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立於1956年3月10日,由原在無錫市登記的上海姊妹越劇團、藝匯越劇團、浙江同心越劇團合併組成。屬無錫市文化處領導,為民營公助劇團。張少棟任團長,吳慧芬、高陽任副團長。分設4個演出隊。1958年,劇團進行整頓,演出隊撤銷,合為一團。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劇團解散,大部分人員下放到鹽城、響水、濱海、阜寧、大豐等縣插隊落戶勞動,一部分青年演員轉入無錫市滬劇團。1978年9月,劇團原有人員陸續調回,恢復無錫市越劇團建制。
陣容
該團班底雄厚,陣容整齊,演出劇目豐富多彩,在江、浙、滬一帶頗具影響。主要演員有張少棟、吳慧芬、陳肖梅、徐蘭芳等。劇團從50年代初期起,先後整理改編創作的《紅樓二尤》、《雲中落繡鞋》、《塞外教孤》、《布城計》等劇目,在各地巡迴演出中受到廣大觀眾歡迎。整理的傳統戲《賣夏布》參加1957年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出獎、音樂獎。《雲中落繡鞋》由上海美術出版社拍攝成連環畫冊在全國發行。1958年初創作的現代戲《金環記》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成就
1961年,改編的古裝戲《孔雀東南飛》在上海演出,受到同行和觀眾的讚揚。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1979年重新整理排練後赴南京演出,由江蘇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江蘇電視台錄像播放;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連環畫冊。1981年編演的神話戲《龍子與泉姑》,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拍攝成連環畫冊在全國發行。該團移植改編演出的現代戲有《江姐》、《豐收之後》、《水晶洞》、《紅曼花》、《社長的女兒》、《紅色娘子軍》等。
建團以來,該團曾招收過四次隨團學員,培養了一批青年藝術骨幹。1982年,新學員在無錫工農兵劇場演出《漢宮怨》連滿3個月。
歷史
前身為蘇州市越劇一團、二團。1959年1月一、二團合併,組成蘇州市越劇團。全團演職員70餘人。主要演員有任克君、金麗萍、筱金采、程笑非、孟文華等。團長任克君,副團長金麗萍、俞申浩。先後排演的傳統戲有《孟麗君》、《何文秀》、《張羽煮海》、《二度梅》、《春草闖堂》等;歷史劇有《金山戰鼓》、《武則天》、《秦樓月》;現代劇有《向秀麗》、《舞台姐妹》、《嘉陵怒濤》、《奪印》、《八女頌》、《春到草原》、《蘇繡之歌》、《江姐》、《洪湖赤衛隊》、《尹林芝》以及短劇《胡伯伯的孩子》、《檳榔樹下的戰鬥》、《阮八姐》等。《牆頭馬上》(片斷)獲1960年江蘇省戲曲會演優秀演出獎。1965年2月,首次男女合演的現代戲《瓊花》受到好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停止演出。1970年2月停辦。劇團成員下放農村、工廠(部分演員參加蘇州市紅色文工團),至1979年全部調回,於12月18日恢復甦州市越劇團建制。1981年11月30日撤銷。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