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理名詞]

河西走廊[地理名詞]
河西走廊[地理名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古稱雍州、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稱雍涼之地,是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西北首府所在地。 河西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這裡漢時即設四郡,戍兵屯田,是漢朝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後來又因諸多山脈的天然阻隔,成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 河西是甘肅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 河西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雲集,大小乘佛教通過河西傳入長安,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有著深厚淵源,足見河西在中國佛教的地位。 如今多指甘肅14個市州中的河西五市。

基本信息

歷史

河西走廊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先秦時期(約7500~4000年前),從涼州的磨嘴子、馬家窯文化,皇娘娘台遺址、海藏寺遺址的齊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證明從那時起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四千年以前涼州就率先進入了青銅時代,是上古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玉帛之路的重要節點,主要是遊牧部落。

敦煌莫高窟圖冊 敦煌莫高窟圖冊

夏商時期(約前2070~前1046),在夏商時期,雍州、涼州地處的犬 戎的勢力範圍,河西走廊為西戎的駐地,西戎首領行使司法權,因為是遊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場所不固定。

西周(前1046),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西周,此地為北羌、馬羌、西戎占據,此地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 但遊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北羌、馬羌、西戎是中國最古老的幾個強悍部落,雄踞西北長達幾個世紀。西周時中國分為九州,此地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東周(前770),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東周,此地為雍州屬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雍州,禹貢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爾雅的釋地:“河西曰雍州”,都有明確的史載。黑水即張掖黑河 ,或謂即黨河 ,或謂即大通河 ,諸說不一。是中國古九州之一。

秦朝初年(前221),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雍州的這部分土地為月氏駐牧地,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此處是月氏人的屬地,亦稱月支、禺知的屬地,隸屬於雍州,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武威與敦煌地區,實力強大,為匈奴勁敵。

東漢的鐵騎方陣 東漢的鐵騎方陣

西漢前元六年(前174),擁有東方最強軍事實力的草原梟雄冒頓單于遣右賢王大敗月氏,後又派老上單于殺其王據此地,隨即占領河西走廊。 後匈奴休屠王築蓋臧城即姑臧城、休屠城。姑臧二字來源於姑臧山,而姑臧山是西戎、月氏和匈奴部落的生活和遊牧場所,其名來自匈奴語,匈奴語已無可考。

西漢元朔三年(前126),武帝改雍州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涼州因此而得名,至此從古雍州改名涼州,成為漢代十三州之一,領河西諸地,故姑臧有“雍涼之都”之美譽。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匈奴,使整個河西納入西漢版圖。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河西四郡。前106年武威郡轄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媼圍、蒼松、宣威十縣。以姑臧為治所。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在涼州範圍內置涼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政府駐地武威郡,涼州刺史是西漢最重要的幾個刺史之一,權力很大,涼州轄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安定郡、北地郡、張掖郡、張掖屬國、居延屬國,司法權由郡守行使。

地理

地質

胡蘿蔔傳入中原 胡蘿蔔傳入中原

河西走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沖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 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乾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于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布著沖積平原。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引水灌溉條件好,便於開發利用,是河西走廊綠洲主要的分布地區。

水系

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食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地。

以黑山、寬台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均發源於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後,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游注入終端湖。

嘉峪關 嘉峪關

①石羊河水系。位於走廊東段,南面祁連山前山地區為黃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積沖積扇,北部以沙礫荒漠為主,並有剝蝕石質山地和殘丘。東部為騰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黑河水系。東西介於大黃山和嘉峪關之間。大部分為礫質荒漠和沙礫質荒漠,北緣多沙丘分布。唯張掖、臨澤、高台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面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

③疏勒河水系。位於走廊西端。南有阿爾金山東段、祁連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東西走向的剝蝕石質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馬鬃山。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游綠洲和黨河下游的敦煌綠洲,疏勒河下游則為鹽鹼灘。綠洲外圍有面積較廣的戈壁,間有沙丘分布。

