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村[廣東中山市南朗鎮下轄村]

翠亨村[廣東中山市南朗鎮下轄村]
翠亨村[廣東中山市南朗鎮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翠亨村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原名蔡坑村,後因附近山林青翠,故改名翠亨村。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1866年誕生於此)。 孫氏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約1350年)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響,因而與東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漢族廣府民系南遷廣東中轉站——南雄珠璣巷遷來上沙村(即今東莞市長安鎮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禮讚公搬遷至香山,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根據孫中山故居"孫氏家譜"所載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東莞上沙鄉居住,五世禮讚公才從上沙遷走,先輩的族譜仍以上沙作為故鄉"。

基本概況

翠亨村是中山市南鎮轄村,位於中山市境東南部,也是在南蓢鎮東南部。東臨珠江口伶仃洋,與珠海市淇澳島隔海相望,南連珠海市金鼎鎮,西靠五桂山,東北與崖口村相鄰。京珠高速公路經村東穿過。中拱公路縱貫村內。翠山路東連中拱公路,西接城桂公路,經逸仙水庫邊穿過。是中山市東南部水陸交通要塞之地。

2002年4月,由翠亨、下沙、石門三個村民委員會合併為翠亨村民委員會。全村面積27.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580畝。1992個徵收後剩餘耕地面積815畝。2004年全村總戶數1164戶,人口為3786人,另海外華僑593人,港澳同胞2351人。外來務工人口達20000人。

翠亨村民委員會駐沙園路東段南側,下轄翠亨、竹頭園、長沙埔、平頂、下沙、新村、攸福隆、蘭溪、練屋、書房坳、後門坑、楊賀、田心、白石崗、劍首、張落坑、木子埔、大象埔、峨嵋、龍田等20個自然村。

孫中山像 孫中山像

翠亨,據傳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蔡姓人在此建村,地處山坑旁,名蔡坑。後人見該村山林蒼翠,坑水潺潺,風景優美,且方言:“蔡”與“翠”、“坑”與“亨”諧音,又寓意萬事亨通,清道光初年改稱翠亨,沿用至今。

人文環境

翠亨村,西為群山起伏的五桂山脈,東臨珠江。名勝有孫中山故居、陳列館、公園、翠亨賓館和中山紀念中學。孫中山故居是中西結合的赭色磚兩層樓房,由孫中山親自設計,1885和1892年分兩期建成。1956年在故居前開闢了公園。1966年為紀念孫中山誕辰100周年,在故居旁興建輔助陳列館,館名由宋慶齡親筆題寫,每年國內外大批遊客前往參觀遊覽。

翠亨村 翠亨村

2007年6月,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被評選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名譽名聲

翠亨村,一個原本十分普通的小山村,卻因為誕生於此的世紀偉人——孫中山而聞名於世,享譽海內外,因此,當西江歷史文化之旅聯合報導組一行於日前抵達中山進行採訪時,翠亨村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採訪報導的重中之重。天地之靈氣,無外乎坐擁山水,孫中山故居所在的翠亨村就是如此。東望珠江口伶仃洋讓翠亨村有了生氣,而西靠五桂山則讓她有了靈性。據傳,在清朝康熙年間,蔡姓人在此建村,因地處山坑邊,故名蔡坑。

翠亨村 翠亨村

後人見該村山林蒼翠,坑水潺潺,風景優美,且方言“蔡”與“翠”、“坑”與“亨”諧音,又寓意萬事亨通,於是在道光初年改稱“翠亨”。

旅遊文化

情況介紹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是以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坐落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區東南方17.6公里處,廣(州)珠(海)公路主幹道旁。北距廣州約 100公里,南距澳門約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與深圳、香港相望,陸地與珠海市毗鄰。 開放的主要景點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聽太平天國反清故事的雕塑、孫中山試驗炸藥處--瑞接長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區、翠亨農業展示區、中山鼎、警世鐘等,逐步形成以“孫中山和他成長初期的社會環境”為主題,兼具歷史紀念性和民俗性、立體而多元化的陳列展覽體系,充分地展現了孫中山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思想體系和革命實踐,再現出孫中山出生和成長初期的社會歷史環境,使人們加深對孫中山這一偉大人物的了解。此外,本館還負責管理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殷故居、陸皓東故居、中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陸皓東墓、孫昌墓、帥傅遺居等20多處文物景點。

