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簡介
成立於1956年4月,前身為1950年11月建立的民間職業劇團黔華越劇團。抗日戰爭中,一批浙籍越劇藝人邊演出邊逃難流向大西南。男班老生演員沈君芳、女班花旦演員沈桂芳等15人輾轉雲南昆明,1946年秋到達貴陽。在浙籍工人陳文泉、蔣元清幫助下,新組浙江越聲劇團,演出於貴陽省府路一茶社內,並演出於重慶等地。招收有邵文艷、董文麗等學徒。1950年在貴陽市人民政府關懷下成立“黔華越劇社”,首演《梁祝》爆滿兩個月。
1956年正式命名。1962年與遵義市越劇團合併,全團118人。以女子越劇為主,也實驗男女合演。後終止實驗,部分男演員調入浙越二團。
90年代後期撤銷。曾參加全國多項越劇大獎賽並獲獎。主要保留劇目有:《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沉香扇》、《西廂記》、《孔雀東南飛》、《祥林嫂》、《何文秀》、《三看御妹》、《情探》、《血手印》、《白羅衫》、《珍珠塔》等。[1]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