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錢景松李世泉班,1906年清明節,由嵊縣剡溪南岸東王村的落地唱書藝人錢景松、李世泉等7人組成,在村中香火堂前搭台演出《十件頭》、《倪鳳煽茶》和《雙金花》等片斷。演員用水粉、胭脂、鍋底灰化妝,謂“清水打扮”。角色臨時分配,錢景松、高炳火飾旦,李世泉扮醜,袁福生飾生,李茂正、俞柏松為“百搭”(雜)。
此後,該班將落地唱書形式改為一人一角的舞台表演,既無身段技巧,也無絲弦琴竹,全以質樸通俗、生活氣息濃郁的說白和唱詞搬演,也深受當地農民喜愛。
演出介紹
小歌班演出劇目均為對子戲或三小戲,後模仿餘姚鸚歌戲(姚劇前身)的表演,內容多為家庭倫理道德和男女情愛,因屢遭官府禁演,只得輾轉於鄰村演出,觀眾又稱之為“沿山班”。嗣後,從傳書唱本、民間故事中移植改編《箍桶記》、《烏金記》、《獾獵記》、《蜜蜂記》、《黃糠記》等戲,請倪生標當派場師傅,借鑑餘姚灘簧、紹興大班的表演程式,並向紹興大班租借戲服和道具,使演出形式漸趨提高。小歌班初系半職業性戲班,經濟收入除演出開支外,余則平分。光緒三十三年(1907),該班進入縣城藥王廟戲館演出後遂成為職業性戲班,介紹人轉為後台老闆,由老闆支付月薪,流動演出於東陽、義烏、富陽、於潛、餘杭等地城鎮茶樓、鄉村廟台。此班影響巨大,落地唱書藝人紛紛仿效,搬上舞台演出,小歌班竟達200餘副。清宣統二年(1910)此班首次進入杭州,在拱宸橋茶樓等處演出。當時無特定班名,後人以錢、李兩人姓名稱呼其班。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