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養陰清肺是妙方,玄參草芍冬地黃,薄荷貝母丹皮入,時疫白喉急煎嘗。
組成
大生地、麥冬、玄參、生甘草、薄荷、貝母、丹皮、白芍。
用量
大生地6g,麥冬、玄參各9g,生甘草、薄荷3g,貝母(去心)、丹皮、白芍(炒)各5g。
用法
水煎服。一般日服1劑,重症可日服2劑。
功用
養陰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
白喉之陰虛燥熱證。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並逐漸擴展,病變甚速,咽喉腫痛,初起或發熱或不發熱,鼻乾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脈數無力或細數。
方義
白喉一證,多由素體陰虛蘊熱,復感燥氣疫毒所致。喉為肺系,少陰腎脈循喉嚨系舌本,肺腎陰虛,虛火上炎,復加燥熱疫毒上犯,以致喉間起白如腐、咽喉腫痛、鼻乾唇燥。治宜養陰清肺,兼散疫毒。故《重樓玉鑰》說:“經治之法,不外肺腎,總要養陰清肺,兼辛涼而散為主。”方中重用大生地甘寒人腎,滋陰壯水,清熱涼血,為君藥。玄參滋陰降火,解毒利咽;麥冬養陰清肺,共為臣藥。佐以丹皮清熱涼血,散瘀消腫;白芍斂陰和營泄熱;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散結;少量薄荷辛涼散邪,清熱利咽。生甘草清熱,解毒利咽,並調和諸藥,以為佐使。諸藥配伍,共奏養陰清肺,解毒利咽之功。
配伍特點
邪正兼顧,養肺腎之陰以扶正;涼血解毒,散邪利咽以祛其邪。
運用
本方是治療陰虛白喉的常用方。臨床套用以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腫痛,鼻乾唇燥,脈數無力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陰虛甚者,加熟地滋陰補腎;熱毒甚者,加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燥熱甚者,加天冬、鮮石斛以養陰潤燥。並可配合套用《重樓玉鑰》之吹藥方:青果炭6g,黃柏、川貝母、兒茶、薄荷各3g,冰片、鳳凰衣各1.5g。 各研細末,再入乳缽內和勻,加冰片研細,瓶裝備用。
禁忌
白喉忌表,尤忌辛溫發汗,據原方後記載:“如有內熱及發熱,不必投表藥,照方服去,其熱自除。”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重樓玉鑰》卷上:“喉間起白如腐,初起者發熱或不發熱,鼻乾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輕,鼻塞者重,音聲清亮,氣息調勻易治,若音啞氣急,即屬不治。”
2.方論選錄鄭梅澗《重樓玉鑰》卷上:“按白喉一證,即所謂白纏喉是也。諸書皆未論及,惟《醫學心悟》言之。至於論治之法,亦未詳備。緣此症發於肺腎,凡本質不足者,或遇燥氣流行,或多食辛熱之物,感觸而發。初起者發熱,或不發熱,鼻乾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輕,鼻塞者重。音聲清亮,氣息調勻易治;若音啞氣急,即屬不治。近有好奇之輩,一遇此症,即用象牙片動手於喉中,妄刮其白,益傷其喉,更速其死,豈不哀哉!余與既均三弟療治以來,未嘗誤及一人,生者甚眾,經治之法,不外肺腎,總要養陰清肺,兼辛涼而散為主。”
中藥方劑之養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