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耒陽縣越劇團前身是1949年在浙江玉山縣由資方錢鳳山、勞方金賢銘等共同組建的人民越劇團。1950年成立工會,管理上改為集體“姐妹班”劇團,但原有行頭箱仍屬資方所有。1953年,劇團巡迴演出於粵漢鐵路沿線的長沙、株洲、衡陽、郴州等地。1954年改名星火越劇團,並在衡陽購買同樂戲院,作了紮根準備。1955年,資方退出“姐妹班”,劇團資金極為困難。團長杜笑笑帶頭節衣縮食,全團3個月未拿工資,重新置辦服裝、道具,在短期內即恢復演出。此事引起了湖南省文化局的重視,發給獎金2000元,並撥給部分服裝。1957年,劇團在郴州專署登記,正式歸屬耒陽縣領導。1958年改名為耒陽縣越劇團,並出省沿長江一帶大城市巡迴演出1年多,各地報紙紛紛撰文給予好評。1960年,改為耒陽縣地方國營劇團。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劇團行頭箱被燒毀,大部分演員被趕走,僅留11人與縣花鼓戲劇團部分人員合併為耒陽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直至1981年8月,郴州地委才決定恢復耒陽越劇團建制,但行頭箱設備全無。全體演職員合力同心,發揚勤儉辦團的傳統作風,東挪西借,整舊添新,同時又得杜笑笑、裘佩君、陳國法、鍾伯瀛等老藝人解囊相助,自己動手趕製燈光、服裝、道具等必需品,劇團才得以恢復演出,並培訓了一批學員。
作品
陽縣越劇團的傳統劇目《真假太子》和移植劇目《狀元與乞丐》由湖南電視台拍成電視節目播放。30年來,劇團除經常演出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賣油郎》、《綠衣人傳》等優秀越劇傳統劇目外,還創作演出了古代故事戲《向杲》、《林愛玉》、《西京春夢》和現代戲《怪漁民》、《鋼鐵之家》、《金鳳凰》、《除夕之夜》、《明天》等劇目,多次獲得省、地區領導部門的獎勵。大型現代戲《怪漁民》的劇本由民眾出版社出版。先後在劇團工作過的藝術骨幹有編劇孔劍爾,導演陶家珉,小生裘佩君,小丑杜笑笑,老生裘月峰,小旦宋桂花、黃籍容、鮑梅鳳,美工沈家儀,以及青年演員楊曉蘭、謝小秋等。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