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蘭溪越劇團演出瞬間](/img/c/2f6/nBnauM3XzUDM3ATO3gTM1YzMxMTMxIzM0YTMxADMwAzMxAzL4E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前身稱越海越劇團,老闆尹德華。有著名演員小生袁蝶芳、花旦沈雅琴,演藝精湛,深受觀眾歡迎。演出劇目有《紅樓夢》、《西廂記》、《梁祝》等。1954年經蘭溪縣人民政府登記後正式命名為蘭溪越劇團。?
演員
1955—1957年,陸續招收一批新演員,演出劇目有《顏大照鏡》、《孔雀膽》、《紅線盜盒》、《楊門女將》等,另有配合形勢的宣傳戲《劉介梅》、《還我台灣》等。該時期,袁蝶芳、單雄芳、沈雅琴先後離團。1958年重組領導班子,由商蘭琴任團長,周芳振、張雅珍任副團長。主要演員為小生商蘭琴,花旦任梅芳、袁梅鳳、趙杏筱,老生周芳振、張雅珍,小丑俞愛華、錢雲芬,司鼓錢水初,主胡馬長虹。?
主要演員
1960年又招收了50名學員,由周芳振、袁梅鳳、胡石生任教,通過培訓,留團14名。1961年再招收一批學員開辦文藝培訓班,由陳瑞來、袁梅鳳、黃士耀任教。1960至1965年劇團的主要演員有:花旦袁愛香、夏曉霞、郭瑞雲、汪淑萍,小生商蘭琴、朱愛仙、宋松花、邢菲琴,老生周芳振、張雅珍、江佩珍、王再花,小丑錢雲芬、林雅飛等。加上文藝班結業後回團的一批基本功較紮實的新生力量,該時期是蘭溪越劇團演出陣容較強的階段。
演出劇目
有三類:第一類是質量較高的傳統戲,如《孔雀東南飛》、《齊皇斬後》、《小忽雷》、《諸葛亮招親》、《半把剪刀》等;第二類是現代戲,如《血淚盪》、《八一風暴》、《紅燈傳》、《奇襲白虎團》、《雷鋒》、《王傑》等;第三類是武功折子戲,如《三岔口》、《十一郎》、《蘆花盪》、《一箭仇》、《獅子樓》、《虹霓關》等。正當劇團陣容整齊、演出興旺的時候,1966年全國進行“文化大革命”,在一片砸爛女子越劇的狂喊聲中,蘭溪越劇團經歷了三年的“鬥批改”運動,於1969年12月大批演職員被轉業分配到供銷系統和糧食系統,少數年紀較輕的演員併入蘭溪縣婺劇團,原越劇團編劇何師曼在運動中被折磨懸樑自盡,蘭溪越劇團就此夭折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