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振奮越劇團通過邢月芳的牽頭籌備,聚集了20多名演員、5名樂隊、2名劇務和一些舞台工作人員共34人。推選屠杏花為團長,邢月芳、王杏花、魏素云為副團長,竺素娥、小白玉梅擔任藝委會正、副主任。劇團定名為“振奮越劇團”,寓有“振作奮發”之意。主要演員有小生竺素娥、邢月芳,花旦王杏花、趙瑞花、小白玉梅,老生許菊香,小丑陳呆呆、黃笑笑等。編劇朱善勝(白浪)。1953年2月14日(正月初一)起開演於大眾劇場,首演劇目是《沉香扇》。該團演員很多是紹興文戲時期的著名演員,平均年齡40歲。
演出介紹
演出劇目和演出形式以繼承傳統為主,如演出劇目大都是經挖掘整理的“骨子老戲”《碧玉簪》、《百花台》、《沉香扇》、《玉蜻蜓》等。演出採用一桌二椅的守舊形式。開始階段演出大多沒有劇本,而是“肉子加路頭”。劇團在50年代中期上海越劇界整理傳統劇目中發揮了特長,挖掘整理演出了不少傳統戲。保留劇目有《賴婚記》、《葉香盜印》、《盤夫索夫》、《箍桶記》、《秦香蓮》等。
上海越劇院的保留劇目《盤夫索夫》、《碧玉簪》等的整理,亦參考了該團的演出本。1956年改為國營,經濟上自負盈虧。1958年,劇團下放到上海提籃區。是年10月經區人民委員會決定該團與“藝華越劇團”合併,改名為東風越劇團。1960年夏,上海市文化局決定將屠杏花、王杏花、竺素娥、小白玉梅、許菊香、陳呆呆、鍾雲香、李艷初等8位老演員調到上海越劇院學館任教。其後,提籃區併入虹口區,該團即歸屬虹口區。“文化大革命”中劇團解體。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