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蘭州市越劇團 1956年8月6日建立。前身為1949年8月17日在上海創建的春光越劇團,為支援西北地區文化建設,於1956年8月到甘肅省蘭州市落戶。尹樹春任團長,李慧琴、田振芳任副團長,首任黨支部書記東俠軒。
演員隊伍
主要藝術人員有小生尹樹春,花旦李慧琴,老生田振芳,老旦徐蘭英,小丑梁小巧及琴師兼作曲馮九斤;編導人員有魯依、陳朗、王祥銘、曹傑、殷紅先、凱聲、周易、黃艷飛、張卉、顧神童等;樂師有錢芝芳等。是一支很有實力的越劇演出隊伍。
常演劇目有《西樓記》、《二度梅》、《荔枝換紅桃》、《何文秀》、《西廂記》、《文成公主》等。還創作、改編了大量劇目,如《紫簫》、《新娘子軍》、《紅樓記》、《山花爛熳》、《桃花扇》、《油城曲》、《飛雪祁連山》、《草原醫生》、《洪湖赤衛隊》、《乾隆與香妃》等,深受蘭州觀眾歡迎。
取得成就
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前期,劇團到張掖、武威、酒泉、白銀、敦煌、玉門等河西走廊地區和開封、鄭州、洛陽、西安等隴海線城市演出。還參加了“蘭州市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甘肅省慶祝國慶10周年匯報演出大會”、“甘肅省首屆戲劇青年演員會演暨第二屆現代題材戲曲劇目觀摩大會”等活動。尹樹春、李慧琴、田振芳、徐蘭英、梁小巧等演員獲得“榮譽獎”,黃艷飛、陳月珍、筱素娥、葉美芳等演員獲得表演獎及其他多項獎勵。該團在建立正規導演制度和舞台美術等方面成就顯著,對蘭州戲曲界有較大影響。劇團還參加了為越南共產黨主席胡志明舉行訪蘭招待晚會的演出。1958年、1960年,劇團招收了兩批學員送蘭州市戲劇學校培訓。1963年尹樹春等人又收徒授藝,培養出楊雪臨、陳文娟、林莉、馮聯華、馬麗萍等一批青年演員。“文化大革命”中劇團被解散。1979年4月恢復建制,即赴紹興、嵊縣招收了一批學員,解決人才的青黃不接問題。1981年劇團在上海演出時,小生演員尹樹春(團長)因積勞成疾,在排練《二度梅》時患腦溢血逝世。上海越劇院為了追念尹樹春,並補充蘭州市越劇團小生主演的空缺,派陳少春協助演出,使蘭州市越劇團的演出陣容得以加強。之後,劇團排演了《西廂記》、《胭脂》、《孟麗君》、《王老虎搶親》、《紅樓夜審》、《珍珠塔》等一批劇目。1982年至1983年,劇團新編演出了大型古裝劇《乾隆與香妃》,在1984年國家民委及文化部主辦的第一屆少數民族題材劇本創作評選活動中,獲得“民族團結獎”。1983年冬,劇團以《孟麗君》、《二度梅》片斷參加蘭州市戲曲歌舞觀摩演出大會。中年演員楊雪臨、馮聯華、楊玉梅、林碧輝獲表演二等獎。
1985年起,劇團改變了表演性質,1987年正式更改為“蘭州市輕音樂團”,越劇演出就此結束。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