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自忠,一代名將,出生於1891年,生於“中華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於1940年去世,別於抗戰相持階段,年49歲。
1911年,張自忠在天津法政學堂求學時,就秘密加入同盟會。
1914年,他投筆從戎赴東北。
1917年,入馮玉祥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軍團長、集團軍總司令等職。
張自忠戎馬近三十載,竭盡微忱。自抗戰時起,命運起落無常。曾被污為漢奸,備受責難。又抱定“只求一死”之決心,一戰於淝水,再戰於臨沂,三戰於徐州,四戰於隨棗,五戰於棗宜臨清,終換得馬革裹屍還,以集團軍總司令之位殉國。以一生之踐行,換得了名中的一“忠”字。
成長故事
1891年,張自忠出生於山東臨清。臨清,是一座歷史底蘊豐厚的古城,位於衛運河與元明運河交匯處,“臨清”也就是臨近清河的意思。由於水陸交通發達,臨清成為聯繫南北的要津,商業繁華,名列江北五大商埠之一,南有蘇杭,北有臨張,一點都不誇張。
臨清為齊國西部故地,素有俠義之氣,臨清亦不例外。史稱,這一帶的人民“性強悍,負義氣,遇事敢為”。明萬曆年間,稅監馬堂以徵稅為名搜刮民財,臨清人民群起暴動。當朝廷派大軍前來鎮壓時,工匠王朝佐挺身而出,一人擔過,從容就義,掩護了抗稅民眾。清乾隆年間,陽穀縣農民王倫為反抗暴政發動起義,後在臨清遭官兵鎮壓,王倫在城樓舉火自 焚,壯烈殉難。到了鹹豐年間,臨清又發生了宋景詩領導的黑旗軍反清起義。起義受挫後,宋景詩不甘屈服,重舉義旗,抗擊清軍,直至戰死。
這幾個事件典型地反映了臨清人民強悍的民風和近乎悲壯的性格,張自忠成長在這樣的環境裡,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
張自忠出生於19世紀末葉,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煎熬之中。清廷昏庸腐敗,國勢極端衰弱,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一浪高過一浪;1894年,清軍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四年後,皆在救亡圖存的戊戌維新運動也以戊戌六君子的殺身成仁而告失敗。1900年,山東人民率先掀起了“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包括臨清在內的魯西一帶,成為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和活動中心之一。義和團運動雖然打擊了外國侵略者,但這種自發的無組織無綱領的混亂的農民 運動,不可能拯救中國於危亡。在八國聯軍的聯合鎮壓之下,義和團運動也失敗了,中國人民陷入了更為悲慘和苦難的境地。
張自忠的少年歲月,就是在這樣一個黑暗時代度過的。這個背景對他的成長影響至深。
三年後,父親張樹桂前往江蘇贛榆就任巡檢,把自忠也帶了去。1905年,張樹桂因政績不錯,署理贛榆知縣,官晉五品。此時的張自忠年屆十四,已長成一個英姿勃發的少年。贛榆縣衙的深宅大院已關不住生性好動的自忠。一得空,他就溜出門去,四處轉悠。一天,他跑到街上閒逛,見一個無賴在欺侮兩個賣菜的老頭。他二話沒說,衝過去對準無賴就是一拳,倆人便扭打起來。自忠雖年少,卻身高力大,那無賴見不敵對手只得服輸,給老者認了錯,自忠這才放過了他。張樹桂見兒子長大了,又不安心學習,就把自忠送回了臨清老家。未曾想,自忠回臨清不久,就從贛榆傳來噩耗:父親因病卒於任上。父親病故,全家悲痛,自忠更為自己沒有好好孝敬父親而難過。
張樹桂故後,夫人馮氏就成了一家之主。馮氏雖沒有讀過書,但為人通達,處事幹練,治家教子都頗有章法,很受子女尊敬。每逢冬春之交,青黃不接,心地善良的馮夫人總是拿出糧食和棉布接濟貧窮的鄉親,深得鄉民愛戴。由於父親早逝,實際上張自忠的成長受到母親的影響更大一些。
回到臨清以後,張自忠繼續在私塾里讀書。他仍舊很調皮,不怎么安心學習。這時,他玩耍的花樣更多了,先學騎驢,以後又學會了騎馬,時常跟隨青年們出去打獵。他從這種勇敢、冒險的遊戲中找到了樂趣,有時一連幾天不回家。
慷慨仗義、同情弱者是張自忠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來的性格特徵。據鄉人回憶,他兩三歲的時候,母親總在他的胸前系一個小兜兜,在裡面裝些花生糖果之類的吃食。自忠一看到小夥伴,就大把地抓花生糖果給他們吃,直到分光吃淨為止。長大一些,有時他與夥伴們賭錢玩,贏了窮人的錢他一文不要,若是富家子弟則毫不客氣,一文不能少。
他生長在一個富裕家庭,從沒有為衣食犯愁,但村裡有些佃戶吃糠咽菜,家境貧寒。張自忠於心不忍,常常從家裡拿來白面饅頭換人家的糠窩頭。為顧全對方的自尊,他一再說自己愛吃糠窩頭,從不擺出一副施捨的樣子。遇到街上賣梨桃的,他常常把整筐包下來,讓大夥吃光分淨,然後向母親討錢付賬。家裡有人責怪他,他則滿不在乎地說:“人家買不起,咱們送一點給人家吃算什麼?”
