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廈門市越劇團在1954年初,劇團從浙江經福建省南平市、泉州市至廈門市演出,併到前線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1956年劇團劃歸廈門市文化局領導,定名廈門市文藝越劇團,為民辦公助的集體所有制劇團。1958年又改名廈門市越劇團。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該團先後創作演出了現代戲《紅色護士》、《帳羅機上紅旗飄》和歷史劇《鄭成功收復台灣》等。1955年,劇團參加福建省第一屆戲曲現代戲會演。在“文化大革命”中,劇團被解散。1978年11月重建,演職員不足30人。1979年12月,該團到浙江招收20名青年學員充實劇團陣容。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