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戲班。1939年秋,魯偉帶領魯家班的殘留人員避戰亂於臨安金岫村,和龍鳳高升舞台及嘉興的一副京班相遇。由魯偉牽頭拼湊組班,取名民生劇社。演員有魯芳亮、魯芳艷以及男班藝人黃啟文、黃啟明等。採取男女混演,以演越劇為主,兼演京戲,沿天目山一帶輾轉至江西上饒等地。
歷史沿革
1940年在蘭溪與徐玉蘭、汪笑真的東安劇社相遇,合作演出一年余。1942年經廣豐、河口、淳安抵福建的建陽、建甌、浦城等地演出,為第一副進入福建境內的女子越劇戲班。1944年冬,在麗水之碧湖、龍泉以及福建浦城等地,曾參加當時第三戰區舉辦的“籌募抗日將士寒衣義演”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坐班杭州國華戲院、市東劇場、望湖樓茶園等場所演出,上演連台本戲《濟公傳》、《觀音得道》及新劇《啼笑因緣》、《好媳婦惡婆婆》、《情仇》、《薄命花》等,連滿數月,轟動杭城。主要演員有屠艷鳳、魯芳亮、魯芳艷、葉秋蓮、花月坤、黃哈哈等,並吸收了筱月英、邢漢臣等青年演員入班培訓,充實陣容。1949年夏,改組為姐妹班性質的杭州民生越劇團。1954年改為德清縣曙光越劇團。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