/img/5/110/cGcq5CM0EzXzQzM2YzN1MzNxYjN3QTM4AjN1ADM0QTNwAzMxAzLzc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用量
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黃15g,元參9g,竹葉心3g,麥冬9g,丹參6g,黃連5g,銀花9g,連翹6g。
用法
上藥,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牛角鎊片先煎,後下余藥)。
主治
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細數,舌絳而乾。
配伍特點
清營解毒為主,配以養陰生津和“透熱養陰”,使入營之邪透出氣分而解。
運用
本方用於熱入營分證,臨床套用以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斑疹隱隱,舌絳而乾,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寸脈大,舌乾較甚者,可去黃連,以免苦燥傷陰;若熱陷心包而竅閉神昏者,可與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合用以清心開竅;若營熱動風而見痙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鉤藤、地龍以熄風止痙;若兼熱痰,可加竹瀝、天竺黃、川貝母之屬,清熱滌痰;營熱多系由氣分傳入,如氣分熱邪猶盛,可重用銀花、連翹、黃連,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葉、板藍根、貫眾之屬,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禁忌
使用本方應注意舌診,原著說:“舌白滑者,不可與也”,並在該條自注中說:“舌白滑,不惟熱重,濕亦重矣,濕重忌柔潤藥”,以防滋膩而助濕留邪。
附註
附方
清宮湯
組成
元參心、竹葉卷心、犀角(水牛角代替)、連心麥冬、蓮子心、連翹心。
用量
元參心9g,蓮子心2g,竹葉卷心6g,連翹心6g,犀角(水牛角代)30g,連心麥冬9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心解毒,養陰生津。
主治
溫病液傷,邪陷心包證。發熱,神昏譫語。
方義
“宮”乃心之宮城,即心包。本方證乃溫熱之邪陷入心營,逆傳心包所致,治療以清心解毒,養陰生津為主。故原書用藥特點是犀角取尖,余皆用心,意取同類相投,心能入心,即以清心包之熱,補腎中之水,且以解毒辟穢。用於上證,可使心營熱清,水火交融,熱毒清解,心神得安。若與清營湯相較,則本方重在清心包之熱,兼以養陰辟穢解毒,清營湯重在清營中之熱,兼以透熱轉氣,故所治各有不同。
加減化裁
痰熱盛,加竹瀝、梨汁各25毫升;咯痰不清,加瓜蔞皮4.5克;熱毒盛,加金汁、人中黃;漸欲神昏,加銀花9克,荷葉6克,石菖蒲3克。
附方
清宮湯(《溫病條辨》)
文獻
方論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方中犀角、黃連,皆人心而清火。犀角有清靈之性,能解夫疫毒;黃連具苦降之質,可燥乎濕邪,二味為治溫之正藥。熱犯心包,營陰受灼,故以生地、玄參滋腎水,麥冬養肺金,而以丹參領之入心,皆得遂其增液救焚之助。連翹、銀花、竹葉心三味,皆能內徹於心,外通於表,辛涼清解,自可神安熱退,邪自不留耳。”
《溫病條辨》卷1:“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譫語,目常開不閉,或喜閉不開,暑入手厥陰也。手厥陰暑溫,清營湯主之。”
中藥方劑之清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