1907年,十六歲的張自忠由母親做主,與臨清縣咨議局議員李化南光緒之女、十七歲的李敏慧結了婚。
結婚以後,張自忠漸漸變得成熟起來,增加了對家庭的責任感,讀書也開始用心了。1908年,他考入了臨清高等國小堂。當時的高等國小堂,相當於今天的中學。在這裡,教授的仍是以四書五經為主的舊學,只不過較私塾更為系統罷了。可以說,張自忠從懂事起,就開始接受舊學的薰陶,父親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都毫無二致地歸一於孔孟之道,因此,強調忠、孝、仁、義的舊道德從小便在張自忠的內心深深紮下了根。學習之餘,張自忠常借一些小說來閱讀消遣。最讓他喜愛的是《三國演義》、《說唐》和《說岳精忠傳》。這些古典名著對傳統道德作了活生生的注釋,關雲長、岳武穆和秦叔寶的忠義俠行和浩然之氣令他心馳神往,由衷敬慕。
1910年夏,張自忠從高等國小堂畢業,至此他的少年時代結束了。
對於未來,張自忠沒有什麼明確打算,但他的內心一直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好男不吃家裡飯,長大了要出去闖天下!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光緒十七年(1891年),張自忠出生於山東臨清。當時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煎熬之中。清廷昏庸腐敗,國勢極端衰弱,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一浪高過一浪。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自忠父親張樹桂病逝,其母親馮夫人成為一家之主。舉家遷至臨清。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六歲的張自忠由母親做主,與臨清縣咨議局議員李化南之女、十七歲的李敏慧結了婚。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他考入了臨清高等國小堂。強調忠、孝、仁、義的傳統道德從小便在張自忠的內心深深紮下了根。學習之餘,張自忠常借一些小說來閱讀消遣。最讓他喜愛的是《三國演義》、《說唐》和《說岳精忠傳》。這些古典名著對傳統道德作了活生生的注釋,關雲長、岳武穆和秦叔寶的忠義俠行和浩然之氣對他影響頗深。
宣統二年(1910年)夏,張自忠從高等國小堂畢業。
軍閥混戰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冬,張自忠考入了當時中國北方有名的法律學校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和“驅除撻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這些振聾發聵的進步思想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頭腦中增添了嶄新的內容,對他日後的成長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11年底,張自忠秘密加入同盟會,親身投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
1916年9月,同鄉好友車震偕張自忠到了廊坊,將他推薦給了馮玉祥。馮聽了老友的介紹,又將張自忠上下打量一番,見他長得高大英武,且頗有“沉毅之氣”,便很滿意地收下了他。投奔馮玉祥之初,張自忠被委為中尉差遣。不久,張自忠由見習官升任排長,所在連連長就是後來頗有名氣的“倒戈將軍”石友三。
1918年9月馮玉祥在常德設立了軍官教導團,以炮兵團團長鹿鍾麟任團長。張自忠奉派進入教導團軍官隊深造。主要學習戰術、率兵術、地形、兵器、兵史、築城、簡易測繪及典、范、令等。
1924年春,張自忠被馮玉祥任命為學兵團團長。是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令其出古北口進擊開魯,但馮玉祥暗中班師回京,與駐防北京的孫岳部裡應外合,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直系首領曹錕,並將溥儀皇帝驅逐出宮。在此過程中,張自忠部受命由古北口直趨長辛店,截擊吳佩孚的交通兵團,迫其繳械投降。不久,張自忠奉命移駐豐臺。張自忠率部到達豐臺,驅逐英軍,重獲豐臺主權。
1930年5月,中國近代史上規模空前的軍閥混戰——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雙方投入的兵力高達130萬人。此時,張自忠任第6師師長,編入張維璽統領的南路軍。5月初,南路軍首先在平漢線向蔣軍開戰。5月中旬,張自忠指揮第6師一夜之間從蔣軍徐源泉部手中奪回許昌十五里店。6月中旬,張自忠等部由平漢線轉用於隴海線,支援東路軍。在高賢集打敗蔣軍精銳張治中之教導第2師。他的參謀長張克俠評價說:“其決心堅強,臨危振奮。每當情況急迫之時,輒鎮靜自持,神色夷然。”
1930年9月18日,一直坐山觀虎鬥的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宣布放棄中立立場,通電擁蔣,隨即揮師入關,占領華北。張自忠的第六師除了配屬粱冠英的第十七旅隨梁投蔣外,尚有第十五、十六旅一部和手槍團大部,約5000人,是西北軍殘部中最完整的部隊之一。
