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嵊縣趙馬業餘越劇團通過業餘的藝術實踐,為專業劇團輸送了29名演員,其中有後來成為寧波專區越劇團的領導費苗娟和主演費綠姣等。
演出介紹
曾演出大型現代戲《王秀鸞》、《嫁衣恨》、《劉胡蘭》以及越劇小演唱《王大娘補缸》、《送夫參軍》、《組織起來為豐收》、《解放童養媳》、《剿匪保家》等。1953年,青年演員費昭珪編演的現代小戲《一籃草子》,文化部以優秀劇目向全國推薦,劇本發表於《浙江文藝》、《中國青年》,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費昭珪出席全國青年業餘作者代表會議。1956年,演出傳統戲《狸貓換太子》、《三看御妹》、《珍珠塔》、《王華買父》等。1958年,易名“崇春宣傳隊”,編演了歌頌本地勞動模範事跡的小戲《董大媽》、《林岩水》等。後去張村水庫工地演出,更名為張村水庫宣傳隊,不久停演。1962年,劇團恢復活動,上演劇目有大型現代戲《黨員登記表》、《金沙江畔》、《南海長城》、《紅嫂》等,並創作和移植《還墨斗》、《審椅子》等小戲。“文化大革命”初期,改名為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改演京劇。1978年復稱趙馬越劇團,在嵊縣首次恢復演出古裝戲《林沖》。1979年改為自負盈虧的春聯公社越劇團。上演劇目有《賴婚記》、《掃地狀元》、《周三畏》、《金龍太子》、《內外有別》、《牛家喜事》等。
榮譽
1982年在紹興地區農村業餘劇團調演中,《榮華夢》獲劇目改編獎和演出獎。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