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決
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伍枳朴瀉力強,痞滿燥實四症見,峻下熱結第一方。
去硝名曰小承氣,輕下熱結用之效,調胃承氣硝黃草,便秘口渴急煎嘗。
組成
大黃、枳實、厚朴、芒硝。
用量
大黃(12克)、厚朴(24克)、 枳實(12克)、 芒硝(9克)。
方義
本證是由傷寒之邪內傳陽明之腑,入里化熱,或溫病邪入胃腸,熱盛灼津所致。治療方法以峻下熱結為主。實熱內結,胃腸氣滯,腑氣不通,故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里熱熾盛,上擾神明,故譫語;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是熱盛傷津之徵。“熱結旁流”證,乃燥屎堅結於里,胃腸欲排除則不能,逼迫津液從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熱厥、痙病、發狂等,皆因實熱內結,或氣機阻滯,陽氣被遏,不能外達於四肢;熱盛傷筋、筋脈失養而攣急;或胃腸燥熱上擾心神所致。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為君藥。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並能軟堅潤燥,為臣藥,二藥相須為用,峻下熱結之力甚強;積滯內阻,則腑氣不通,故以厚朴、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並助硝、黃推盪積滯以加速熱結之排泄,共為佐使。
配伍特點
硝、黃配合,相須為用,瀉下熱結之功益峻。合用即能消痞除滿,又使胃腸氣機通降下行,以瀉下通便。四藥合用,共奏峻下熱結之功。
運用
大承氣湯口服及灌腸治療急性腸梗阻30例,獲得良好療效。其中機械性腸梗阻18例,麻痹性腸梗阻12例;病程最長5天,最短6小時。其典型的症狀是:腹痛,腹脹,嘔吐,便秘;查體:腹部輕度壓痛,腸型和腸蠕動波,腸嗚音亢進或減弱,金屬音及氣過水聲;X線攝片:小腸積氣積液。以生大黃12克芒硝30克 枳實、厚朴各15克 2劑,分別濃煎,每劑100毫升口服及保留灌腸。如未奏效,12小時後再煎2劑,藥量加倍,同時配合胃腸減壓、補液及抗感染。結果:顯效16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73.3%,其中18例麻痹性腸梗阻全部有效,12例機械性腸梗阻也有4例有效。
加減化裁
若兼氣虛者,宜加人參補氣,防瀉下氣脫;兼陰津不足者,加玄參、生地以滋陰潤燥。
禁忌
使用本方時,應以痞(心下悶塞堅硬)、滿(胸脅脘腹脹滿)、燥(腸有燥屎,乾結不下)、實(腹中硬滿,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滿不減)四證及苔黃、脈實為依據。正如張秉成說:“此方須上中下三焦痞滿燥實全見者,方可用之”。吳瑭亦說:“承氣非可輕嘗之品,……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脈體沉實,的系燥結痞滿,方可用之”。
附註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複方大承氣湯的比較
四個承氣湯均用大黃以蕩滌胃腸積熱。大承氣湯硝、黃並用,大黃後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頗峻,為“峻下劑”,主治痞、滿、燥、實四症俱全之陽明熱結重證;小承氣湯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減,故攻下之力較輕,稱為“輕下劑”,主治痞、滿、實而燥不明顯之陽明熱結輕證;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朴,雖後納芒硝,但大黃與甘草同煎,故瀉下之力較前二方緩和,稱為“緩下劑”,主治陽明燥熱內結,有燥、實而無痞、滿之證;複方大承氣湯由大承氣湯(枳殼易枳實)加炒萊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氣導滯、活血祛瘀作用增強,適用於單純性腸梗阻而氣脹較重者,並可預防梗阻導致局部血瘀氣滯引起的組織壞死。
實驗研究
l.增加胃腸道推進機能及腸容積 《天津醫藥雜誌》1965(10):790~791,大承氣湯經小白鼠口服投藥後有明顯增加消化道推進性運動的作用,在投藥後10分鐘,作用就已明顯。但經靜脈給藥組,炭末在胃腸道的推進距離,未見有增強。經口投予大承氣湯,並有明顯增加腸容積的作用。
2.促進腸套迭的還納,解除梗阻 《天津醫藥雜誌》1965(10):792~793,在觀察大承氣湯對解除腸梗阻的一般作用機理的實驗表明,給藥組10隻家兔(人工腸套迭)完全還納,平均還納時間為15分30秒,還納率100%,對照組中僅3隻還納。實驗還認為,大承氣湯對腸管的作用,以局部為主。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 吳昆《醫方考》卷1:“傷寒陽邪入里,痞、滿、燥、實、堅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調味承氣湯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滿,用之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也;小承氣湯不用芒硝者,以其實而未堅,用之恐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此則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滿、燥、實、堅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
中藥方劑(一)
中藥方劑之大字類三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