1931年1月16日,西北軍殘部正式編成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為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南京政府開始整編全國陸軍,第三軍改番號為第二十九軍。
抗日戰爭
1933年1月10日,二十九軍主力奉命由山西陽泉開赴通州、三河、薊縣、玉田待命。這是張自忠有生以來第一次同日軍交戰。
1933年3月4日承德失陷後,二十九軍奉命赴喜峰口阻敵,冷口防務交商震部接替。3月7日,張自忠與馮治安抵達遵化三屯營與日軍激戰七日,日軍無法獲勝,轉而將主攻方向轉到羅文峪方面。張自忠、馮治安將三十七師劉景山二一九團和三十八師祁光遠二二八團調往羅文峪方面,歸劉汝明師長指揮。戰鬥結果,日軍再遭敗績,狼狽撤退。這是抗日戰爭前期中國軍隊少有的勝利之一。但由於蔣介石此時的主要注意力仍放在“圍剿”共產黨和紅軍上,長城防線兵力薄弱,日軍從冷口突破商震部防線,攻入長城以內,繼而占領遷安,二十九軍陷於腹背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被迫放棄喜峰口、羅文峪陣地,向西南方向退卻。國民政府加緊向日軍謀求停戰,最終被迫同日方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
1937年2月國共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事變發生時,張自忠在北平臥床治病,高級官員中惟有北平市長秦德純主持工作。10日夜裡,日軍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與日本駐平陸軍助理武官今井武夫會見張自忠,無功而返。蔣介石議和,平津輿論界一度認為張自忠為“漢奸”。8月6日,張自忠偕副官廖保貞、周寶衡躲進了東交民巷德國醫院;同時通過《北平晨報》等媒體發表聲明,宣布辭去所有代理職務。8日,北平淪陷。9月3日,張自忠逃離北平。
1938年張自忠將軍所部第77軍179師師長何基灃駐防洋坪時,對蔣介石消極抗戰極為不滿,導致其手下多名將領被陷害致死。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出戰。7日拂曉,張自忠東渡襄河,率部北進。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15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里村。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一晝夜發動9次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5月16日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復沒,張自忠戰死。
成就貢獻
血戰臨沂
1938年3月的臨沂戰役中,五十九軍與敵鏖戰七晝夜,粉碎日軍向台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保證了台兒莊大戰的勝利。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中日兩軍在鄂北地區展開了一次大交鋒——隨棗會戰。5月10日,張自忠部在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殲滅日軍輜重部隊,迫使日軍放棄渡河攻擊襄陽(原襄樊)。
冬季攻勢
1939年12月張自忠率領右翼兵團參加冬季攻勢。12月12日,張自忠率三十八師正面進攻日軍,殲滅日軍第十三師團第一零三旅團,於1月初配合第八十四軍穩定戰線,2月14日發起反攻。此次戰爭是抗日戰爭期間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發動的惟一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個人榮譽
1940年5月28日國民政府追授張自忠為陸軍上將。
1942年12月31日,國民政府明令張自忠入祀全國忠烈祠。
1946年,國民政府為張自忠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
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2009年9月10日,在“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人物評價
日軍設在漢口的廣播電台在張自忠死後當日發出報導稱張自忠為“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
周恩來寫下文章稱讚張自忠“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1991年李先念書:“抗日名將,民族英烈。高風亮節,氣壯山河。”
2005年9月3日,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譽張將軍是一位:“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傑出代表”。
