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諸暨越劇團組建於1951年。前身為1951年由陳彩娟、馮百仙等人在杭州創辦的新業劇團。曾名杭州新藝越劇團、諸暨縣越劇團。前期主要演員有陳彩娟、白玉琴、屠艷鳳、趙招琴等。由陳彩娟、丁桂芳、屠艷鳳任正副團長。成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先後排練演出了《紅樓夢》、《碧玉簪》、《孟麗君》等大批傳統劇目,創作上演了《西施》、《會稽太守》、《紅顏三傑》等多個新編劇目。其中,《紅樓夢》上演1000多場,一度蜚聲於江、浙、滬、贛等地;《西施》則18年磨一戲,幾度參加浙江省戲劇節,均獲多項大獎,並在上海等地公演贏得讚譽。與此同時,劇團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越劇演員,如現在上海“紅樓”越劇團的一級演員錢惠麗、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主要演員何炯華、吳春燕等,以及本團主角、“中國小百花越劇節”金獎得主周偉君和銅獎得主周柳萍、張晨英、樓明迪、胡超英等。新編大型越劇《西施斷纜》,在文化部領導的直接關心和省內外專家的指導幫助下,獨闢蹊徑,數易其稿,於1996年應文化部邀請晉京演出,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新劇目“文華獎”。此劇後被拍攝成戲曲電視劇。
領導
發展
建團初期,該團以面向農村編演現代劇為主。演職人員一頭道具一頭鍋灶挑擔下鄉演出,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大家都是席地而睡,以天為被。為光大戲曲藝術、豐富百姓生活,他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到現在依舊為越劇團的後輩所傳誦、敬仰和效仿。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該團新排《紅樓夢》獲得巨大成功,在全國各地公演100多場,使得越劇團一下子蜚聲大江南北;此後,九十年代,該團又新排《西施斷纜》獲得了中宣部的“五個一工程”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的“文化新劇目”獎。新世紀初,劇團跨出國門,赴芬蘭進行文化交流,得到了國際友人一致好評。2005年,赴香港文化交流演出獲得了圓滿的成功。2006年新創作的《天道正義》在參加中國越劇藝術節的比賽中榮獲了金獎。2007年6月,在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成立十周年之際,應香港特區政府和特派員公署的邀請,再次赴港演出,金獎劇目《天道正義》和中國越劇名曲名段《越鄉情韻》唱紅了諸暨,飲譽了香江。
藝術繁榮發展的背後,是政府大力的扶持。越劇,作為諸暨當地重要的戲曲形式,多年來,一直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將越劇這一豐厚的文化資源置身於一個開放的文化坐標中,通過“政府搭台、市場運作”,制定落實相關政策措施,鼓勵文化企業走市場之路,不僅繁榮了越劇市場,也培育了一批具有策劃能力、創新能力、視野開闊的優秀文化創意人才和市場經營管理人才。近十年來,先後在政府的支持鼓勵下創作了《徐雙喜》、《會稽太守》、《紅顏三傑》、《西施斷纜》、《月光謠》、《花燭恨》、《東山再起》、《天道正義》等新編劇目,培養了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錢惠麗(現上海越劇院副院長),何炯華(現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主要演員),吳春燕(現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主要演員),周柳萍(現紹興藝校副校長),樓明迪(現諸暨越劇團副團長),張華麗(現諸暨越劇團主要小生)等全國有著響噹噹名氣的越劇名伶,從而使得諸暨越劇團成了縣市越劇團中的名團。
百年越劇發展史上,記錄著新中國成立後,是越劇藝術全面發展的鼎盛時期。此後20世紀80年代,越劇迎來了新的春天。浙江組建了小百花越劇團,幾乎同一時期,各地都開始大力培養新人,越劇新秀輩出,為越劇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外來文化的進入和文藝多元化趨勢的呈現,到90年代中後期,越劇被置於各種文化的包圍圈中,接受嚴峻考驗。快餐文化的長驅直入,娛樂心理的急劇擴張,也使越劇的觀眾群體迅速分化。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電視劇的風行、港台及海外娛樂進入內地,影視、流行唱片市場的競爭,越劇占有的市場比例更日益減少。
“新世紀開年,看越劇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們一年到頭接不到幾場演出邀請。怎么辦?”越劇如何爭奪觀眾,成了當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諸暨市政府的做法是財政撥款進行扶持,保證越劇團生存無憂,然後和主管部門一起,鼓勵越劇團不斷創新進行自救,以此適應現代觀眾的口味。
為求生存,諸暨越劇團開始不斷造血:首先是創編新劇,以不斷增加新的演出劇目來滿足現代觀眾求新求變的心理。該團演出劇目多達26本,既有傳統劇目,也有近年來該團自創的新戲如《天道正義》、《東山再起》、《王府奇案》等;其次打造一專多能的演職人員,要求演職人員在積極研究戲曲表演的同時,也努力進行綜藝表演的探索。劇團邀請了知名聲樂老師、舞蹈老師上門為演職人員進行綜藝表演輔導,旨在到農村演出時,以多樣的表演形式吸引年輕觀眾的視線;第三,培養藝術新人,近10多年來,劇團戲校先後舉辦了8屆越劇培訓班,培養越劇人才300多名,為諸暨越劇的後續發展充實了力量。此外,諸暨越劇團為發展自我,直面市場,近年來,培養起了自己的經紀人隊伍,由這批人員一邊負責市場調查,了解觀眾所需;一邊上門推銷新戲新劇,爭取商演機會。
就這樣,在政府部門指導扶持下,越劇團不斷創新發展,給諸暨越劇帶來了活力,諸暨越劇在本土得以新的崛起。近三年,諸暨越劇團每年的演出場次在250場左右,商業價格高達2萬元一場,演出足跡遍及浙江省的各地縣市。“新劇多,演技好,有藝德。”是各地觀眾給諸暨越劇團的綜合評價。
晉京演出
諸暨市這次晉京公演的劇目為《西施斷纜》、《天道正義》和《王老虎搶親》。為推介諸暨的越劇新人,諸暨越劇團這次在公演演職人員的安排上頗費心思,一些原來參與該劇的老演員把角色讓給年輕演員,讓他們有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
如該團這次參加“越女爭鋒”第二季越劇青年演員電視挑戰賽(由CCTV、SMG等電視傳媒與蘇、浙、滬、閩越劇院團聯手推出的新秀大賽)、獲得浙江賽區第一名的徐瓊,今年才23歲,這次晉京演出,她將在這幾部戲裡分飾幾個重要角色。為配合她出演,主演樓明迪一遍一遍地和她合戲。徐瓊說:“最叫我感動的是,同事們無私的幫助,他們的鼓勵給了我不少信心,讓我對晉京演出充滿了期待。”據她介紹,這次劇團擔綱北京演出的人員,除了名角樓明迪、張華麗、張誠殷、何惠麗等年齡在30歲以上,其他的平均年齡都在27歲以下。
“新秀需要機會展示自己,只有不斷創造機會,他們才會成長得更快。”是的,為演員製造展示的機會,為劇團製造商演的機會,諸暨越劇團就是在這樣不斷的求索和創造中,為自己贏得了市場,贏得了觀眾,也鋪平了一個縣市劇團闊步登上北京大舞台之路。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