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歸芍芩甘術,風邪散見可通嘗。
組成
秦艽、甘草、川芎、當歸、白芍藥、細辛、川羌活、防風、黃芩、石膏、白芷、白朮、生地黃、熟地黃、白茯苓、川獨活。
用量
秦艽90g,甘草、川芎、當歸、石膏、川獨活、白芍藥各60g,細辛15g,川羌活、防風、黃芩、吳白芷、白朮、生地黃、熟地黃、白茯苓各30g。
用法
每服30克,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如遇天陰,加生薑7~8片;心下痞,加枳實3克。
主治
風邪國中經絡證。口眼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或惡寒發熱,苔白或黃,脈浮數或弦細。
方解
本方所治乃風邪中於經絡所致。多因正氣不足,營血虛弱,脈絡空虛,風邪乘虛入中,氣血痹阻,經絡不暢,加之“血弱不能養筋”,故口眼喁斜、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風邪外襲,邪正相爭,故或見惡寒發熱、脈浮等。治以祛風散邪為主,兼以養血、活血、通絡為輔。方中重用秦艽祛風通絡,為君藥。更以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等辛散之品,祛風散邪,加強君藥祛風之力,並為臣藥。語言與手足運動障礙,除經絡痹阻外,與血虛不能養筋相關,且風藥多燥,易傷陰血,故伍以熟地、當歸、白芍、川芎養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榮,絡通則風易散,寓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並能制諸風藥之溫燥;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配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化生氣血;生地、石膏、黃芩清熱,是為風邪郁而化熱者設,以上共為方中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兼使藥之用。
配伍特點
以祛風散邪為主,配伍補血、活血、益氣、清熱之晶,疏養結合,邪正兼顧,共奏祛風清熱,養血通絡之效。
運用
本方是治風邪國中經絡之常用方。臨床套用以口眼喁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微惡風發熱,苔薄微黃,脈浮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無內熱,可去黃芩、石膏等清熱之晶,專以疏風養血通絡為治。“如遇天陰,加生薑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禁忌
本方辛溫發散之品較多,若屬內風所致者,不可使用。
中藥方劑之大字類二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