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左腿為例,坐椅上,用右手掌按膝蓋骨正中央,輕抓膝蓋。中指沿脛骨伸長,在中指尖水平畫線,與食指方向延長線交匯處既是。
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泄瀉,腿腫膝脛痠,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便寬,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緣由
足三里又名下陵,為胃的下合穴,胃經的合穴,之所以稱它足三里,一是因為此穴位於膝下3寸;二是因為此穴統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諸症。“里”字含寬廣之意,古代“井田制”九百畝為一方里,故以足三里寓其治病範圍廣泛。其定位:仰臥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別名
定位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另外一種簡易找法: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此穴。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操作
直刺1~2寸。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內關治嘔吐;配氣海治腹脹;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痹痛;常灸天裡可養志保健。
主治病症
本穴套用廣泛,為全身強壯要穴,針灸按摩可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亦為消化系統常用要穴。
1.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胃腸炎,胃痙攣,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腸炎,痢疾,急慢性胰腺炎,闌尾炎,腸梗阻,肝炎,消化不良,小兒厭食,輔助胃鏡檢查;
2.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貧血,風濕熱;
3.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4.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膀胱炎,遺尿,陽萎,遺精;
5.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
6.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失眠,神經衰弱,小兒麻痹,面神經麻痹,腦血管病,癲癇;
7.五官科系統疾病:眼疾,口腔疾患,耳聾,耳鳴。
特異性
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土;胃之下合穴。
配伍
配沖陽、仆參、飛揚、復溜、完骨,有補益肝腎、濡潤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天樞、三陰交、腎俞、行間,有調理肝脾,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月經過多,心悸。
配曲池、豐隆、三陰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頭暈目眩。
配梁丘、期門、內關、肩井,有清瀉血熱,疏肝理氣,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乳癰。
配上巨虛、三陰交、切口兩旁俞穴,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用於胃次全切除術。
配陽陵泉、行間,有理脾胃,化濕濁、疏肝膽,清濕熱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配中脘、內關,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配脾俞、氣海、腎俞,有溫陽散寒,調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虛慢性腹瀉。
解析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內物質作用的範圍也。此穴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範圍,常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足三里穴後,散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大量氣化上行於天,形成一個較大氣血場範圍,如三里方圓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與該穴同,下,指本穴位處足之下部,別於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為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沉積之處。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中夾帶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後,因經水散行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被較多氣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駐,形成了本穴大範圍的脾土堆積之狀,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為脾土微粒運送的通道。
(4)鬼邪。鬼,與神相對,指地部的經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氣血中地部經水偏多則為胃之害。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而本穴功用為氣化水濕上補天部胃經之氣,維持胃經濕熱之性,若受以寒、經水偏多,則本穴氣化之氣少,胃經濕熱之性無存,故名鬼邪。
(5)胃經合穴。因胃經自厲兌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氣皆匯合於此,故為胃經合穴。
(6)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氣血的主要變化是地部經水氣化於天,變為天部經氣,物質的運動無風木的橫行、火的炎上、水的潤下等特徵,只有土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補充內容
(國家針灸穴位取穴標準)
足三里穴Zúsānlǐ(ST36)
〖取穴方法〗人體足三里穴位於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疾病〗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人體穴位配伍〗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配內關穴治嘔吐;配氣海穴治腹脹;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痛;配陽陵泉穴、懸鐘穴治下肢痹痛;常灸天裡可養志保健。
〖刺灸法〗刺法:
1.直刺0.5~1.5寸,針感向下膚放散;
2.針尖略向上斜刺,在不斷捻轉運針之時,針感可沿胃經逐漸循股走至髀關、歸來、天樞等穴,少數走向胃腑、劍突處;
3.理氣止痛可用龍虎交戰法;
4.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5~10壯,艾條灸10~20分鐘。強身保健可採用化膿灸,每年1次,或累計灸數百壯或溫灸至皮膚稍見紅暈為度,每日1次,每月20次,有時亦可採用藥物天灸。
〖附註〗(l)足陽明經所人為“合”。(2)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3)參考資料:a.據報導,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穴痙攣。b.據報導,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據報導:針刺人及家兔的該穴,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後12小時增加最顯。d.據報導:針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穴義〗胃經氣血在此形成較大的氣血常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內物質作用的範圍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範圍常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散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大量氣化上行於天,形成一個較大氣血場範圍,如三里方圓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與該穴同,下,指本穴位處足之下部,別於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為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沉積之處。
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經水中夾帶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後,因經水散行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被較多氣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駐,形成了本穴大範圍的脾土堆積之狀,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為脾土微粒運送的通道。
(4)鬼邪。鬼,與神相對,指地部的經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氣血中地部經水偏多則為胃之害。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而本穴功用為氣化水濕上補天部胃經之氣,維持胃經濕熱之性,若受以寒、經水偏多,則本穴氣化之氣少,胃經濕熱之性無存,故名鬼邪。
(5)胃經合。因胃經自厲兌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氣皆匯合於此,故為胃經合穴。
(6)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氣血的主要變化是地部經水氣化於天,變為天部經氣,物質的運動無風木的橫行、火的炎上、水的潤下等特徵,只有土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運行規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後固化於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濕,生髮胃氣。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說明:血壓高時,針灸足三里可降壓,血壓低時,針灸足三里可升壓。
現代套用
足三里的現代醫學治療範圍:足三里作為消化系統疾病的常用要穴,對呼吸系統,血管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以及五官科,婦科,外科,皮膚科等多種疾病均有療效.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胃痙攣,急慢性胰腺炎,食慾減退,贏瘦虛弱,口腔疾患,腹膜炎,便秘,尿閉,休克,動脈硬化,高血壓,神經衰弱,貧血,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四肢倦怠或麻痹疼痛,神經性頭痛,眼疾,腳氣,半身不遂,黃疸,癲癇等症.此穴主治甚廣,為全身強壯穴,針灸可以保健,預防中風.