開放時間

每天9:00-17:00,全年開放。

優惠

中山市60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身份證件免票。

在校中、小學生集體參觀免票,個人參觀半票。

符合集體參觀免票條件的,請持學校或幼稚園公函,提前到本館辦理有關手續。

每年的3月12日、5月18日、11月12日為免票日。

交通

(1)從中山市區乘12路公共汽車可達,12路車從富華總站出發途經富洲酒店、小商品市場、富華酒店、人民大橋腳、廣寒冰宮、石岐藥廠、京華酒店、庫充、紫馬嶺公園、中山海關、陵崗、明陽公司、西江里、西埡、神涌、土草朗、欖邊、南朗、泮沙、崖口、中山城、翠亨市場等站,時間約40分鐘;或乘坐市內旅遊巴士前往。

(2)本館鄰近京珠高速公路廣珠段翠亨出入口,南行進入珠海境內車程約5分鐘,北上廣州車程需1個多小時。

(3) 本館至中山市客運碼頭中山港車程約20分鐘。

保護規劃

規劃指導思想

1.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規劃編制工作。

2.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針,科學處理遺產保護與社會綜合發展、城市現代化建設之間的關係

3.協調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環境保護、旅遊發展等各類專項規劃之間的關係。

規劃目標

翠亨規劃區作為翠亨生態走廊中重要的生態人文節點和歷史文化遺產地進行保護。實現對以孫中山故居和翠亨歷史村落為核心的歷史文化遺產及其環境的有效保護與永續利用,推動中山市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綜合發展。

規劃原則

1.歷史文化資源的全面、真實與整體保護原則。包括歷史遺產的真實載體及其環境整體保護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2.保護與更新、利用、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規劃範圍

中山翠亨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的範圍是在南朗鎮行政規劃範圍內,以翠亨古村落為中心,在犁頭尖山以南、金檳榔山以北的區域。總用地面積121.34公頃。

規劃期限

本規劃的保護性要求原則上沒有期限限制。近期保護與建設相關行動措施的期限為5年,即2006-2010年;遠期保護與建設相關行動措施的期限為2011-2025年。

規劃定位

1. 以市域生態綠核-五桂山、生態岸線-南朗東南濕地灘涂和翠亨生態走廊(逸仙水庫-蘭溪-崖口紅樹林)構建翠亨片區的生態結構。

2. 限制自廣珠高速翠亨出口至翠亨村沿線西側的建設,條件允許時原有工業建築應逐步遷出。

3. 限制蘭溪沿岸的建設強度,依託原有村鎮建築建設分散型生態居住社區。

4. 廣珠公路(S111)改線至金檳榔山以東,利用廣珠高速公路西側輔道。原翠亨大道降級使用,其中中山紀念館前路段(自中山城入口廣場前至翠亨市場前蘭溪橋)可考慮建設為原岐關公路的紀念性景觀道路。

5. 近期重點發展金檳榔山以東,廣珠高速以西用地。

6. 翠亨規劃區作為翠亨生態走廊中重要的生態人文節點和歷史文化遺產地進行保護規劃。

規劃結構

規劃確定了 “山-田-村-水-路”的景觀格局。在犁頭尖山和金檳榔山之間建立起歷史遺產廊道,同時也作為景觀和生態廊道,形成“山-田-村-山”的軸線。以孫中山故居為核心的翠亨古村位於廊道的中間,自北至東均為農田環繞;通過整治蘭溪河涌及其岸線景觀,以及恢復岐關公路舊貌,形成“水、路”的軸線,並與“山、田、村”的軸線垂直,共同組成“T”字型的基本規劃結構。

土地利用調整

1. 作為保護核心區的翠亨古村建築群,現狀主要為村鎮居住用地。規劃中定義為“文物古蹟用地”,以加強保護的力度;

