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崇安縣越劇團在1953年,趙瑞花回浙江,留下的部分人員與浙江省另一個流動來崇安縣演出的民生越劇團合併,組成自負盈虧的崇安縣訪紅越劇團。1957年改名為崇安縣越劇團。1958年,編劇林伯森創作的現代劇《紅色母親》,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戲曲現代戲會演;1960年,編導沈萬成創作的現代劇《到蘇區去》,參加福建省青年演員會演;1964年,林伯森創作的現代劇《梁》,參加福建省第三屆戲曲現代戲會演。“文化大革命”中劇團被解散。1979年冬恢復建制。上演了《丹山吟》、《雙峰傳》、《拈鬮配》、《臥薪嘗膽》、《混天珠》、《玉女峰》、《寇準背靴》、《駙馬盜圖》等創作劇目。1980年後曾創作演出現代戲《啼笑皆非》(林伯森編劇),古裝戲《舍親搶親》、《啞狀元》(沈萬成編劇)等。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