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虎風越劇團,1950年春,劇團隨國民黨軍撤退至台灣。同年秋,首演於台北夏都麗戲院,開炮戲《臥薪嘗膽》。由於從大陸撤退時戲具行頭丟盡,演出時連主要角色也只好穿長衫褲上台,同時又怕台灣觀眾聽不懂,演員捲起舌頭講國語,實是不倫不類。越劇第一次與寶島觀眾見面以失敗告終。越劇姐妹不甘心失敗,決定要讓越劇之花盛開寶島。她們精心修飾加工劇本,新制戲服行頭,增加舞美燈光,並由吳燕麗飾西施、朱鳳卿飾范蠡、宋天飛飾勾踐、吳菊英飾東施,《臥薪嘗膽》再度演於台北市永安大戲院,連演10多天,2000多座位無空席。從此,越劇初步在台有了根基。之後,劇團奉軍令,為台北、台中基隆的駐軍和民眾演出。由於劇團歸屬軍隊,姐妹們行動不自由,身心不愉快,藝術難發展,因而上書要求離隊。經批准於1952年脫離軍隊,回到民間,“虎鳳越劇團”宣告結束。
主要演員
該團的主要演員有小旦吳燕麗(藝術指導)、張麗雲、魏水雲、俞蘭芳、徐梅秋、俞菊英;小生李琴飛、葛少華、朱鳳卿;小丑劉寶寶、喇叭花(原寧波灘簧演員)、東方珠;老生俞少芳、金賽芳、宋天飛等。常演劇目為《珍珠塔》、《龍鳳鎖》、《二度梅》、《十美圖》、《孟麗君》等傳統戲。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