2. 皓東墓前控制用地(原中山城內部綠地)作為公共綠地,打通山-田-村之間的歷史景觀廊道;

3. 原翠亨大道西側沿線用地,作為紀念館發展備用地,主要內容為園林綠地和小型文化設施建築,配合岐關公路的恢復舊貌,該地塊以開放空間為主,創造古村和農田的開闊景觀;

4. 原翠亨市場所在地塊(3-05)及其對面停車場(2-05),以及原宇游科幻城地塊(2-03)作為公共綠地,成為保護區重要的門戶節點;

5. 遷出保護區內的少量村鎮或私人工業企業,將用地轉為居住用地或綠地;

6. 對翠亨古村和新村交界的少量建築改造帶來的局部調整。

道路交通系統

1. 車行流線:使現有中山城以南的內部車行道路延續至石門路,在規劃區內形成環形的車行系統,以解決用地內部各主要功能區的車行需要。

2. 限制性車行流線:保留翠亨大道翠亨段的車行功能,並進行限流、限速等處理。恢復岐關公路歷史舊貌,作為保護地段。

3. 人行流線:各區塊內設定主要及次要二級步行系統,形成網狀結構,解決人行交通。

4. 停車場:主要依託現中山城前廣場停車;在規劃調整之後,通過岐關公路的保護性復原和沿線景觀設計,自中山城前廣場開始形成進入景區(歷史文化街區)的態勢。南側在蘭溪橋南,翠亨大道以東設停車場(規劃區界線外)。

5. 對於古村區內的歷史街巷,需要保護其斷面、空間比例和傳統鋪砌形式,應結合市政綜合溝的鋪設,恢復傳統麻石路面。

綠地系統

1.加強環繞翠亨村的片狀綠地(含耕地)。

2.保護紀念中學校道的綠化。

3.建設以蘭溪為中心的沿水帶狀綠化。

4.部分恢復歷史上岐關公路的舊貌,沿岐關公路形成帶狀綠化。

景觀系統

1.山體、古村、農田、蘭溪和岐關公路組成基本的景觀要素。

2.三處景觀節點:岐關公路兩端的公園綠地具有門戶景觀作用;中山城中段公園綠地是打通歷史景觀走廊的重要節點。

3.以翠亨村為觀景主體建立通往前後山體的景觀通廊。

環境保護整治

1.加強對山體生態林地的保護,禁止挖山採石,已開挖山體做好復綠。

2.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占用山地進行建設。

3.在山地的少量建設活動(道路和建築小品、文化遊覽設施)必須嚴格按照規劃的控制要求,並且作為公共設施開放使用。

4.加強對蘭溪河水系的治理。應在水系整體的層面上統一規劃,分流截污,保護蘭溪的水質。對蘭溪沿岸用地應實行嚴格的退讓,形成親水的公共空間。

周邊規劃

本規劃對翠亨規劃區周邊地段提出規劃建議:

1. 限制自廣珠高速翠亨出口至翠亨村沿線西側的建設,條件允許時原有工業建築應逐步遷出。現狀應加強沿路綠化,提升翠亨村門戶空間的景觀質量。

2. 規劃區外翠亨大道沿線的商業、住宅區(主要為竹頭園和石門兩片),應加強城市設計指引,保持風貌協調。建築的風格應考慮與傳統的嶺南民居風格相一致,建築色彩以白、灰、青三種顏色為主。

3. 金檳榔山西南角地段,現停工的房地產開發項目應支持其激活,但不應增加建設強度。同時限制增加新的建設項目。

4. 蘭溪上游至逸仙水庫沿線,規劃建議以原村落為中心,發展分散型生態居住社區,控制用地規模和建設強度。

5. 位於南朗鎮長沙埔村的中山烈士陵園,應保留周邊的山體環境,避免毗鄰的用地開發。

歷史文化保護體系

保護區劃

1. 規劃通過保護區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留豐富、完整的重要地段設定為保護區。保護區是是翠亨歷史文化名村的基本內涵。

