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雲華劇團,1949年初,竺水招、戚雅仙、吳小樓、趙雅麟、呂雲甫、謝素雲、陳佩君受“十姐妹”聯合義演啟發,為擺脫老闆控制,成立七友公司,分配採用拆賬辦法,這是越劇界最早建立的姐妹班。1949年底,竺水招去香港,劇團解散,部分成員於翌年4月加入新成立的華東越劇實驗劇團。1951年,竺水招自香港返滬後,與商芳臣、筱水招、蔣鴻鰲等重組雲華越劇團,積極參加戲曲改革,參加上海越劇界為捐獻飛機大炮而舉行的《杏花村》聯合義演。演出了現代戲《為了明天》、《千軍萬馬》,歷史劇《南冠草》、《文天祥》等。1954年,劇團去江蘇演出時在南京落戶,並改為民營公助的實驗劇團。1956年3月,改為國營南京市越劇團。
主要演員
有吳小樓、周寶奎、焦月娥、張茵、賈靈鳳、趙雅麟等。劇務部基本上是“芳華”的人員,有徐進、韓義、金風等。
劇目
1948年2月,遷往龍門大戲院演出。5月,竺水招由旦角改演小生,與戚雅仙搭檔,演出了《鳳泊鸞漂》、《漁娘》、《夜上海》等劇目。9月,遷往恩派亞大戲院,演出《未婚妻》、《十字街頭》、《白了少年頭》、《屏開雀選》、《林沖與魯智深》等劇目。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