氣候

河西走廊的石窟 河西走廊的石窟

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氣。夏季降水的主要來源是侵入本區的夏季風。氣候乾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自東而西年降水量漸少,乾燥度漸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8毫米;酒泉以東乾燥度為4~8,以西為8~24。降水年際變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總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雲量少,日照時數增加,多數地區為3000小時,西部的敦煌高達3336小時。年均溫5.8~9.3℃,但絕對最高溫可達42.8℃,絕對最低溫為-29.3℃,二者較差超過72.1℃。晝夜溫差平均15℃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級以上大風的風日一年有80天,有“風庫”之稱。走廊風向多變。武威、民勤一帶以西北風為主;嘉峪關以西的玉門、安西、敦煌等地,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

氣候 河西走廊的氣候屬大陸性乾旱氣候,儘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發展農業的其它氣候條件仍非常優越。

當地雲量稀少,日照時間較長,全年日照可達2550小時~3500小時,光照資源豐富,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因地處中緯度地帶,且海拔較高,熱量不足、但作物生長季節氣溫偏高,加之氣溫日變化大,有利於農作物的物質積累,特別適於瓜果糖份的積累。

由於位於兩山夾縫間,易形成狹管效應,因此風力較大。

2018年8月6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在河西走廊西城驛遺址發掘的木本植物木炭顯示,距今約3700年前後,河西走廊的氣候從溫涼濕潤開始變乾旱了。

土壤

酒泉 酒泉

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沖積扇上部組成物質以礫石為主 ,夾有粗砂,很少利用;沖積扇中部和下部組成物質以沙土為主,多闢為耕地。沖積平原土質較細,組成物質以亞砂土、亞粘土為主,也是開耕的主要區域。在長期耕作灌溉條件下形成厚達1米、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層,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為灰棕荒漠土,走廊東部則為灰漠土、淡棕鈣土和灰鈣土,淡棕鈣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緣的草原化荒漠地帶;灰鈣土分布在祁連山山前黃土丘陵、洪積沖積扇階地與平原綠洲。灰棕荒漠土帶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為主,東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質原始灰棕荒漠土為主,東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顯著地位。鹽漬土類廣泛分布於低洼地區,自東向西,面積逐漸擴大。草甸土分布面積則自東向西縮小。

酒泉的風電基地 酒泉的風電基地

地帶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喬木荒漠組成。東部荒漠植被具有明顯的草原化特徵,形成較獨特的草原化荒漠類型,如珍珠豬毛菜群系、貓頭刺群系,除常 見的荒漠種紅砂、合頭草、尖葉鹽爪爪等,還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針茅、短花針茅、戈壁針茅、無芒隱子草、中亞細柄茅、多根蔥、蒙古蔥等。西部廣布礫質戈壁和乾燥剝蝕石質殘丘,生態環境更加嚴酷。礫質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紅砂、膜果麻黃、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類型。流動沙丘常見有沙拐棗、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見有多枝檉柳、齒葉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楊和尖果沙棗林。湖盆低地,鹽化潛水補給的隱域生境,分布有細葉鹽爪爪、有鹽爪爪、鹽角草鹽漠。河流沖積平原上分布有蘆葦、芨芨草、甘草、駱駝刺、花花柴、苦豆子、馬藺、拂子茅等組成的鹽生草甸。

為防止風沙和乾熱風侵襲,綠洲地區,採用鑽天楊、青楊、新疆楊、沙棗等,營造防風林帶,效果顯著。

由來

河西四郡之酒泉 河西四郡之酒泉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主要城 市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以及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市。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這裡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是昔日的古戰場,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過烏鞘嶺,再過古浪峽到西涼(武威郡)那就是一馬平川(地勢平坦幅員遼闊的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這就是河西走廊與金城蘭州以南地區的本質區別。

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拍攝的張掖山丹 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拍攝的張掖山丹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其南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連山脈。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組成,西寬東窄,由柴達木盆地至酒泉之間為最寬,約300公里。祁連山山峰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團結1峰海拔為6,305米,這基本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多數山峰的高度。祁連山北側和南側分別以大起大落的明顯斷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與河西走廊的相對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與柴達木盆地間僅1,000多米。在祁連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著豐厚的永久積雪和史前冰川覆蓋,這些積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節融化,為這一地區大量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北側則為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北山),絕大多數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間,個別高峰達到了3,600米。這裡山地地形起伏,逐漸趨於平緩,可以算準平原。河西走廊介於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的狹長平地,因其位於黃河以西,故得名。