文獻摘要
《靈樞》: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
《靈樞》: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乾。腸中不便,取三里……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
《外台》: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以三里下氣。
《四總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賦》:三里卻五勞之羸瘦;痹腎敗,取足陽明之上。
《玉龍賦》:心悸虛煩,刺三里。
《千金翼》認為足三里“主腹中寒,脹滿,腹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胸腹中瘀血,小腹脹…傷寒熱不已,熱病汗不出…口苦壯熱…喉痹不能言…胃氣不足,…腳氣”。
《針灸聚英》又雲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心悶不已,卒心痛…水氣盅毒…目不明,產婦血暈,不省人事”。
華佗用足三里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南北朝時劉宋醫家秦承祖雲其“諸病皆治”。
艾灸足三里
保健的套用
唐代王燾在其所編著的《外台秘要》中如是說:“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則令人氣上眼暗,以三里下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一書中提到:“一論中風,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上發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便宜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提出發現中風先兆,可以艾灸足三里和絕骨進行保健預防。日本古人有“莫與沒有灸足三里的人在一起旅行”一說,芭蕉翁在旅行日記一開始就寫道:“在和道神打招呼的時候,手裡沒有拿什麼,裹著破爛的腿袴,扣著笠帽的帶子,心裡卻想著先去灸一灸足三里,比觀賞松島之月還要重要。”中國民間甚至流傳“灸一次足三里等於補一隻老母雞”的說法。而俗語“若要安,三里常不乾”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體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濕潤的狀態,其實就是在足三里行化膿灸的意思。
作用機理
艾灸足三里用於防病保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早已為歷代醫家所認同。在五行學說中,胃屬土,胃經上的足三里是土經中的土穴,尤善健脾和胃。凡胃腸道疾病,不論虛實寒熱之證,都可針灸足三里調治。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賴之充養。所以,調補脾胃重穴足三里可以補益氣血,扶正培元,達到保健防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艾灸調整人體的機能具有整體性,通過溫熱刺激足三里,促進氣血運行,起到散寒驅邪、止痛、化瘀消腫的作用,並能健脾補胃,增強正氣的抗邪抗病能力,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發揮其防病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
現代醫學實驗研究表明,灸足三里能提高紅細胞免疫功能,而且效果與艾灸的時間有一定的關係。也有學者發現,艾灸足三里能明顯提高IgA的水平。另外發現,艾灸足三里兩個月後,灸後空腹血清中上皮生長因子(EGF)的含量有明顯增高,表明保健灸能調節機體EGF的合成與釋放,因而有益於機體的新陳代謝,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灸足三里,能有效改善血液的流變性,對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4],還能同步調整老年人血中的高銅與低鋅,老年腎虛患者的RC3b及RIC百分率均顯著提高。
操作及配穴
一般進行溫和灸,操作時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足三里,約距0.5-1.0寸左右進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即可,一般每側穴灸10-15分鐘,至皮膚稍呈紅暈為度,隔日施灸一次,一個月十餘次左右。老年人可於每日臨睡前30分鐘左右施灸。還有一種方法是化膿灸,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時採用艾條,一次約15分鐘或更長時間。穴位處出現小水泡後停止艾灸,並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待水泡自行吸收。在套用化膿灸時應嚴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在灸足三里的同時,可以有選擇的配伍一些穴位,以便達到更理想的效果。一般強壯灸可以配伍關元,腎俞;消化系統加灸脾俞、胃俞、中脘;神經系統配伍大椎、身柱、腎俞;呼吸系統可配伍肺俞、身柱、風門。心血管系統:高血壓可加風門、曲池、陽陵泉;冠心病配伍身柱、郄門、三陰交、膻中。泌尿生殖系統加腎俞、關元、三陰交。
附註
(l)足陽明經所人為“合”。
(2)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3)參考資料:a.據報導,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穴痙攣。b.據報導,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據報導:針刺人及家兔的該穴,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後12小時增加最顯。d.據報導:針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報導摘錄
高血壓病
取雙側足三里穴常規消毒後,用1.5寸或2寸毫針刺入,得氣後在針柄上放艾炷如杏核大,用火點燃,每次灸3-5壯,每日1次,10日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日。
增強免疫力
針足三里可使B肝表面抗原陰轉率提高,對免疫球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響,能提高補體C3和DHA值,從而控制發病。還有報導表明,針刺人及兔的“足三里”穴能使血中裂解素,調理素及白細胞吞噬指數均有顯著增加,從而增強了機體的免疫力。
調節血細胞
針刺足三里,對脾性全血減少症、營養不良性貧血病人的紅細胞減少和血紅蛋白減少以及放療或化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均有調整作用,針足三里等穴後1-2周均見其上升,說明針刺本穴對血液成分有一定影響。
按摩作用
1、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2、治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羸瘦;
3、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4、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注意事項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簡便易行:
1、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2、可用艾條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鐘,艾灸時應讓艾條的溫度稍高一點,使局部皮膚發紅,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
以上兩法只要使用其一,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 | 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
頭部穴位(背面) | 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
頭部穴位(側面) | 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
腹部胸部穴位 | 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
人體背部穴位 |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
人體上肢穴位 | 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
人體下肢穴位 | 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
人體足部穴位 | 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