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光澤縣越劇團在1956年6月間,水吉縣撤銷,劇團遷至光澤縣,改名為光澤縣越劇團。推選邢銀燦為第一任團長。劇團初創時期條件差,生活艱苦,演職員亦藝、亦工、亦農,上山砍柴,下地種菜,並利用舊木料蓋平房,解決住宿問題。
1957年至1963年為劇團興旺時期,全團100多人。曾整理上演《真假駙馬》、《紅樓夢》、《碧玉簪》、《百花公主》、《梁祝》、《紅樓夜審》等傳統劇目,並先後到廣東、上海、武漢以及九江、南昌等地巡迴演出。
1964年後,曾移植上演《江姐》、《劉胡蘭》、《九命沉冤》、《山鄉風雲》、《紅燈記》等現代劇。
1966年劇團撤銷。1979年5月恢復建制。全團演職員克服十年浩劫帶來的困難,革新挖潛,修舊利廢,自製服裝道具,重新整理演出《紅樓夢》、《碧玉簪》等傳統劇目。
1980年,創作演出的現代劇《這不是小事》(張文華、許國榮編劇)曾參加福建省第四屆戲曲現代戲會演。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