傳教者鳩摩羅什 傳教者鳩摩羅什

西漢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遊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 漢武帝使者張騫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這裡被匈奴截住,軟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壯志未酬誓不休,終於逃離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歸中原途中,又在這一帶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後,才回到長安,可見,通西域必須經過河西走廊。

張騫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這次行走比較順利。因為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河西走廊,將匈奴驅趕出去,咽喉之道得以暢通無阻,《爾雅·釋地》:“河西曰雍州”,雍州在黃河以西,可見東漢時期的河西走廊有很長一段時間裡屬於雍州,治所在姑臧(涼州)。

經濟

河西走廊的經濟繁榮程度是僅次於長安、蘇杭。河西走廊商人古時以徽商、晉商、回商、江浙商人居多。萬里茶道東起武夷山,黃山,湖北等,過長安、太原、晉中、呼和浩特、銀川中衛進入河西走廊而後穿過新疆穿越俄國、中東直至地中海,萬里絲綢路東起蘇州、杭州過長安到天水、蘭州入河西走廊穿過新疆穿越中東直至地中海沿岸。還有藥材、皮革、香料、珠寶、寶石等都要經過河西走廊轉賣兌換,而後才入長安。那時的河西走廊各國商旅縱橫,經濟發達盛極一時。河西走廊一度是距離長安最近的副金融中心,最大的外貿交易中心。同時,河西走廊與蘇州、杭州有著深厚的情感和淵源。

河西震撼的美景沙暴 河西震撼的美景沙暴

經濟文化的交流僅僅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區內才能做到的。所以當時的東西方之間並沒有深刻的了解,對文化上的交流更是相互隔絕。就連上古曾經存在過的貿易往來,這是也往往變成了傳說和神話,殘留在東西方人民的心中。公元前1世紀到7世紀張騫的西行。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日漸強盛。第四代皇帝漢武帝劉徹為打擊匈奴,計畫策動西域諸國與漢朝聯合,於是派遣張騫前往此前被冒頓單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

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帶一百多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10餘年的軟禁。他們逃脫後歷盡艱辛又繼續西行,先後到達大宛國、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場上,張驀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國的海西布,尤其是漢朝四川的鄧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從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

前126年張騫幾經周折返回長安,出發時的一百多人僅剩張騫和一名堂邑父了。史書上把張騫的首次西行譽為“鑿空”即空前的探險。這是歷史上中國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團。

前119年,張騫時任中郎將,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經四年時間他和他的副使先後到達烏孫國、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自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向漢武帝報告關於西域的詳細形勢後,漢朝對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變成了“廣地萬里,重九譯,威德遍於四海”的強烈願望。

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同時漢朝在收取關稅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潤。

出於對匈奴不斷騷擾與絲路上強盜橫行的狀況考慮,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誌,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當羅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後,加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後遠東中國傾國力向西拓展的機遇,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迅速發展。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來是源源不斷的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則、有序。

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迷戀著從帕提亞人手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即便當時的羅馬人相信絲綢是從樹上摘下來的。“賽利斯人們(中國人)以從他們的樹林中獲取這種毛織品而聞名於世。他們將從樹上摘下的絲綢浸泡在水中,再將白色的樹葉一一梳落。(絲綢的)生產需要如此多的勞役,而它們又來自於地球的彼方,這令羅馬的少女們可以身著半透明的絲衣在大陸街上炫耀。”

那時,絲綢成為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對象。古羅馬的市場上絲綢的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造成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這迫使元老院斷然制定法令禁止人們穿著絲衣,而理由除了黃金外流以外則是絲織品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絲綢衣服,如果它的材質不能遮掩人的軀體,也不能令人顯得莊重,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們沒有注意到她們放浪的舉止,以至於成年人們可以透過她身上輕薄的絲衣看到她的身軀,丈夫、親朋好友們對女性身體的了解深知不多於那些外國人所知道的”。史料記載克利奧帕特拉,這位豔后也是一位絲綢愛好者。不僅僅是羅馬人對來自東方的神奇玩意兒感興趣。埃及歷史上著名的豔后克利奧帕特拉也曾經被記載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節,並酷愛絲綢製品。

