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興隆山位於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海撥2400米。古因“常有白雲浩渺無際”而取名“棲雲山”,向有“隴上名勝”之稱,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山”,早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
唐宋時,興隆山神殿甚多,香火旺盛,稱“洞天福地”。清代時,這裡廟宇樓閣,或依山面壁,或深藏密林,畫棟雕梁,飛檐紅柱,甚為壯觀。後大多被毀,僅存清代所建飛跨興隆峽的雲龍橋(臥橋)一座。清康熙年間取復興之意,改名“興隆山”。本世紀五十年代,全山亭台樓閣以及廟宇達70多處,景點24處,成為佛、道勝地。
興隆山是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自然森林保護區。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西峰“棲雲”海拔2500米,二峰間為興隆峽,有雲龍橋橫空飛架峽谷。現棲雲峰有混元閣、朝雲觀、雷祖殿等殿閣;興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淚亭等景點。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病逝於興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於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靈柩運至興隆山,密藏於大佛殿內;1949年8月才遷往青海塔爾寺;1954年,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寢室。興隆山因這段歷史而更加著名。
交通提示
興隆山交通到達方式:從蘭州市區可乘坐班車或包車前往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形地貌
保護區山脈系祁連山山系東延部分,由馬銜山系的高中山群所組成,主要山脈有馬銜山、興隆山和棲雲山。馬銜山與興隆山南北對峙呈馬鞍形,興隆山、棲雲山兩座主峰由馬銜山分支曲折而來。山體長約37公里,寬約17公里,山勢走向呈西北西東南南,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2000——3600米之間,馬銜山主峰海拔3670.3米,比高為500——1000米之間,是黃土高原範圍內唯一超過3600米的高峰。山體過境後,向東延伸終止於海浩瀚的黃土丘陵。在大地構造上是介於秦嶺地槽系和祁連山地槽系之間的秦祁台塊上的孤島狀的石質山地,次級構造單元為青石嶺──馬銜山橫斷帶的馬銜山褶穹和興隆山褶凹,本山地自寒武紀前隆起,經過加里東、燕山期、喜馬拉雅期等新老造山運動的影響,到了第四紀初才形成基本的山脈水系。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山地因受造山運動的顯著抬升和切割作用,主體複式向斜多呈V型的陡壁深谷,溝谷縱橫,河床比降較大多跌水,山脊呈波狀起伏,坡度多在30度以上,地形呈齒狀。山體兩側與黃土高原鑲嵌,多為黃土剝蝕地貌,主要地形形態有高山深谷,土石山樑峁
氣象
保護區地處東亞大陸內地,按全國自然區劃氣候分類為東部季風區,大陸性氣候顯著,屬高寒半濕潤性多雨氣候。主要特徵表現為四季分明,水熱同季。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3─7℃,其中最高(7月)為13─18℃,最低(1月)為零下8─9℃;活動積溫為1800─2800℃;年降水量450─622mm,有效降水量340─520mm,降水頻率不均勻,多集中在7、8、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5%左右,在山地增雨作用下,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降水量約增27mm。馬銜山主峰年降水量可達800mm;無霜期70─130天,平均103天。林區年平均溫度4.1℃;平均降雨量621.6mm;平均蒸發量918.6mm,為年降水量的1.5倍;相對濕度68%,≧10℃積溫1577.5℃;平均無霜期110天左右;乾燥度0.65;凍土深度平均為120cm,極端最大150cm。主要災害性天氣是乾旱。
土壤
保護區內土壤主要是石質山地發育的灰褐土,此外尚有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栗鈣土和新積土。沒有完整的分布帶,往往是由於坡向的關係成地帶性土壤復區。峽中山坡因地勢較高,降水多,氣溫低,蒸發弱,植被蓋度大,土壤主為灰褐色。由於地勢和坡向的差異,引起氣候和植物的變化,發育著不同的淋溶灰褐土。陰坡林地的地帶性土壤為淋溶灰褐土。成土母質主為千枚岩、玄武岩、砂礫岩、火山岩等殘積物、坡積物以及黃土物質等。一般肥力較高,有機質含量為1.63%,但土層較淺。陽坡次生林地和灌叢地的地帶性土壤為碳酸鹽淋溶灰褐土。成土母質與陰坡相同,但由於處地坡度較大,排水性好,光照充足,蒸發快,而碳酸鹽反應強烈,多呈鹼性,有機質含量低,肥力較差。海拔3000米以上地帶,因空氣濕度較大,氣溫低,植被多以灌叢、草本為主,故土壤由亞高山草甸土過渡到高山草甸土。前山各峽口東、西兩側的緩坡地帶,屬黃土母質上發育的栗鈣土,黃土層堆積較厚,植被稀疏,蒸發量大,土壤乾燥,有機質含量低,壤質疏鬆,透水良好,土層深厚但肥力較差。PH值為8,呈強石灰反應。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已經查明有大型真菌109種、高等植物1022種;蜘蛛昆蟲類1135種、高等動物160種。它們是保護區可更新的資源,也是複合生態系統的主體。保護區原為道教聖地,可供旅遊參觀的景點很多,它們和複合生態系統主體一樣,都應注意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重點景區
雲龍橋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檐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
