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輞川鎮位於藍田縣中部偏南,距縣城15千米。這裡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因輞河水流潺湲,波紋鏇轉如輞,故名輞川。轄官上、閆家、河口、安山、苜蓿溝、山底、白家坪、斗溝、西桿廟、錫水、東桿溝、雙龍、六郎關13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建國初為白家坪、官上等鄉,1958年屬嶢山公社,1961年析設輞川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轄閻家、河口、安家山、官上村、山底、苜蓿溝、白家坪、斗溝村、錫水洞、西桿溝、東桿溝、雙龍村、六郎關13個行政村。2011年撤鄉設鎮。
地區概況
52個村民小組,2849戶、11500人,耕地面積7847畝,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格局,農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礦產資源豐富,白灰石、大理石、玄武石遠銷全省建築市場西合高速穿境而過,境內有國防7416、7414、401所國防單位和核工業礦794在此分布。輞峪河、G40高速、藍(關鎮)藍(橋)公路、藍(關鎮)葛(牌)公路過境。景點有唐代詩人王維故居及唐宰相宋之問別墅舊址,有舊石器時期人類活動遺址及劉邦與秦軍最後決戰的嶢關、蕢山古戰場。輞川,在藍田縣城西南約5公里的堯山間,這裡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是秦嶺北麓一條風光秀麗的川道。川水自堯關口流出後,蜿蜒流入灞河。古時候,川水流過川內的欹湖,兩岸山間也有幾條小河同時流向欹湖,由高山俯視下去,川流環湊漣漪,好像車輛形狀(“輞”指的是車輪外周同輻條相連的圓框),因此叫做“輞川”。輞川在歷史上不僅為“秦楚之要衝,三輔之屏障”,而且是達官貴人、文士騷客心醉神馳的風景勝地,素有“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之譽。“輞川煙雨”為藍田八景之冠。
人文歷史
輞川位於藍田縣南10餘里。這裡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因輞河水流潺湲,波紋鏇轉如輞,故名輞川。輞川在歷史上不僅為“秦楚之要衝,三輔之屏障”,而且是達官貴人,文人騷客心醉神馳的風景勝地。“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輞川煙雨”為藍田八景之冠。輞川在唐初是著名詩人宋之問的別業,後被王維購得。從此,王維便過起了“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閒適生活。他依據輞川的山水形勢植花木、堆奇石、築造亭台閣榭,建起了孟城坳、華子岡、竹里館、鹿柴寨等20處景觀,把20餘里長的輞川山谷,修造成兼具耕、牧、漁、樵的綜合性園林勝地。
王維常陶醉於山壑林泉之間,同孟浩然、裴迪、錢起等詩友良朋“模山范水”、“練賦敲詩”、泛舟往來、鼓琴唱合,為輞川二十景寫下了40首五言絕句,取名《輞川集》。其中《山居秋暝》寫道:“空山新雨後,天地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方歇,王孫自可留。”詩句流暢自然,清麗飄逸。王維還畫了《輞川圖》首創了水墨山水畫,他也因之被尊為“畫界南宗鼻祖”。
城鎮發展
鄉黨委、政府一班了因勢利導,精心組織,以鄉黨校為陣地對部分村民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和專業技術培訓。重點突出農業科技知識培訓。針對民眾發展經濟林、食用菌和畜牧業等主導產業的實際,積極與縣農技中心、林科中心、畜牧中心聯繫,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科技講座。現場傳授板栗嫁接,木耳、天麻有性繁殖,地膜覆蓋和科學養殖等技術,為發展經濟做好了人才儲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全鄉已有70%的村民至少掌握了一門實用技術,重點村則個個是能手。以白皮松、板栗為主的林果業,以牛、羊、豬為主的畜牧業,以旅遊渡假為主的“三產”服務業,加快“一區三基地”建設(一區:王維輞川旅遊區,三基地,全國最大的白皮松苗木繁育基地區域性的板栗和青皮核桃加工、銷售集散地)。白皮松、紅明栗已被縣上列為全縣八大名牌產品。“大唐王維苑”已開工建設,“王維輞川靜園山莊”一期工程已完工。鄉境內交通便利,村村通油路,戶戶自來水,電力覆蓋全鄉13個行政村,新崛起的西合高速跨鄉而過,輞川鎮風光秀麗,環境幽美,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輞川溶洞、藍關古道、王維手植銀杏林、王維墓等人文景觀星羅其布,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來這裡觀光旅遊。白皮松培植以安家山為主。在村主任李平剛的帶領下,搞起了白皮松的育苗、培養這一產業。目前全村累計發展面積達610畝,僅此一項全年共收入200萬元,人均2000元。他們將這一產業集約化經營,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幾乎家家都有機車,僅去年至今新增私人小樓27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