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四平專區越劇團,從全區專業劇團中抽調素養高的編劇、導演、作曲及青年主演和四平專區藝術學校越劇班優秀學員40餘人赴上海合作越劇團拜師學藝。演員由戚雅仙、畢春芳等老師親自傳授,演奏員也由該團老師對口傳授。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原原本本地學習排練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王老虎搶親》、《百花公主》、《喜相逢》等劇目。同時在上海觀摩所有越劇院團的演出。
相關演出
1962年又到浙江越劇團學習排練了《胭脂》、《孔雀東南飛》、《謝瑤環》等劇目,並邀請了著名越劇作曲家周大風等老師傳授越劇演唱方法及有關基本功。學成後建立國營的四平專區越劇團。歷任主要領導有趙文博、李慶吉等。編劇李振明,作曲吳貴智,導演鳳鳴琴,舞台美術設計陳大明。主要演員有宋美艷、張琛、劉傑貞、王桂蘭等。
幾年來走遍了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內蒙古的170餘個城鄉,演出了1300多場,有近百萬觀眾欣賞了這個北方越劇團的演出,普遍反映是:“綜合藝術高雅別致,劇情細膩感人,唱腔委婉纏綿,激情處扣人心弦,舞台畫面別具一格,真是一次別開生面的藝術享受。”惟一不足之處是道白聽不太懂(因唱腔有字幕)。根據觀眾反映,成立了語言改革小組,由導演鳳鳴琴、編劇李振明、作曲吳貴智三人組成研究小組,對道白和唱詞進行逐字逐句的推敲琢磨,後來終於沿著浙江人說國語這條道路走下去,既能讓觀眾聽懂,又能基本上保持越劇風格。1965年從浙江越劇二團調陳信華來團擔任語言輔導老師,逐漸形成了北方越劇的風格。
1963年以後創作排演了現代戲《紅色娘子軍》、《春光曲》、《杏花幾時開》、《黛諾》、《楊立貝告狀》。1964年派作曲吳貴智赴浙江越劇二團向周大風、胡夢橋等老師學習越劇男女合演的作曲基本功。回團後以男女合演的形式排演了《一顆子彈》、《椰林姐妹》、《江姐》等劇目。至“文化大革命”後期改辦成吉劇團。現在改名為四平藝術團。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