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第一舞台在1936年9月,由施銀花、屠杏花等在紹興組班。始演於紹興千秋模範劇場,主要演員有花衫施銀花、小生屠杏花、大面沈興妹、花旦馬秋霞、青衣筱玉鳳、文武小生張貴卿、二面金岳妹、小丑屠岳香、文武老生裘馨安等。因其中幾位主要演員系第一副女班出科,故名“第一舞台”。
主要劇目
該女班演出劇目有《雙珠鳳》、《盤夫索夫》、《五花球》、《珍珠塔》、《香蝴蝶》、《方玉娘》、《真假太子》、《玉連環》、《契約紙》、《花魁女》、《血手印》、《四美圖》、《分玉鏡》、《二度梅》、《蛟龍扇》、《三笑姻緣》、《碧玉簪》、《三官堂》、《後游庵》等。是年冬,施銀花、屠杏花、沈興妹赴上海麗歌唱片公司灌制《仁義緣》、《孟麗君·看圖》、《前游庵》、《後游庵》、《樓台會》、《大堂會》、《勸秋香》、《二度梅》、《桑園訪妻》、《九松亭》等唱片。返紹後,第一舞台已散班。
演出介紹
1938年夏,施銀花、屠杏花等在上海太原劇場演出時,再度打出第一舞台班名。周福銓為班主。不久,轉至長樂戲院及通商劇場演出。施銀花、屠杏花並掛頭牌,另有演員錢秀靈、馬秋霞、周寶奎、支蘭芳、余彩琴、馬亦琴、袁瑞豐、筱金桂等,演出盛況空前,被當時滬上報刊和觀眾譽為“銀杏並蒂”。
1939年新春遷演於大中華劇場,第一舞台步入鼎盛時期,譽滿申城。其間,除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等傳統戲外,並上演新編劇《董小宛》、《情天恨海圖》、《冰娘慘史》、《白艷冰雪地產子》、《痴女心》、《真假嫦娥》、《孝女尋父》、《雪艷娘》、《蔡小姐忍辱復仇》、《殺妻救母》、《殭屍招親》等,尤以時裝戲《雷雨》、《黃慧如與陸根榮》最有名。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