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青海省越劇團(西寧市越劇團)1958年10月,由上海“紅星”、“群力”、“新藝”三個越劇團合併而成為黃浦區紅旗越劇團,合併後於11月支援青海建設到西寧,更名為青海省越劇團。1961年4月移交西寧市文化局,定名為“西寧市越劇團”。
演出劇目
10月,該團內調江蘇鎮江為鎮江市越劇一團。經常演出的劇目,除自編、改編和移植的以外,尚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柳毅傳書》等24出。創作劇目有大型越劇現代戲《英雄橋》,竺琦編劇,劇本發表在1959年《青海湖》第十一、十二期上,曾獲青海省劇本創作獎;藏族故事劇《諾桑王子》;現代戲《顆顆紅心向青海》,是一出描寫西寧康爾素奶粉廠攻克技術難關生產出康爾素牌奶粉的故事。
演職人員
團長陳玉麟,副團長施玉珍、鄔紅卿,編導作曲人員有竺琦、蔣鳳鳴、雲少鵬、汪景龍。團長陳玉麟也是主要演員之一,系小生行當,此外還有小旦演員施玉珍、袁小芬、孔青華等,花臉鄔紅卿,文武小旦魯萍,全團演職人員40多人。
該團在青海活動了三個年頭,除在西寧市各劇場演出以外,還多次到駐軍、鐵路、牧區、農村送戲給工農兵民眾。演職員工大多數是女演員,都能吃苦耐勞,如開荒種地、在漁場加工晾曬魚乾等,得到上級部門的表揚。
全國越劇劇團盤點
早期越劇小歌班的演出,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往往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自1917年5月以袁生木(莫)、袁文山領銜的小歌班進入上海新化園演出後,在報紙廣告中也無劇種和戲班的名稱,還以領銜演員姓名稱呼班名,如稱衛梅朵、馬阿順為首的戲班為“梅朵阿順班”。1921年9月16日以後,在報紙廣告中才有“紹興文戲”、“越劇”的劇種名稱;戲班則有“堂”、“社”、“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