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跡。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沖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沖跨過。
這裡的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檐,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朴初的手筆。正殿里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的鐵騎將軍,英勇善戰的民族英雄。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為中華民族爭了氣,壯了膽。不愧為“民族精英”的稱號。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複製,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成吉思汗文物陳列館”,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在現。
蔣介石官邸
一九四二年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為迎接蔣介石來蘭,抽調了專門的工程設計人員,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瓏、結構獨特、莊嚴深邃的小別墅。這就是有名的蔣氏行宮。一樓設有客廳、候見室、侍從室、會議室;二樓有會議室、機要室、臥室、化妝室和衛生間。一九四三年八月,蔣介石、宋美齡和機要秘書陳布雷等一行人馬都住在這裡六日。每天會後飯余,蔣介石拄拐杖、偕夫人在附近散步,或乘滑竿上山遊覽。在這裡,蔣介石主持召開了西北軍政會議。會上,他部署兵力圍剿陝甘寧邊區,妄圖一舉消滅中共中央,可一年之後,他卻帶著國民黨敗退到了台灣孤島。興隆山的仙風靈氣,也保佑不了行將失敗的人物。
興隆山滑索總投資三十五萬元,巧妙地利用了東、西山景區的自然落差,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動力,簡稱“飛降”“空中飛人”等,跨度三百三十五米,落差二十六米,從高山滑下,仿佛騎在鳳凰頂背上,騰雲駕霧般的伴著風聲,松濤聲,讓您真正體驗一下久違的瀟灑與刺激,舒心與愜意,讓您在香美迷人的美景中輕鬆品味“飛”的感覺!
馬銜山旅遊小區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為398公頃,最高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10公里,長約40—50公里。馬銜山以高山寒帶凍土地貌為主要景觀特徵,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興隆山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極為相似。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馬銜山氣候、植被垂直性分布非常明顯,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見到山頂白雪飄、山腰百花艷、山下綠波盪的奇妙景觀,真可謂“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馬銜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 將“馬銜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銜山”,沿用至今。
官灘溝旅遊區屬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25公里處的和平鎮境內,面積為342公頃。是以森林自然生態為主的新型旅遊區。官灘溝系明代肅王牧馬場舊址,舊稱“肅府官灘”,現留有“牧馬官灘”界牌一座。區內兩山夾一溝谷,幽谷旁通。山形雖無興隆山之峻奇,但充滿山林野趣,進入官灘溝使人感覺到滿目青翠,明朗開闊。區內森林覆蓋率達86.2%,隨著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現人工針葉林,次生闊葉混交林和高山灌叢。喬、灌草錯落有致,季相色彩變化豐富,森林環境絢麗多彩,十分宜人。谷內溪水清澈,終年不斷,為優質礦泉水,現已被開發利用。從峽谷中潺潺流出的山泉如絲如鏈,匯聚滴水崖,形成別具特色的滴水崖瀑布,令遊人留連忘返。官灘溝山勢平緩,風景秀麗。春天林木青翠,春光融融;盛夏萬木爭榮,百花盛開;金秋景色絢麗,滿山紅遍。給人以恬靜、舒盈、清新的自然享受。官灘溝的風景林主要為楊樺林和灌木林,樹種組成分別為山楊、白樺、遼東櫟和栒子、沙棘、黃薔薇等。
相臨景點
濱河路綠色長廊白塔山公園蘭山公園門雁灘公園興隆山城隍廟關山森林公園石佛溝白衣寺塔西關清真寺白雲觀甘肅省博物館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莊嚴寺官灘溝竹林溝自然保護區
旅遊攻略
興隆山濕潤的物候條件,是大西北所依重的旅遊避暑佳地,每年接待省內外遊客50餘萬人次,興隆山現已多次成功接待國際性重要會議。門票:東山/西山/馬卸山:30元/人交通:從蘭州市區可乘坐班車或包車前往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住宿:興隆山上有多家賓館,農家樂可供住宿,其中有家隴鑫避暑山莊條件價格都不錯,在入住前談好價格。最好多帶些衣服,賓館的被子薄,晚上比較冷。美食:興隆山美食在山上的飯館裡可以吃到好吃的手工面片子,還有一鍋子面,懶疙瘩,油糊卷,烤土豆等特色食品。尤其是天冷的時候,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麵片,加上土豆片,和幾縷香菜,再加上幾塊牛肉,哇賽,這么多年了還是忘不了。購物:蕨菜,松花,沙蔥等都是這裡的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