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蕪湖市越劇團在1956年2月10日改名蕪湖市越劇團並轉為全民所有制。1966年解散,1978年恢復建制。全團60人左右,先後擔任團長的有汪潤秋、葉素琴、林德鈞等,主要演員有范忠紅、葉紫、七歲紅、李燕娟、陳紅娟,導演陶仁煦,作曲胡江非、馮金昌,舞台美術張堃安等。從建團至1966年,共上演劇目56個,演出活動遍及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山東、河南、河北、遼寧、上海等省市的大、中城市。1956年,以《晴雯》、《漁樵會》參加了安徽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共獲九項獎。1959年,劇團開展技術革新,舞台美術設計張堃安改革設計了一景多用、一物多用的七巧道具、百搭布景。1960年該團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單位,張堃安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同年6月,赴京參加全國文教群英會。1981年,該團赴滬演出,上海越劇院學館派員輔導該團新招收的學員。同年,上演創作劇目《珠玉絲》,獲市創作獎。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