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蘇子降氣半夏歸,前胡桂朴草姜隨,上實下虛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蘇子降氣湯
【出典】 和劑局方
【組成】 紫蘇子、半夏、前胡、厚朴、陳皮、甘草、當歸、生薑、大棗、肉桂
【方歌】 蘇子降氣橘半歸,前胡桂朴懆姜隨; 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功能】 降氣疏壅,引火歸元,袪痰止咳。
【主治】 治男、女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目昏眩,腰疼腳弱,肢體倦怠,腹肚廣刺,冷熱氣瀉,大便風秘,澀滯不通,肢體浮腫,有妨飲食。常服清神順氣,和五臟,行滯氣,進飲食,去濕氣。
【方解】 本方是治療上實下虛之喘咳的常用方劑。蘇子、半夏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為方中主藥;厚朴、前胡、陳皮下氣祛痰,協助主藥治療上實,肉桂溫腎納氣治療下虛,均為輔藥;當歸養血潤燥,制約大隊燥藥傷陰的付作用,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
【臨床套用】
1 .適用於外感風寒、咳嗽氣喘、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之咳喘而痰涎壅盛者、喘息性支氣管炎、耳鳴、吐血 衄 血、齒槽膿漏、口中腐爛、走馬疳、水腫、腳氣等。
2 .本方是降氣化痰、溫中平喘的方劑,舉凡咳嗽、喘促、氣逆痰多之症均適用之。
【現代藥理】
1 .化痰平喘止咳:本方能減少支氣管黏膜腺體與唾液的分泌;透過對中樞神經的抑制,能使支氣管平滑肌舒緩。方中揮髮油成分具有袪痰、鎮靜及輕度呼吸抑制作用。
2 .擴張血管:本方能促進血液循環,利於藥力吸收與運送到病變部位,加強療效。
3 .調整腸胃機能:本方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排除腸道積氣,通暢胃腸。
4 .抗菌作用:本方能抑制呼吸道感染性細菌的繁殖。
【加減】
1 .咳喘不能臥:加〈沉香〉。
2 .風寒表盛:去〈當歸、肉桂〉,加〈麻黃、杏仁、蘇葉〉。
3 .氣虛者:加〈人參、五味子〉。
4 ,陽虛者:加〈黃耆、附子〉。
5 .痰熱上壅:去〈肉桂〉,加〈桑白皮〉。
6 .痰濁過多:加〈杏仁、貝母〉。
7 .嘔逆:加〈代赭石〉。
8 .風寒喘嗽:合《定喘湯》。
9 .痰飲喘嗽:合《二陳湯》。
【禁忌】 若中虛痰多,或肺腎兩虛者,不宜使用。
【用法】 飯後溫服。
用量
紫蘇子、半夏(湯洗七次)各75g,甘草(炙)60g,前胡(去蘆)、厚朴(去粗皮,薑汁拌炒)各30g,川當歸(去蘆)、肉桂(去皮)各45g。[陳皮(去白)45g。]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6g,水一盞半,入生薑二片,棗子一個,蘇葉五葉,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加生薑2片,棗子1個,蘇葉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主治
上實下虛喘咳證。痰涎壅盛,胸膈滿悶,喘咳短氣,呼多吸少,或腰疼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
運用
本方是治療上實下虛之喘咳的常用方劑。紫蘇子、半夏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為方中主藥;厚朴、前胡、陳皮下氣祛痰,協助主藥治療上實,肉桂溫腎納氣治療下虛,均為輔藥;當歸養血潤燥,制約大隊燥藥傷陰的付作用,生薑宣肺,而應肺主宣降之性,為佐藥;甘草、大棗調和諸藥為使。
加減化裁
若痰涎壅盛,喘咳氣逆難臥者,可酌加沉香以加強其降氣平喘之功;兼表證者,可酌加麻黃、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氣虛者,可酌加人參等益氣
。
禁忌
本方藥性偏溫燥,以降氣祛痰為主,對於肺腎陰虛的喘咳以及肺熱痰喘之證,均不宜使用。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3:治男女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 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目昏眩,腰痛腳弱,肢體倦怠,腹肚療刺,冷熱氣瀉,大便風秘,澀滯不通,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2.方論選錄 張璐《千金方衍義》卷7:腳氣患在濁氣上攻。故以蘇子、橘皮、前胡、厚朴辛溫降氣;半夏、生薑滌除痰濕;桂心、當歸溫散滯血;甘草、大棗調和中氣。全以降泄逆氣為主,故《局方》更名蘇子降氣湯。後世取治虛陽上攻,痰涎壅盛,肺氣喘滿,服之氣降即安。可見用方但取合宜,不必拘執何病主治也。
中藥方劑之S開頭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
中醫方劑詞典-湯類
大家對湯藥一定都不陌生,那股濃烈的刺鼻味讓人望而怯之,但是湯藥是醫生根據不同病人的身體情況做出的個性化的判斷,然後對症下藥,療效要更好些。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中醫藥劑中的各種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