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越吟舞台在1938年7月22日,首演《盤夫索夫》於大中華劇場,8月2日,移師天香大戲院。姚水娟聘請原《大公報》記者樊迪民(樊籬)擔任編劇,開越劇專職編劇之先。9月12日,首編新戲《花木蘭代父從軍》引起轟動,《戲報》、《梨園世界》出特刊介紹,上海英文報紙《大陸報》則在9月11日發表評介文章和劇照,將花木蘭比為法國聖女貞德。其後,又編演了《范蠡與西施》、《馮小青》、《天雨花》、《燕子箋》等新戲。從此,打破了越劇界一直專演傳統老戲的局限。1939年6月,因內部人事糾紛,姚水娟、商芳臣、毛佩卿退出,邢竹琴擢升為頭牌,又先後演出了《碧玉簪》、《情天恨海圖》、《可憐的姐妹》、《日月乾坤扇》以及湯筆花編的《盤妻索妻》等劇目,9月底解散。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