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52年春,全省文工團整編學習後於5月17日重新建立浙江省文工團。以浙江省越劇實驗劇團為基礎,吸收部分文工團員組成所屬歌劇隊一隊,繼承發揚女子越劇,以演古裝戲為主。其為浙江越劇一團前身。1953年6月文工團撤銷,分成浙江歌劇團與浙江話劇團。9月,歌劇團又改稱為浙江越劇團。1957年5月7日,所屬一、二兩隊分團,一隊定名為浙江越劇一團,編制82人。1964年始,兼行男女合演。1965年分配進部分省文藝學校越劇班首屆畢業生,多數演出男女合演現代戲。
歷史沿革
1968年8月始和浙江越劇二團、杭州越劇團、省文藝學校、浙江崑劇團合成浙江越劇“鬥批改”幹校。其間,多數女演員被分配到各個工廠。
1979年4月恢復建制,人員已大換班,近70人。1985年4月,成立浙江越劇院,更名為浙江越劇院一團。定編制50人。浙越一團在20世紀50、60年代綜合藝術力量雄厚,演員陣容整齊強盛,是浙江省女子越劇的中心和示範劇團,推動並開創了浙江省越劇發展的極盛時期。為接待外國元首和文化藝術團體等,頻繁進行招待演出與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彭德懷、陳毅、班禪等中央領導都曾先後觀看演出。1960年3月20—21日,周總理在杭州分兩次觀看《胭脂》後說:“浙江又出了一個好戲,可以和《十五貫》媲美。可以招待外賓。”
劇目
《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1959年由香港華文公司拍成彩色戲曲藝術片)、《張羽煮海》、《秦香蓮》、《三姐下凡》、《劉海砍樵》、《庵堂認母》、《盤夫》、《盤夫索夫》、《春香傳》、《小姑賢》、《拾玉鐲》、《葛麻》、《打金枝》、《屈原》、《晴雯之死》、《陳妙常》、《高機與吳三春》、《珍珠塔》、《孔雀東南飛》、《御河橋》、《清宮怨》、《穆桂英》、《芙蓉花》、《父子恨》、《滾繡球》、《北地王》、《謝瑤環》、《胭脂》、《鴛鴦譜》、《青虹劍》、《于謙》等。演出的主要現代劇目有:《三八水庫》、《躍進的道路》、《徐雙喜》、《雞毛飛上天》、《李雙雙》、《血淚盪》、《年青一代》、《豐收之後》、《社長的女兒》、《女飛行員》、《紅珊瑚》、《瓊花》、《紅嫂》、《桃紅稻香》及《打銅鑼》、《紅松站》等一批小戲。
1954年8—9月,在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演出了《庵堂認母》、《盤夫索夫》、《竇公送子》。姚水娟、屠笑飛、陳佩卿、錢鑫培獲演員一等獎;薛鶯、謝素雲、金寶花、吳劍芳、裘大官獲演員二等獎,姚桂芳、高佩、王愛勤、劉鵬奎獲演員三等獎;張茵獲獎狀。《庵堂認母》獲劇目獎(陳靜整理)、導演獎(陳靜,姚傳薌)、音樂改革獎(盧炳容作曲);《盤夫》(金松整理)定為推廣劇目。9—11月,《庵堂認母》、《盤夫》參加華東地區戲曲會演。《庵堂認母》獲劇本改編二等獎、演出獎、導演獎、音樂演出獎;金寶花、薛鶯獲演員二等獎;《盤夫》獲演出獎;姚水娟獲演員一等獎,陳佩卿獲演員二等獎;主胡賀仁忠獲樂師獎。
1957年夏,《孔雀東南飛》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戲曲會演獲優秀演出獎、劇本二等獎(徐為改編);張茵、陳佩卿、屠笑飛獲演員一等獎,裘大官獲演員二等獎;徐為、姚傳薌獲導演獎,盧炳容獲音樂整理改編獎,賀仁忠、何占豪獲樂師獎,樂隊獲音樂伴奏獎,舞美隊獲舞美製作管理獎。
1954年2—3月,參加全國人民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團赴舟山進行慰問演出。隨後又赴金華慰問歸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8年10—12月,隨全國人民慰問團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歷時50多天,受到指戰員好評。
演員
姚水娟、張茵、陳佩卿、屠笑飛、金寶花、尹小芳、錢鑫培、裘大官、謝素雲、吳劍芳、姚桂芳、高佩、姚劍英、王列、鍾凡、周瑛、李培珍、吳德芳等。
編導
陳靜、胡汝慧、徐為、任賢璋等;技導老師有:姚傳薌、胡敏;作曲有:盧炳容、賀仁忠、吳昌年、王季純等;舞美設計有:裘雲飛、羅志摩、周紀洪等。呂家振、陳獻玉先後擔任主要領導。
1979年恢復建制後,主要實行男女合演。演出主要劇目有:《古墓香魂》、《胭脂》(1980年由香港長城影業公司與浙江電影製片廠拍成寬銀幕戲曲藝術片)、《龍鳳怨》(由浙影廠拍攝成彩色戲曲藝術片,易名為《花燭淚》)、《天國春秋》、《天之驕女》(魏峨編劇1983年首屆省戲劇節中獲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柳玉娘》、《謝瑤環》、《徐九經升官記》、《畫眉》、《劍影丹心》等。
1980年8—9月在全省青年演員會演中張志明獲一等獎,周雲娟、宋順發獲二等獎。
男演員
張志明、郁尚校、宋順發、邵龍、陳明水、劉關根、任永鑫、陳堅、陳平天等。
女演員
高佩、姚劍英、周雲娟、李培珍、尹欽陽、錢愛玉、丁萼華、譚粉英、鍾凡、吳德芳、張瑞春、倪彩萍等。
編劇
魏峨等;導演:胡汝慧、阮敏、楊小青等;作曲:胡夢橋、談聲賢、吳昌年、顧達昌、何直偉;舞美設計:羅志摩、龔景充等。
團長
金寶花(兼藝術指導),副團長:胡夢橋、陳西斌(副支書)、陳寶發。
榮譽
成立浙江越劇院後恢復女子越劇,男演員集中到浙江越劇院三團。1985年秋,以《丹青奇緣》參加省第二屆戲劇節獲演出獎、導演獎(楊小青、高佩)。
書記王列,副團長吳兆千、陳寶發、尹欽陽。後章流調入任書記。
相繼演出《西泠風月》、《討飯國舅》、《孟麗君》、《莫問奴歸處》等劇。1990年經整改後併入與三團重新組建的浙江越劇團。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