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80年1月成立於上海。前身為原合作越劇團,屬國營性質。團長戚雅仙,副團長畢春芳。建團時吸收了部分其他劇團的演職人員,並把1962年結業於靜安區戲曲學校越劇班的周雅琴、朱祝芬、楊文蔚、宇紅等人員調回劇團,紅楓、傅俊、金風、李卓雲等創作人員也相繼調回,基本上保持原合作越劇團的藝術力量。
劇團大事記
1980年1月,劇團成立,由戚雅仙、畢春芳任正副團長。原合作劇團人員大部分歸隊,並把1962年畢業於靜安戲曲學校的周雅琴、楊文蔚、朱祝芬調回劇團,培養為戚畢流派第二代傳人。後又招收一批學員,培養金靜、董蓓芬、葉瓊等為戚畢流派第三代繼承人。
1981年,在北京影劇場(今美琪大戲院)演出新編歷史劇《光緒皇帝》,連續滿座60場。同年,在市首屆戲劇節演出《玉蜻蜓》,獲作曲獎(傅駿編劇、賀孝忠作曲),周雅琴、楊文蔚、朱祝芬獲青年演員獎。1985年,劇團應香港藝術節邀請,赴港演出《血手印》、《玉堂春》、《花為媒》、《光緒皇帝》等劇。
1988、1989年,先後舉行“戚雅仙表演藝術研討會”、“畢春芳舞台生活50年紀念”專場演出。
1988年,曾一度改名為靜安雙鶴越劇團。靜安越劇團從建團以來,共創作演出劇目近百個,其中保留劇目有《龍鳳花燭》、《血手印》、《白蛇傳》、《玉堂春》、《王老虎搶親》、《紅色醫生》等,獲獎劇目有《彩虹萬里》、《屈原》和《玉蜻蜓》等。
當年孕育“戚畢”流派藝術的上海市靜安越劇團處於全盛時期,劇團不僅排練復演了戚畢經典名劇《血手印》、《白蛇傳》、《玉堂春》、《龍鳳花燭》、《梁祝》、《百花公主》、《救風塵》、《王老虎搶親》、《三笑》、《林沖》、《喜相逢》……同時還排演新創作的《玉蜻蜓》、《香羅帶》、《還魂記》、《雙珠鳳》、《花為媒》、《杜秋娘》、《光緒皇帝》、《天方夜譚》、《賣油郎》、《血指奇緣》及現代劇《教師日記》等,當時真可謂:出戲出人,戚雅仙、畢春芳等老藝術家風采不減當年,而第二代傳人周雅琴、朱祝芬、楊文蔚已是劇團的中堅力量,廣大越劇觀眾所熟悉、歡迎的著名演員,第三代傳人金靜、董蓓芬、葉瓊也已嶄露頭角,成為當時各傳承越劇流派弟子中的佼佼者,劇團三代同演戚畢名劇《血手印·三杯酒》成為廣為傳頌的佳話,劇團出戲出人的經驗在當時的《解放日報》、《中央、上海電視台》等媒體上介紹。
主要成績
建團後,除恢復演出合作劇團時的優秀劇目外,還新編了《光緒皇帝》、《玉蜻蜓》、《賣油郎》、《花為媒》、《教師日記》等古裝戲和現代戲。《玉蜻蜓》在1981年上海市首屆戲劇節中,獲作曲獎(賀孝忠作曲)和演奏獎,楊文蔚獲表演獎,周雅琴、朱祝芬獲青年演員獎。為了培養接班人,劇團於1980年冬招收了16歲左右的國中女生,送到上海市戲曲學校培訓年余,回團後作為新生力量登上舞台,其中的金靜(戚派花旦)、董蓓芬(畢派小生)已成為劇團的後起之秀。金靜還獲得1984年首屆江浙滬越劇青年演員大獎賽三等獎。1986年,楊文蔚、周雅琴獲得了全國中青年演員廣播大獎賽優秀演員獎。1985年和1994年兩次應邀赴香港參加戲曲節。戚雅仙、畢春芳退休後,繼任團長先後有周雅琴、楊文蔚、王金勃等。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