2010年時任重慶市委主席的薄熙來說,張自忠將軍英勇抗敵,忠貞不屈,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有世界影響的反法西斯高級將領。
治軍之道
張自忠將軍自小就受儒家教育,他進私塾讀書,以致後來上的臨清高等國小堂學的仍然是四書五經。可以說,自張自忠懂事起,就開始接受儒學的薰陶,因此,強調忠、孝、仁、義的舊道德從小便在張自忠的內心深深紮下了根。
另一方面,西北軍也是一支傳統色彩極為濃厚的軍隊,從這樣的軍隊里出身的張自忠,自然事事都以道德來要求自己。這就是為什麼以治軍嚴厲著稱的張自忠,凡士兵如嚴重違紀,必打軍棍,但卻又主張“八不打”:
一、官長生氣時,不許打
二、士兵勞碌太過時,不許打
三、對新兵,不許打
四、初次犯過者,不許打
五、有病者,不許打
六、天氣過熱過冷時,不許打
七、飽飯後及飢餓時,不許打
八、哀愁落淚時,不許打
從他訂下的“八不打”軍規就可看出他的帶兵除了(嚴)以外還有(仁)的成分在裡面。另外,無論他身處多高位階他總是與士兵吃一樣一伙食,也和士兵們一起工作,所以所有是官兵都願意和他生死與共。
將軍紀念館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位於山東省臨清市青年路中段。張自忠臨清市唐園村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率部與日軍血戰。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壯烈犧牲。為弘揚其愛國精神,中共臨清市委、市政府於1998年10月建成此館。館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建築為仿古式,典雅大方。展廳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幕廳,其中陳列有毛澤東為張自忠題寫的“盡忠報國”,以及張自忠犧牲地湖北宜城十里長山、抗日戰爭爆發地北平宛平盧溝橋的巨幅照片。第二部分為張自忠生平事跡展覽,展有200餘幅珍貴歷史照片和部分文字資料,系統地介紹了其功績。第三部分為張自忠紀念碑廊,共收入朱德、董必武、李先念、郭沫若、李宗仁、孔德成、季羨林等題詞碑刻50餘塊。第四部分為張自忠故里碑亭。該館已被列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將軍墓
張自忠將軍墓位於北碚金剛碑梅花山上。梅花山原名雨台山,1942年馮玉祥將軍親筆書“張上將自忠之墓”墓碑,並書“梅花山”石碑立於墓前,故改名梅花山。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上將在抗日前線殉國後,忠骸運回北碚,安葬於雨台山麓。墓塋依山而建,半圓弧形,坐南朝北,墓以條石鑲邊,青石砌拱封頂,墓高2.64米,周長21米,占地3267平方米。墓碑系馮玉祥將軍親題,曰“張上將自忠之墓”,並借史可法揚州梅花嶺殉國並葬衣冠墓於嶺之義,將雨台山改名為梅花山,親書“梅花山”石碑立於墓塋石欄邊。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
國民黨抗日殉國將士一覽表(師級以上)
八年抗戰,國軍陸軍陣亡、負傷、失蹤三百二十一萬多人,空軍陣亡四千三百多人,毀機二千四百六十八架,海軍艦艇損失殆盡,其中有幾乎兩百個將軍陣亡殉國!佟麟閣 上將(追授) | 趙登禹 上將(追授) | 郝夢齡 上將 | 劉家麒 中將 | 吳克仁 中將 | 高志航 空軍少將,驅逐司令 | 夏國章 中將 | 吳國璋 中將 | 饒國華 上將(自殺) | 肖山令 中將 | 姚中英 少將 | 司徒非 少將 | 劉震東 中將 | 王銘章 上將(追授) | 鄒紹孟 少將 | 趙渭濱 少將 | 范庭蘭 少將 | 劉桂五 少將 | 周元 中將 | 李必蕃 中將(自殺) | 黃啟東 少將 (自殺) | 方叔洪 中將 | 付忠貴 少將 | 馮安邦 中將 | 林英燦 少將 | 李國良 中將 | 張諝行 中將 | 王禹九 少將 | 陳安保 中將 | 張唐聚 少將 | 韓炳宸 少將 | 馬玉仁 中將 | 丁炳權 中將 | 鄭作民 中將 | 關鍾毅 中將 (自殺) | 張自忠 上將(追授) | 張敬 少將 | 戴民權 中將 | 王竣 中將 | 梁希賢 少將(自殺) | 陳文杞 少將 | 唐淮源 上將 | 寸性奇 中將 | 金崇印 少將 | 石作衡 中將 | 賴傳湘 中將 | 朱實夫 少將 | 李翰卿 中將 | 武士敏 中將 | 朱士勤 中將 | 郭子斌 少將 | 戴安瀾 中將 | 王鳳山 少將 | 胡義賓 少將 | 張慶澍 少將 | 周復 中將 | 張少舫 少將 | 高道先 少將 | 江春炎 少將 | 彭士量 中將 | 許國璋[國民黨抗日殉國將士] 中將(自殺) | 孫明瑾 中將 | 盧廣偉 少將 | 李家鈺 上將 | 陳紹堂 少將 | 周鼎銘 少將 | 王劍岳 少將 | 王甲本 中將 | 闞維雍 中將(自殺) | 陳濟恆 中將(自殺) | 呂旃蒙 少將 | 齊學啟 中將 |胡旭盱 少將 |
國民黨軍隊十大抗日名將
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體現著一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