公元前97年,東漢將軍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漢朝在中亞地區的主導地位後,派甘英攜帶大量絲織品到達條支(可能是今日土耳其的安條克),而當時安條克以南正是埃及和安息爭奪的國土。因而中國與埃及最早的官方溝通應當就是在這一時期。而記載中的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官方溝通似乎不止於此。《後漢書》記載了公元166年羅馬使節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建立了大使館的紀錄。然而,當中國進入東漢時代以後,由於內患的不斷增加,自漢哀帝以後的政府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令西域內部紛爭不斷,後期車師與匈奴年年不斷的戰爭更令出入塔克拉瑪乾的商路難以通行,當時的中國政府為防止西域的動亂波及本國,經常關閉玉門關,這些因素最終導致絲路東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7世紀到12世紀二度繁榮,隨著中國進入繁榮的唐代,西北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國統治者的關注。為了重新打通這條商路,中國政府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西域各國,並設立安西四鎮作為中國政府控制西域的機構,新修了唐玉門關,再度開放沿途各關隘。並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這樣一來絲綢之路的東段再度開放,新的商路支線被不斷開闢,人們在青海一帶發現的波斯銀幣是目前中國境內最多的,這證明青海也隨著絲路的發展起來了與河西走廊的絲路貿易,加上這一時期東羅馬帝國、波斯(7世紀中葉後阿拉伯帝國取代了波斯的中亞霸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令這條商路再度迎來了繁榮時期。

與漢朝時期的絲路不同,唐控制了絲路上的西域和中亞的一些地區,並建立了穩定而有效的統治秩序。西域小國林立的歷史基本解除,這樣一來絲綢之路顯得更為暢通。不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開始成為絲路東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來於絲綢之路的人們也不再僅僅是商人和士兵,為尋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們也逐漸出現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量先進的技術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到其他國家,並接納相當數量的遣唐使及留學生,讓他們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佛教、景教各自迎來了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機會,一時間唐朝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絲路商貿活動的直接結果是大大激發了唐人的消費欲望,因為商貿往來首先帶給人們的是物質(包括錢財等)上的富足,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來源地域帶給人們的精神差異的影響。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外奴(販賣人口)、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的隨商進入更是不勝枚舉。這一切都成了唐人尤其是唐時高門大戶的消費對象與消費時尚。

相對而言,唐人的財力物力要比其它一些朝代強得多,因此他們本身就有足夠的能力去追求超級消費,而絲路商貿活動的發達無非是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而已。理所當然的就有許許多多的人竭力屯奇居異,有錢人不僅購置奇珍異寶而且還儘可能在家裡蓄養寵物、奴伎。帝王皇族帶頭,豪紳闊戶效之,庶民百姓也以把玩異域奇物為能。美國學者謝弗指出:“七世紀(中國)是一個崇尚外來物品的時代,當時追求各種各樣的外國奢侈品和奇珍異寶的風氣開始從宮廷中傳播開來,從而廣泛地流行於一般的城市居民階層之中。”

受到這條復興了的貿易路線巨大影響的國家還有日本。8世紀日本遣唐使節帶來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這些寶貴古代文物現代也在奈良正倉院保存下來。所以,奈良正倉院被稱為絲綢之路的終點。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過絲綢之路河西走廊傳來的。1988年奈良縣政府在奈良市舉行大規模的絲綢之路博覽會。日本最大的電視台NHK曾從中國到歐洲以實地拍攝方式製作絲綢之路節目。

河西震撼的美景沙暴 河西震撼的美景沙暴

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開始衰落,西藏吐蕃占據河西、隴右。公 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漢人張議潮占據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 唐以後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因而相對穩定的南方對外貿易明顯增加,帶動了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漸成為南方經濟大城。

當中國人開始將他們的指南針和其他先進的科技運用於航海上時,海上絲綢之路迎來了它發展的絕佳機會。北宋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無奈之舉):經濟最為發達的北宋沒有控制以往絲路的河西走廊,這成為日後絲路上青海道繁榮的機遇。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府早已無法控制整個西北河西走廊。因而西北絲路(河西走廊)的衰落日益明顯,而海上絲路的開闢(無奈之舉),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現象(西北已經不再是自己的地盤)。某種程度上說,兩宋及其不會經略西北絲路,注定了國家走向滅亡,這是他們巨大的失誤。