2. 規劃設定了翠亨古村保護區(面積為29.8公頃)和中山紀念中學保護區(面積為3.8公頃)兩處保護區並進行紫線劃定。紫線即為保護對象的建設控制地帶界線;保護對象的風貌協調區界線即為本規劃的界線。對保護對象的規劃管理通過地塊規劃控制要求(詳見分圖圖則)和規劃控制準則來實現。

3. 翠亨村核心區是古村歷史風貌最為完整、歷史建築最為集中、保存狀況最為完好的區域,是保護的重點區域。核心區用地面積為35643平方米;現存歷史傳統建築面積14400平方米;核心區內全部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核心區內現存歷史建築占地面積33743平方米(含歷史建築基底面積10200平方米和歷史環境用地面積23543平方米)。

保護區規劃

1.紫線的規劃控制原則:對在紫線內(即保護區內)的工程建設活動必須按照《城市紫線管理辦法》進行建設管理。

2.核心區內的規劃控制原則:在核心區內,除了本規劃確定的保護建設活動之外,不得進行新的工程建設。

歷史建築保護

翠亨規劃區內保護建築(優秀歷史建築)共有17處,規劃建議將其列入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目錄。

建築分類評估

規劃根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範》,參照建設部關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評選辦法,對翠亨規劃區(主要是核心區)的建築進行分類評估。規劃劃定文物建築、保護建築(優秀歷史建築)、歷史建築、傳統建築(一般建築、與歷史風貌無衝突)、一般建築(與歷史風貌衝突)共五大類,細分為8類。

(1) 文物保護單位:(國保、省保、市保)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築、古蹟。

(2) 文物建築:被中山市列為不可移動文物,作為準備報批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築、古蹟。

(3) 保護建築(優秀歷史建築):具有很高的建築質量、豐富的建築細節,保存完整,能夠體現翠亨村建築藝術和時代特徵的歷史建築。

(4) 歷史建築(一般歷史建築):具有較好的建築質量,保存完整,能夠體現翠亨村村落特色和時代特徵的歷史建築。

(5) 歷史建築(風貌不完整歷史建築):建造年代較早,某一個或以上的立面被用現代材料改造,但建築的其餘部分仍能夠體現村落的歷史特徵的建築。

(6) 歷史建築遺址:僅存建築的基址或某一部分,有記錄記載,但其餘部分均已不存在的年代久遠的建築。

(7) 傳統建築(風貌協調一般建築):體量、材質都與村落傳統風貌相協調,但建造年代相對較晚的建築。

(8) 一般建築(風貌不協調一般建築):體量形式或立面材質與村落傳統風貌差異較大(如大體量的工廠、立面貼了彩色的馬賽克等)的現代建築。

上述1-4類建築應嚴格保護,禁止拆除或改造。

歷史街巷保護

1.翠亨村內歷史街巷均形成於清末民初,其街巷格局應得到保護。各街巷連續景觀起始和結束位置之間的路段(包括其斷面)應重點保護(表5)。

2.保存較為完整的、景觀連續的主要歷史街巷:和興街、中亨街、眾興街應得到嚴格保護。

村落關係

長安鎮上沙村,古稱長沙,又稱沙溪,是孫中山的先代故鄉。考《孫總理先代世系表》(見於1933年廣州出版的國民黨西南部《黨務月刊》第十四期),可知宋末孫姓從福建經南雄遷居東莞長安上沙村,其始祖為孫貴華。貴華祖生三子:禮、禮和、禮忠。禮生二子:受、廣、晟。受生三子:能、通、玄。玄生二子:締兒、締宗。締兒是中山左埗孫姓始祖,締宗是中山涌口孫姓始祖,而中山翠亨村孫姓則為涌口締宗後代所分支。又據《上沙禮祖族譜》稱:孫中山故鄉翠亨村家族支脈是第九世祖從上沙村分支出去的,孫中山是第十七世孫。由於上沙孫族與翠亨孫族有宗支源流關係,兩地孫姓歷來交往頻繁。

