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52年2月,為支援福建前線,浙江省溫州市信陵越劇團演員呂愛寶(旦)和王月樓(老生)、裘月娥(小生)、王一娘(老旦)、裘善花(醜)等36人組成姐妹班到福鼎縣。福鼎縣工會選派8名舞台美術人員,並陸續吸收從浙江省樂清縣來的陳菊英(旦)、瑞安縣來的陶杏花(花臉)等組成福鼎縣信陵越劇團,呂愛寶任團長。同年10月,改名為福鼎縣越劇團,赴福州參加福建省首屆地方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和《釵頭鳳》獲得獎勵。同年,為配合抗美援朝和婚姻法宣傳,演出現代戲《父子爭先》、《夫婦紅》、《兄妹開荒》、《小二黑結婚》等。1957年,劇團實行“合作化”,演職員的私人服裝、道具折價歸團,實行固定工資制,自負盈虧。當時收入較好,劇團添置了較充足的服裝、布景、燈光器材。1960年改名地方國營福安專區福鼎越劇團,創辦國營福建省福鼎越劇團藝術學校,培養出30多名演員和演奏員。1962年又改為縣辦集體所有制劇團。當時劇團行當齊、陣容強,藝術質量較高,曾到福州、漳州、廈門、泉州和廣東省的潮州、汕頭等地演出。1963年赴上海演出《金沙江畔》等得到好評。劇團還邀請表演藝術家袁雪芬、越劇作曲周大風和舞台美術人員蘇石風講課傳藝。建團以來積累了一批保留劇目,現代戲有《白毛女》、《金沙江畔》、《楊立貝》等,傳統戲有《信陵公子》、《葉香盜印》、《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盤夫索夫》、《孔雀東南飛》等。1961年,演出達500餘場,收入6萬元。
歷史
“文化大革命”中,劇團被解散,除少部分人員被選調到寧德地區京劇團外,大部分演職員遣散回家。1977年2月,恢復成立福鼎縣越劇團。1978年9、10月,馬俊秋、呂愛寶相繼病逝,由王寶琴任團長。1980年4月,劇團到福州演出傳統劇目《孔雀東南飛》,福建電視台進行了實況錄像播放,福建人民廣播電台全場錄音播放。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