農業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歷史悠久,是甘肅省最重要農業區,是我國西北內陸著名 的灌溉農業區。它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糧、幾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啤酒大麥和瓜果蔬菜。平地綠洲區主要種植春小麥、大麥、糜子、穀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馬鈴薯。油料作物主要為胡麻。瓜類有西瓜、仔瓜和白蘭瓜,果樹以棗、梨、蘋果為主。山前地區以夏雜糧為主,主要種植青稞、黑麥、蠶豆、豌豆、馬鈴薯和油菜。河西畜牧業發達,如山丹馬營灘自古即為著名軍馬場。

礦產

河西走廊礦產資源豐富,區內有玉門石油、山丹煤田、九條嶺煤礦、金昌鎳礦及鏡鐵山鐵礦等多處大型礦點,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十分豐富。鏡鐵山礦探明儲量就達6億噸,占全省的90%以上。金昌鎳和鉑族金屬產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85%和90%以上。這裡日光照強,也是季風口,光伏發電和風能發電的潛力巨大。日前,“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劉光鼎院士在題為《中國油氣資源二次創業》的專題報告上指出,我國油氣資源的出路在於二次創業,要在目前出油的新生代沉積盆地下面再探出油氣資源來.他還提出,河西走廊是個“聚寶盆”,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油氣儲量也很豐富,亟待開發。

文化

張掖山丹軍馬場圖冊 張掖山丹軍馬場圖冊

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蹟燦若星河。20世紀中國四大文獻考 古奇觀:故宮明清檔案、安陽甲骨、敦煌遺書、居延漢簡,後兩者都與河西走廊有關;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的馬踏飛燕,也從這兒出土,這裡依舊保留著華夏族的農耕文明。

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河西走廊的文物品類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文物價值突出,簡牘、彩陶、壁畫、岩畫、雕塑、古城遺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簡直就是一條燦爛奪目的“文化長廊”。因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裡還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大小石窟星羅棋布地點綴於走廊沿線,於是,河西走廊又被人們稱為“石窟藝術走廊”。

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線著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相互激盪,積澱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對於河西走廊的這一優勢, 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宗教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唐代佛教領袖釋道世,弘法之餘,深研經藏,博覽窮究,費時十年,撰成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其中,就具體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國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繼建造的十九座寶塔塔名、建塔時代與立塔的地點。雖然當時全國的佛寺已有百千,但釋道世認為,只有這十九座,是阿育王所造,地宮裡有佛祖的舍利。

《阿育王傳》載:“佛寂百年後,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役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萬四千道,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於一日中,遍南瞻部洲,震旦國者,一十九所。”

所著《法苑珠林》載,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國,塔名如次:

1、西晉會稽鄮縣塔(浙江寧波)、

2、東晉金陵長乾塔(江蘇)、

3、石趙青州東城塔(山東)、

4、姚秦河東蒲阪塔(山西)、

5、北周岐州岐山南塔(陝西)、

6、北周瓜州城東古塔(甘肅)、

7、北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甘肅)、

河西四郡之張掖 河西四郡之張掖

8、北周洛州故都西塔(河南)、9.北周涼州姑臧故塔(甘肅)、10.北周甘 州山丹縣故塔(甘肅)、11.北周晉州霍山南塔(山西)、12.南齊代州城東古塔(山西)、13.隋益州福感寺塔(四川)、14. 隋晉源縣塔(四川)、15.隋鄭州超化寺塔(河南)、16.隋并州淨明寺塔(山西)、17.隋懷州妙樂寺塔(河南)、18.隋并州榆杜縣塔(山西)、19.隋魏州臨黃縣塔(山東)。其中北周瓜州城東古塔(甘肅)、北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甘肅)、北周涼州姑臧故塔(甘肅)、北周甘州山丹縣故塔(甘肅)。