翠亨村孫姓父老曾題贈一副木楹聯給上沙禮祖祠:“廟貌慶重新,想當年樂業安居,德紹江東傳嶺表;宗支同衍脈,看此日源長流遠,澤由莞水播香山。”

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5月1l日孫姓族人在廣州召開懇親會,上沙有數十名孫姓父老應邀參加。會後贈有集體留念的照片和大總統相片,還有贈給上沙孫氏宗詞的一副對聯:“萃子姓於家鄉,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裘開莞嶺;妥先靈於寢廟,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貢備山。”(“三房”是指上沙孫氏祖先禮、禮和、禮忠三個房系)。

1929年,孫中山哥哥孫眉的孫子孫滿、孫乾曾由當時東莞縣長黎國材陪同,帶省文史館長鄧茂垣到上沙村調查考證祖宗事。

孫中山與東莞上沙村孫氏族人的合照 孫中山與東莞上沙村孫氏族人的合照

1946年,在上沙村口建有一座牌坊,上有孫中山之侄孫孫乾親題“中山大道”4字匾額,書題對聯:“中所景仰,外所敬從,革命首倡共和肇造;山無不容,河無不潤,故鄉追念,浩氣長存。” 孫中山逝世後,上沙孫姓族人在村口公路旁建“安樂亭”紀念,亭上有孫中山之子孫科書題“國父先代故鄉”6字的匾額。

傑出人物

有道是“七丈出個偉人”,翠亨村因孫中山故居而聞名,而南朗鎮也因翠亨村享譽海內外。除孫中山外,南朗鎮的其他名人還有不少。在南朗鎮政府負責人給記者的一份《南朗名人勝跡》中,裡面記載了從南朗走出去的82位享譽中外的名人,他們當中還有為共和革命捐軀第一人陸皓東,中共早期領導人楊殷,一代藝人阮玲玉,從武到文的歐初等等。

名人如此之多,短時間內要一一探訪,困難還不小。當地嚮導毫不猶豫地向記者介紹,到左步村去,其名氣不亞於翠亨村。說到左步村,這又和孫中山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左步村和翠亨村相隔不過數里。據傳元末亂世,當孫氏五十七世祖遷徙到中山時,第一個落腳點就是左步村。之後孫氏家族在這裡繁衍生息,直到孫中山的父親把家遷到數里外的翠亨村。

“翠亨出生,左步祭祖”。這就是當地人對孫中山的一生作的概述。1912年5月,孫中山和夫人盧氏,孫眉和夫人譚氏等一行回左步村探訪故里鄉親,並與鄉親在宗祠合影留念。如今這些泛黃的老照片仍供奉在孫氏祠堂最顯眼的位置:中山先生白衣白褲,手執拐杖端坐正中,鄉里長者圍坐兩側,年輕人站在後排。

直到如今,左步村裡的老人們還能津津樂道孫中山少年時叛逆的二三事。作為中國舊傳統的破壞者和新思想的傳播者,孫中山少兒時的“劣跡”已經成為他青年便具有破舊立新思想的佐證。其實他的這種思想變化並不是突發的,也正是香山文化幾百年來一脈相承中孕育出來的結果。

有學者在《概說香山文化》一文中提出,香山文化在本質上並沒有因不斷地吸納外來異質文化而喪失自己的本土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徵。雖然近百年的時光轉瞬即逝,雖然香山傳統建築文化在如今的南朗罕有繼承,但是引導香山文化在近現代史中名人輩出的這種堅守正統與開放創新並存的精神卻沒有在中山消亡,反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愈加彰顯。

如今,左步村的幾大宗祠和中山市其他村的祠堂一樣,雖然歷時久遠,但仍發揮著凝聚族人、團結鄉親的作用。在孫氏祠堂的右邊牆上,有新貼上去的紅紙的痕跡,上面用毛筆記錄著人名和禮金數目。如今的祠堂雖少了香火繚繞,卻仍然是族人們舉行紅白喜事,設宴擺酒的場所。

中山行政區劃百科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