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華越劇團,主要演員有小旦吳燕麗、張麗雲、魏水雲,小生李琴飛、葛少華,小丑劉寶寶、喇叭花,老生俞少芳、金賽芳等,錢秋卿老師傅為團長。為加強陣容擴大影響,聘著名票友上海人葉雲珍助陣。除上演傳統老戲外,還演出新戲《黃金夢》、《北地王》、《李師師》、《銅雀台》、《濟公傳》、《吊金龜》、《杏花村》等。
在演出《玉堂春》時,由三對旦、生演員扮演,戲從“三堂會審”開始,當審到蘇三怎樣結識王金龍時,即換場由另一對演員演“嫖院”,給觀眾以新鮮感,並可在一夜間欣賞到三對生旦名角的表演,受到觀眾歡迎。
演出特點
吳燕麗是該團的主要“台柱”,譽為“越劇皇后”,她立足於創新,在自編自導自演的新戲《紅娘》中,把紅娘一角演活了。此劇又有文武小生李琴飛飾張生,魏水雲、張麗雲前後飾鶯鶯,喇叭花飾琴童,劉寶寶飾崔夫人,紅花綠葉,珠聯璧合,熠熠生輝,獲得很大成功。在台北“紅樓”、“大華”等戲院演出場場爆滿,不僅使從大陸赴台的觀眾滿意,也爭取到許多台島本地觀眾。從此,越劇在台灣站穩了腳跟。之後,演遍台中、基隆等地,在台北市的“永安”、“美都麗”、“紅樓”等私營劇院都留下她們的足跡。姐妹們還被邀進台灣官方控制的“實踐堂”和“國藝中心”等最大最高級的演出場所演出。還被邀到陽明山研究院演出,蔣介石及其官僚們觀看了《臥薪嘗膽》。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演員年歲增大,劇團又無新一代接班人,致使演出失去號召力,劇團只好時演時停。到20世紀70年代初,不得不自行解散。
主要劇目
該團常演的有《碧玉簪》、《玉蜻蜓》、《十美圖》、《雙珠鳳》、《龍鳳鎖》、《方玉娘》等傳統老戲,也上演《空谷蘭》、《黃金夢》、《小鳳仙》、《淚灑相思地》(續集)、《費貞娥》等新戲。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