涼州姑臧故塔 涼州姑臧故塔

甘肅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舍利是中國供奉佛祖舍利最多之地,而這些佛祖舍利全部在河西走廊。這十九處阿育王塔系西晉至隋代陸續修建完成,一千多年來曾經過數次毀佛、滅佛及無法計數 的戰亂、地震破壞,更經歷了文革浩劫,塔基多已殘毀。其中北周瓜州城東古塔(今甘肅敦煌瓜州縣)、北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今甘肅敦煌)、北周涼州姑臧故塔(今甘肅武威蓮花山)、北周山丹縣故塔(今甘肅張掖山丹縣)。甘肅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舍利是中國供奉佛祖舍利最多的地方,而這些佛祖舍利全部在河西走廊。其中涼州姑臧故塔(蓮花山金頂)的塔基還在,從老照片看塔基中的佛骨舍利可能已經被盜,此處是世間十九所釋迦牟尼佛祖舍利供奉的其中一處,塔高十三層,六棱六角,角系風鈴,層層有門,從塔門入內,可上至塔頂,以觀四城景色,毀於1927年大地震,清應寺旁有藏經閣,系前後藏喇嘛所修,藏有許多西藏經卷,以十二個大經櫃盛之。涼州姑臧故塔,佛教典籍《法苑珠林》、《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均有記載。

景點

【莫高窟】

河西走廊武威蓮花山 河西走廊武威蓮花山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一朵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洞窟492個,裡面珍藏著歷史壁畫45000多平 方米,彩塑2400多身,還有唐宋木結構建築五座。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現存41個洞窟, 共保存壁畫5650幅,彩塑272身,與莫高窟同一時期。其中,中唐25窟為其精華, 因這裡曾珍藏稀世珍寶象牙佛而聞名於世。

祁連山美景 祁連山美景

【海市蜃樓】是敦煌的又一奇觀,在晴朗炎熱的夏日, 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陽關、玉門關公路兩側,可以看到波濤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齊的“建築”、錯落有致的“城市”。 這些景致若隱若現,十分壯觀。

【敦煌古城】敦煌古城,又稱為"敦煌影視城,仿宋沙洲城"。占地面積1.21萬平方米。是為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而仿照沙州古城和“清明上河圖”修建的人文景觀和影視拍攝基地。現已拍攝過《敦煌》、《封神榜》等20多部電影、電視片。

佛教寺院 佛教寺院

【三危聖境】三危聖境以其神、奇、靈、峻而著稱,"危峰東峙"是敦煌"八大景"之一。三危山主峰與莫高窟隔(大泉)河相望,相傳西王母、 觀音菩薩、太上老君曾雲遊此山。至今仍然保留古建築"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等。特別是1600多年前,樂僔和尚和尚雲遊此山,夕陽西下時萬道金光中出現 了千萬尊佛的金身,便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

【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現存石窟17個,與莫高窟同一時代,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在光輝燦爛的敦煌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

【陽關國家級沙漠森林公園】 陽關國家級沙漠森林公園,位於陽關遺址西10公里處,由葡萄長廊、葡萄觀賞園、沙生植物園等組成。總面積16.65平方公里。是休閒娛樂的理想場所。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環沙而不被掩埋,經千年而不乾涸,實屬自然奇觀。

【張掖丹霞國際地質公園】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張掖丹霞地貌在方圓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帶,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讕,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這裡的丹霞地貌發育於距今約200萬年的前侏羅紀至第三紀。

張掖丹霞地貌奇觀形成於600萬年前,位於張掖市臨澤、肅南縣境內,面積約510多平方千米,僅次於中國最大的赤水丹霞。她是中國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特別是窗欞式、宮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彩色丘陵色彩之繽紛、面積之大冠絕全國。

敦煌月牙泉圖冊 敦煌月牙泉圖冊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在距玉門關西90公里外,有一外典型 的雅丹地貌群落,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遇有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人們俗稱魔鬼城。其整體象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牆、有街道,有大樓、有廣場,有教堂、有雕塑,其形象生動、維妙維肖令世人瞠目。這些大自然的傑作,堪稱鬼斧神工,奇妙無窮。 [安西橋灣城]位於安西縣東85公里處。有“康熙夜夢橋灣城”、漢代長城烽燧、疏勒河九曲蜿環、雅丹地貌、大漠孤煙等人文自然景觀;館藏傳世文物象牙造像、人皮鼓、東千佛洞西夏壁畫臨摹品及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植物標本展覽廳等服務設施。

