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瑾越劇團由大陸科班出身的高瑾女士於20世紀60年代初在香港創建。高女士於1966年底移居台灣後重建。上演過《梁祝》、《王魁負桂英》、《尤三姐》等戲。由於高瑾繫上海名伶培養,她將解放後越劇新的表演藝術帶到台灣舞台上,尤其是新的唱腔,迷醉了許多觀眾,贊高瑾越劇團是新的唱腔、新的越劇,連台灣京劇名伶郭小莊、曹復永等也讚嘆不已。
經歷
1985年,高瑾移居加拿大,1992年返回台灣。她為了重振“高瑾越劇團”,邀小旦王文燕、馮美玲、鄭美雲、張育華、林顯源、張雅蕾,老生陳小樓,老旦張天鳳等參加,並特邀上海越劇院名旦單仰萍、名導演童薇薇加盟演出了《紅樓夢》,由高瑾飾賈寶王、單仰萍飾林黛玉、童薇薇飾紫鵑、張天鳳飾賈母、陳小樓飾賈政、馮美玲飾王熙鳳、鄭美雲飾王夫人,於1992年11月演於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演出均系大陸新越劇之風貌,唱流派唱腔,轟動一時。台灣《民生報》稱讚《紅樓夢》是“全新大陸行頭包裝,大陸編導,氣派更勝當年”。
劇團也是時演時停,因演職員均為非固定職工,藝涯非常艱難。但是,高瑾女士為弘揚祖國文化,立志將越劇在寶島開花,她竭力邀請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赴台演出,並且在台灣成立“台灣中國越劇學會”,組織愛好越劇的同仁進行越劇學術研究,又開辦越劇班,自任教員,免費傳教藝技,籌集基金,定期演出。
振興
1965年9月25日成立再興青年越劇團籌備會,周瀰瀰小姐擔任會議召集人,草擬劇團組織章程及公演計畫。經演出《打金枝》一劇後,於同年11月10日正式立案成立。團址設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周瀰瀰任團長。旨為越劇在台灣振興作出貢獻。
成員
劇團部分為固定人員,排演時常常特邀劇藝界人士如越劇皇后吳燕麗、一代醜王喇叭花、越劇愛好者、樂團等協同演出。成員有大鵬劇校和大學畢業生。周瀰瀰為主要花旦,小生有王鶯華、姜瑪莉,老生吳莉莉、顧鳳雲,花旦盧韶君、李素梅,小丑葉惟鈞等。導演有吳莉莉、童薇薇、林光曾、宗富梅等。人員一專多能身兼數職。在台演出每每引起轟動。80年代海峽兩岸開放後,先後多次特邀上海表演藝術家傅全香、徐玉蘭與著名小生史濟華、金美芳、汪秀月、劉麗華及音樂工作人員赴台合作演出,促進了兩岸越劇藝術的交流。周瀰瀰也曾到大陸觀摩訪問並拜傅全香為師。
作品
演出劇目有《紅樓夢》、《林投姐》、《皇帝與村姑》、《孟麗君》、《梁祝》、《狀元及第》、《楊貴妃》、《寶蓮燈》、《白蛇傳》、《新盤夫索夫》、《王魁負桂英》、《花中君子》、《漢文皇后》、《林黛玉與紫鵑》等。擔任主演的周瀰瀰被榮稱為“台灣越劇皇后”。
1986年,周瀰瀰率團赴美訪問演出,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演出了《王魁負桂英》等劇,連連客滿,大受讚揚。林肯藝術中心頒發給周瀰瀰“亞洲最傑出藝術人獎”。1990年,劇團再次赴美訪問演出,劇目有《盤夫索夫》、《梁山伯與祝英台》。1997年6月底至7月中旬,劇團又赴美國紐約、華盛頓、洛杉磯演出,劇目有《金枝玉葉》、《西廂記》、《狀元及第》。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