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鎮江市越劇團前身為上海出新越劇二團,組建於1950年。在杭、嘉、湖及滬寧線一帶演出較有影響。1955年5月在鎮江登記,稱鎮江市出新越劇團,後改名為鎮江市越劇團。徐嘉蘭任團長,文嘉俊、湯嘉傑任副團長。1959年7月,莊伯式任指導員。劇團在上海演出新改編的古裝戲《小忽雷》得到好評,《新民晚報》作了評論和報導。年底,該團以《閨中梅》參加江蘇省戲曲調演時省文化局決定該團留南京,參加組建江蘇省青年越劇團。1961年,又將其中13人調回鎮江。11月與原青海省越劇團合併,重新建立鎮江市越劇團。當時全團演職員達100餘人,陣容較強。
演出
1962年分成兩團,分赴江、浙、滬、漢等地巡迴演出。1963年春節,一團新編藏族神話劇《諾桑王子》在上海演出,電台進行錄音選播演出實況。1964年人員精簡,兩團合二為一。
1965年7月,上級決定該團實行“半工半藝”,改辦成鎮江市無線電元件二廠,隸屬於鎮江市儀表工業系統。名謂“半工半藝”,實則“只工不藝”。
1979年9月,鎮江市文化局從元件二廠調出原劇團20名演職員,12月恢復了該團建制。次年,從浙江嵊縣招來14名學員隨團培訓。劇團先後在江、浙、滬一帶城鄉巡迴演出。
1980年,該團演出的傳統戲《淚灑相思地》及其後演出的新編、改編、移植劇目《青樓奇女》、《鄔飛霞刺梁》、《羅衫血淚》等,先後由江蘇、浙江電視台錄像播放。
成員
該團幾經分合,其主要業務人員先後有:徐嘉蘭、鄭嘉琴、王嘉薇、鄭嘉青、梅占先、周雅卿、董明昌等。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