【驪靬遺址】驪靬遺址,地處祁連山者來河溝口,地勢險要,北與北武當山相峙,隘關狹道,為河西走廊“蜂腰”地帶,南出祁連山鸞鳥口,平羌口通青海門源縣,北越龍首山可達內蒙古阿右旗,實為古今走廊咽喉,軍事要衝。南部照面山屬天然涵養水源森林,屬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東大河林場管理,林區面積為10萬畝左右,者來河發源於其東溝、西溝、冰溝等山間,有煤、瑩石、矽石等礦藏。森林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河西走廊著名的森林度假村。1999年,驪靬故縣和驪靬降人再次引起了國際、國內有關方面的關注,海內外考察和研究驪靬故縣和驪靬人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浪潮,經十餘年不衰,且勢頭越來越熱,隨之形成了驪靬文化,現已成為國內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為古老的驪靬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山丹大佛寺圖冊 山丹大佛寺圖冊

【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 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總面積329 .54萬畝。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中國官方(西漢)設立的中國第一個國有企業(國有企業鼻祖)。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自1949年9月建場以來,近50年一直歸屬軍隊管理,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也是我軍最大的糧油肉生產基地。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也是理想的塞上影視場地。自《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紅色康拜因》,《長城》視片在此拍攝並播出後,山丹馬和軍馬場都名聲大振,成為重要的影視旅遊勝地。

民族

河西四郡之武威 河西四郡之武威

民族有漢、蒙古、藏、裕固、哈薩克、回、滿等近50個 民族。以漢族為主,主要在綠洲區從事農業。藏族、裕固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則從事牧業。

地位

河西走廊歷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葡萄傳入中原 葡萄傳入中原

河西走廊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縮影 。古代絲綢之路在這裡通過,張騫出使西域,不繞路走,而非要經過當時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西漢霍去病出涼州西擊匈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官方的國有企業山丹軍馬場,打通古道,漢朝正式設立河西五郡,將其納入中國版圖。

東漢的董卓、韓遂是西涼太守,後來赫赫有名的馬氏家族(馬援及其後裔)在西涼起家,大家耳熟能詳的西涼馬超就是出生在河西走廊的涼州,還有威震華夏的西涼鐵騎都來自這裡。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其中的“天山”即指祁連山。河西走廊就位於祁連山腳下,它的興衰存亡完全依賴與祁連山的雪水。而祁連山正處在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之間,位於青藏高原北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張騫要繞路南行,豈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切實際的。

現狀

酒泉瓜州縣的榆林窟 酒泉瓜州縣的榆林窟

古代在軍事上開疆拓土、南征北伐最重要的有兩樣東西一樣是良馬,而另一樣是車,而河西走廊從西漢至今一直都是給中國曆朝歷代的軍隊供應著良馬、車。同時被稱為“西北糧倉”,位於 甘肅省西北部,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是著名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是靠祁連山積雪和冰川的融水滋養、灌溉而“造就”。一旦祁連山出現問題,對於本來就危機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態無疑是雪上加霜。

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甘肅的人大代表安國鋒和政協委員郝樹聲,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提出以“加強祁連山生態保護”為主題的提案,提到作為整個河西走廊“母親山”的祁連山,最近幾年出現了嚴重的雪線上移、冰川退縮、草原退化、林木減少等現象。

2007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時,溫家寶總理談了他惦記甘肅的四件事情:民勤治沙,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祁連山冰川保護,黑河、石羊河沙化鹽鹼化治理。而這四件事情都與河西走廊生態環境有關。

在走廊西頭,敦煌的最後一道綠色屏障——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6萬公頃區域中僅存的11.35萬公頃濕地,因水資源匱乏逐年萎縮,庫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這塊濕地逼近。

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拍攝的古涼州 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拍攝的古涼州

有專家指出,祁連山生態問題的嚴峻性,充分證明河西走廊生態危機已全 面升級,呈現全面圍堵的局面,已成為河西走廊發展的最大瓶頸。

由東至西,河西走廊境內分別是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甘肅省氣象局的最新資料表明,三大流域均存在較為嚴重的生態退化問題,這主要表現在植被覆蓋度和永久性雪蓋面積的減少,部分地區生態問題激化。

河西走廊可望成世界葡萄酒板塊重要組成部分

河西走廊因自然條件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適宜種植葡萄,酒泉、嘉峪關、金昌、武威等地葡萄產量豐碩。2015年9月15日,在甘肅省在武威市舉辦的中國·河西走廊第五屆有機葡萄美酒節上,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李榮燦介紹說,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中,把優質釀酒葡萄種植與釀造列為鼓勵甘肅發展的第一位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